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洪素卿
今年七月一日起,政府擴大補助未滿四十五歲的女性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有超過兩萬三千人申請補助,可望對COVID-19疫後低迷的「虎」寶寶出生率有所助益!
不過,我國七十年來持續下滑的出生率,恐怕不是單一政策可以翻轉。面對少子化問題,不能只是「催生」!經濟學人智庫(EIU)在今年三月發表一份名為「讓台灣成為一個更適合成家的地方!(Making Taiwan a better place to have a family)」調查報告就指出,除了已經推出的一系列生育補助、托育補助、住房補貼、育嬰津貼等政策之外,「如何讓人想婚?」、「如何提升年輕夫妻的社會經濟安全感?」都是未來台灣想要提高生育率需要回答的問題。
不是不生,更大的問題是「不婚」!
「遲婚,晚育!就是這個世紀台灣低生育率的最主要因素。」
曾主持我國《人口政策白皮書》修訂的台大社會系薛承泰教授指出,到2020年年底為止,我國最可能結婚生育的25-34歲族群、大約有310萬人,其中已婚只占26.5%。
就算擴大到44歲,25-44歲適婚年齡族群未婚比例也高達43.2%!比十年前又高了將近6個百分點。
薛承泰指出,我國絕大多數是婚內生育子女,高達96%,「沒有結婚,就沒有生育;這個趨勢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人沒結婚。」
經濟學人智庫的這份報告,也指出同樣現象。除了觀察到台灣從1970、1980年代開始,女性走入婚姻的人數開始變少,90年代結婚率急遽降低之外;該報告分析台灣包括雙北、新竹、桃園等九個縣市的出生率與結婚率數據,也顯示出:結婚率與生育率兩者間「明顯」、「強烈」的正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十年來國人即便選擇走入婚姻,結婚年齡也明顯往後推延,統計顯示,台灣女性初次結婚年齡從1980年的23.6歲,到2016年提高到30.2歲。
薛承泰指出,在台灣,由於結婚跟生育的關聯性非常強,一旦遲婚、頭胎生的晚,就會壓縮到第二胎的可能性。
「韓國跟台灣到目前為止幾乎可說是在競爭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兩個國家。但目前我們的結婚人口比例已經比韓國更低了,換句話說,可預期未來台灣勢必超車韓國,穩坐出生率最低。」
成家為何遲疑?刻板性別角色、經濟壓力升高、職場文化不利育兒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一代的台灣人面對「成家」有所遲疑?
其中一部分與社會文化相關。在經濟學人該份調查報告中,中研院學者受訪時指出:「台灣傳統的性別角色以及媳婦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也影響了青年人的婚姻觀。」另外,傳宗接代的壓力,亦使得年過三十的台灣女性,即便自覺已準備好組建家庭,卻可能要面臨是否還能生育的質疑!
聯合國「人口暨發展計畫」於2019年發佈的研究報告《各種低生育率對策成效如何?》(Policy responses to low fertility: How effective are they?),針對生育率居於世界各國之末的東亞國家就點出必須先打破刻板性別角色與性別不平等,改善僵固的高工時工作模式,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指出,該份報告也點名台灣低生育率與「家務跟育兒強烈性別分工不平等有關。」
職場文化不利育兒,也是原因之一!
薛承泰分析,在台灣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不分男女,台灣在25歲-45歲這個年齡層的勞動參與率比一般工業化國家都高!「說得好聽是勤奮,但實際上是壓力大,非得工作不可。」「而這年齡層剛剛好就是結婚、生育的年齡,而我國又是工時長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生育率下降。」
超長工時,加上「雙薪小家庭」崛起,台灣育齡世代不僅自己沒有足夠時間照顧孩子、還不一定有後援的爺奶人力!重點是,當養家已經不再是男人專責,雙薪家庭崛起後,育兒分工卻仍然不平等,照護主力卻還是女性為主。
從政策補助利用率也可看到這個現象。我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從2009年開辦迄今,2020年請領人數中、女性佔了81.4%、男性僅佔18.6%。反映出學齡前幼兒的主要照顧安排,還是以「媽媽」為主!
讓台灣成為更適合成家的地方:從職場政策、生育政策以及觀念改變著手
建構更友善的職場生育環境!
