「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1894年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敗給日本,隔年乙未年, 宰相李鴻章在中日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台灣的愛國詩人丘逢甲寫下這首《離台詩》,台灣各地也為反抗日本統治發動戰爭,史稱乙未戰爭。桃園楊梅太平山下的「宋崇玉京兆堂」建於1893年,見證了這段歷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地文史工作者簡泳玄,近日積極協助宋家子孫保留京兆堂,也不斷找出許多市府未保存的古蹟資料。京兆堂位於楊梅東流里,舊稱「崩波」,是楊梅地區乙未戰爭時的古戰場,也是現在台一線51到52公里山坡一帶,客家義民軍在此地死傷慘重,京兆堂著實見證了這段悲慘的歷史。1896年,台灣總督府修建鐵道,宋崇玉還捐農地修築鐵道。

▲京兆堂見證清朝抗日戰役。翻攝「桃園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粉絲專頁
▲京兆堂見證清朝抗日戰役。翻攝「桃園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粉絲專頁
他引用根據1906年(明治39年)《桃園廳志》乙未戰爭部分記事,「1895年6月14日日軍前哨到達楊梅壢時,吳湯興命令鹹菜硼蔡旺、銅鑼圈邱林兩人率眾200餘人攻擊……約數千人包圍攻擊並斷絕日軍與桃仔園部隊的聯絡……義勇軍陳超亮、邱國霖、徐驤等各率兩百多人分三面合擊,企圖一舉殲滅日軍。但日軍以榴散彈連發阻礙攻勢,南進軍更以騎兵攻擊銅鑼圈夏阿賢率領的隊伍…….」

諷刺的是,桃園市政府斥資5.1億元,在平鎮興建「乙未保台紀念公園」,去年11月風光完工,正式迎賓,但同樣見證乙未戰爭的京兆堂,卻在去年底慘遭建商拆除。楊梅地區還有另一古蹟,道東堂玉明屋,是早期楊梅開拓者鄭大模派下大房第五世子孫鄭玉明所建,也獲市府文化局極力推薦。

簡泳玄不解,「楊梅道東堂1912年建造,被列入古蹟,道東堂玉明屋還是在1927年才建造,也被列入直轄市古蹟保存,建於1893年的京兆堂,卻不列入古蹟保存,這該怎麼解釋?」

師大社會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蕭文杰去年11月協助提報京兆堂暫列古蹟,《NOWnews今日新聞》團隊有幸趕在京兆堂資拆除前,留下影像紀錄。蕭文杰也帶我們一一見證京兆堂獨特的文化價值。

走進京兆堂主建築,正面牆下方有五顆石頭被鑲入牆面,蕭文杰說,這是京兆堂的軸線,擺放位置具有獨特宗教風水意義,五顆石頭象徵金木水火土,代表與大自然生生不息,五行石下方還祭拜土地龍神,這樣的建築傳統與工法,相當罕見。

▲ 京兆堂正廳牆面有五行石,下方祭拜土地龍神。翻攝「桃園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粉絲專頁
▲ 京兆堂正廳牆面有五行石,下方祭拜土地龍神。翻攝「桃園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粉絲專頁
蕭文杰提到,他們自行拆除建築構件時還發現,正廳地板的六角紅磚地下,遍地佈滿黃沙,這是清朝光緒年間,閩客大宅防治白蟻的方式,但遺憾的是,拆掉地磚之後才知道當時有這樣的工法。

▲京兆堂地磚下用黃沙防蟻。翻攝「桃園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粉絲專頁
▲京兆堂地磚下用黃沙防蟻。翻攝「桃園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粉絲專頁
走到戶外,從後方山坡看京兆堂屋頂,主屋是早期客家聚落經常使用的還原燒青灰色瓦,民間多稱烏瓦、或是黑瓦,山牆處搭配有防雨侵蝕土塊的穿瓦衫。

蕭文杰說,這種青灰色的瓦片製成特殊,要等燒製到頂溫攝氏8、、9百度,停火封窯,然後將水引入窯爐周圍的帶狀溝槽內,並將水不斷潑在窯身及窯頂上,促使窯內氣氛還原並產生碳素,使瓦片積碳變黑,這種製法在台灣已經絕跡,林安泰古厝修復時,還想用墨汁把紅瓦染黑,但雨水沖刷後原色重現,宣告失敗。

至於京兆堂的石材運用方面,蕭文杰說,有來自泉州的白石為石板、石階、石窗,屋身牆基是台灣卵石所砌成,具有地方色彩風貌;正身及落鵝間的脊端均為燕尾,屋脊有細緻的剪黏,是目前楊梅水流東地區唯一的燕尾烏黑瓦客家建築。京兆堂也運用不少相當特殊的黑磚,牆面形成了紅、黑為主的配色,蕭文杰說,黑瓦黑磚都是台灣不可再現的歷史建材。

京兆堂的右廂房去年底先遭拆除,宋家子孫動員支持者,自行拆下一磚一瓦,盼有一天能原屋重建。不過蕭文杰說,拆了就是拆了,像五行石,拆下來後再找個牆面裝回去,有意義嗎?「覺得很悲哀,市府寧願挖五億蓋一個花俏的公園,卻不願意花小錢協助在地文化保留。」

今年初,支持京兆堂保留方再從左廂房找到新事證,日治時代京兆堂曾被當作國語傳習所,足以證明京兆堂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條件,包括當時使用的課桌椅、書包甚至制服,都被翻箱倒櫃找出,重見天日。保留方興奮地再向文化局提出新事證,盼爭取翻案,結果建商得知消息,上週四火速拆除京兆堂正廳,令人錯愕。

▲京兆堂曾被當國語傳習所。翻攝「桃園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粉絲專頁
▲京兆堂曾被當國語傳習所。翻攝「桃園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粉絲專頁
簡泳玄說,協助京兆堂這一個多月來,讓他更了解楊梅地區的歷史,「雖然我們面對的是糟糕的政府,我們站在文史官僚跟既得利益者的對面,但是我們做的卻是光榮且有意義的事情,建築被拆了,但歷史記憶無法拆除,我們還是會努力繼續文化傳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