我國從今年7月起,將育嬰留停津貼從原先的6成薪提高至8成薪,請假單位也彈性放寬至不低於30日,雙親可共同請育嬰假。不過,想要讓台灣更適合成家育兒的話,托育盟呼籲,可以讓育嬰留職停薪更多一點彈性。
托育盟發言人黃喬鈴指出,目前育嬰假的使用仍侷限於子女滿三歲前!問題是,三歲以上小朋友還是有照顧需求,依台灣現狀應該將規定上使用年限往上調升至子女八歲前。
另外,新規定上路後,一次請假仍然至少要請30天,但「有時候家長需要的其實是零碎彈性的時間。」
黃喬鈴舉例指出,現在學校遇到腸病毒一次停課七天,七天的假要從哪裡來呢?政府可能會說可以請「家庭照顧假」,但家庭照顧假一年也只有七天。很難確保孩子一年只會生病一次,或其他孩子不會受到感染,連帶使得同班的孩子也得要停課!「所以育嬰假把請假單位變得更小,以天為單位、或是半天、甚至是小時來請假,可使讓使用上更具有彈性!」「就像是請特休假的方式,有時候請個一天就可以因應照護小孩所需要的。」
參考瑞典育嬰假制度,家長可分全時、半天、四分之一天或八分之一天請領,可連續請一段期間,也可分段請假。
「其實國際研究也指出,男性使用假期的習慣是短期使用,讓育嬰假更具彈性,也可以促進男性參與育兒!」「當孩子出生的時候,爸爸就要參與,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此外,「讓家長更容易請假、讓工作與育兒更容易銜接。」「現在媽媽一請可能就是六個月、一年。請久也會擔心回不了職場。」
認識生育年齡、著手生育規劃
「其實就我個人婦產科醫師的觀點來看,結婚跟生育這兩件事未必要連在一起!不過,確實在台灣『先婚後育』的觀念目前還是根深蒂固。觀念改變可能還需要時間,在這之前,可能就是要先鼓勵大家結婚後、想要懷孕就要把握黃金生育期間。」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醫師指出,一般夫妻婚後沒有避孕一年,或是女性35歲以上婚後半年不孕,或是40歲以上想要懷孕的話,都建議先找醫師了解狀況。
此外,目前各縣市的「婚後孕前」檢查,在女性檢查部分,不妨也可加入「AMH」檢查,以協助瞭解女性卵巢庫存量,有利未來生育規劃。
改變觀念。體現家庭價值
最近的一份報告預測,除非扭轉低生育率,否則到2065年台灣人口可能減少26%,降至1700萬以下。但是,「光從經濟誘因加碼是不夠的!」「另一個充分條件,是觀念的轉變!」薛承泰教授指出,經濟誘因只是必要條件,但頂多只能『維持』生育率、卻很難『提升』生育率!「原因很簡單,現在政策多是在過去的基礎上,以政府財政可負擔的前提加碼,誘因很有限。」 「若每生一個孩子、給一棟房子。我相信應該第二年馬上可以增加好幾萬個孩子!」當然這只是開玩笑的比喻。更重要的是從政府開始,「讓人民找回家庭的價值!」
延伸閱讀
突破性感染有「巨大好處」? 研究:增強免疫系統、有助對抗各種變種病毒
30歲就有人心肌梗塞? 重訓過度也可能發作? 醫師:有2大危險因子快檢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我國七十年來持續下滑的出生率,恐怕不是單一政策可以翻轉。面對少子化問題,不能只是「催生」!經濟學人智庫(EIU)在今年三月發表一份名為「讓台灣成為一個更適合成家的地方!(Making Taiwan a better place to have a family)」調查報告就指出,除了已經推出的一系列生育補助、托育補助、住房補貼、育嬰津貼等政策之外,「如何讓人想婚?」、「如何提升年輕夫妻的社會經濟安全感?」都是未來台灣想要提高生育率需要回答的問題。
不是不生,更大的問題是「不婚」!
「遲婚,晚育!就是這個世紀台灣低生育率的最主要因素。」
曾主持我國《人口政策白皮書》修訂的台大社會系薛承泰教授指出,到2020年年底為止,我國最可能結婚生育的25-34歲族群、大約有310萬人,其中已婚只占26.5%。
就算擴大到44歲,25-44歲適婚年齡族群未婚比例也高達43.2%!比十年前又高了將近6個百分點。
薛承泰指出,我國絕大多數是婚內生育子女,高達96%,「沒有結婚,就沒有生育;這個趨勢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人沒結婚。」
經濟學人智庫的這份報告,也指出同樣現象。除了觀察到台灣從1970、1980年代開始,女性走入婚姻的人數開始變少,90年代結婚率急遽降低之外;該報告分析台灣包括雙北、新竹、桃園等九個縣市的出生率與結婚率數據,也顯示出:結婚率與生育率兩者間「明顯」、「強烈」的正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十年來國人即便選擇走入婚姻,結婚年齡也明顯往後推延,統計顯示,台灣女性初次結婚年齡從1980年的23.6歲,到2016年提高到30.2歲。
薛承泰指出,在台灣,由於結婚跟生育的關聯性非常強,一旦遲婚、頭胎生的晚,就會壓縮到第二胎的可能性。
「韓國跟台灣到目前為止幾乎可說是在競爭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兩個國家。但目前我們的結婚人口比例已經比韓國更低了,換句話說,可預期未來台灣勢必超車韓國,穩坐出生率最低。」
成家為何遲疑?刻板性別角色、經濟壓力升高、職場文化不利育兒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一代的台灣人面對「成家」有所遲疑?
其中一部分與社會文化相關。在經濟學人該份調查報告中,中研院學者受訪時指出:「台灣傳統的性別角色以及媳婦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也影響了青年人的婚姻觀。」另外,傳宗接代的壓力,亦使得年過三十的台灣女性,即便自覺已準備好組建家庭,卻可能要面臨是否還能生育的質疑!
聯合國「人口暨發展計畫」於2019年發佈的研究報告《各種低生育率對策成效如何?》(Policy responses to low fertility: How effective are they?),針對生育率居於世界各國之末的東亞國家就點出必須先打破刻板性別角色與性別不平等,改善僵固的高工時工作模式,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指出,該份報告也點名台灣低生育率與「家務跟育兒強烈性別分工不平等有關。」
職場文化不利育兒,也是原因之一!
薛承泰分析,在台灣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不分男女,台灣在25歲-45歲這個年齡層的勞動參與率比一般工業化國家都高!「說得好聽是勤奮,但實際上是壓力大,非得工作不可。」「而這年齡層剛剛好就是結婚、生育的年齡,而我國又是工時長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生育率下降。」
超長工時,加上「雙薪小家庭」崛起,台灣育齡世代不僅自己沒有足夠時間照顧孩子、還不一定有後援的爺奶人力!重點是,當養家已經不再是男人專責,雙薪家庭崛起後,育兒分工卻仍然不平等,照護主力卻還是女性為主。
從政策補助利用率也可看到這個現象。我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從2009年開辦迄今,2020年請領人數中、女性佔了81.4%、男性僅佔18.6%。反映出學齡前幼兒的主要照顧安排,還是以「媽媽」為主!
讓台灣成為更適合成家的地方:從職場政策、生育政策以及觀念改變著手
建構更友善的職場生育環境!
我國從今年7月起,將育嬰留停津貼從原先的6成薪提高至8成薪,請假單位也彈性放寬至不低於30日,雙親可共同請育嬰假。不過,想要讓台灣更適合成家育兒的話,托育盟呼籲,可以讓育嬰留職停薪更多一點彈性。
托育盟發言人黃喬鈴指出,目前育嬰假的使用仍侷限於子女滿三歲前!問題是,三歲以上小朋友還是有照顧需求,依台灣現狀應該將規定上使用年限往上調升至子女八歲前。
另外,新規定上路後,一次請假仍然至少要請30天,但「有時候家長需要的其實是零碎彈性的時間。」
黃喬鈴舉例指出,現在學校遇到腸病毒一次停課七天,七天的假要從哪裡來呢?政府可能會說可以請「家庭照顧假」,但家庭照顧假一年也只有七天。很難確保孩子一年只會生病一次,或其他孩子不會受到感染,連帶使得同班的孩子也得要停課!「所以育嬰假把請假單位變得更小,以天為單位、或是半天、甚至是小時來請假,可使讓使用上更具有彈性!」「就像是請特休假的方式,有時候請個一天就可以因應照護小孩所需要的。」
參考瑞典育嬰假制度,家長可分全時、半天、四分之一天或八分之一天請領,可連續請一段期間,也可分段請假。
「其實國際研究也指出,男性使用假期的習慣是短期使用,讓育嬰假更具彈性,也可以促進男性參與育兒!」「當孩子出生的時候,爸爸就要參與,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此外,「讓家長更容易請假、讓工作與育兒更容易銜接。」「現在媽媽一請可能就是六個月、一年。請久也會擔心回不了職場。」
認識生育年齡、著手生育規劃
「其實就我個人婦產科醫師的觀點來看,結婚跟生育這兩件事未必要連在一起!不過,確實在台灣『先婚後育』的觀念目前還是根深蒂固。觀念改變可能還需要時間,在這之前,可能就是要先鼓勵大家結婚後、想要懷孕就要把握黃金生育期間。」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醫師指出,一般夫妻婚後沒有避孕一年,或是女性35歲以上婚後半年不孕,或是40歲以上想要懷孕的話,都建議先找醫師了解狀況。
此外,目前各縣市的「婚後孕前」檢查,在女性檢查部分,不妨也可加入「AMH」檢查,以協助瞭解女性卵巢庫存量,有利未來生育規劃。
改變觀念。體現家庭價值
最近的一份報告預測,除非扭轉低生育率,否則到2065年台灣人口可能減少26%,降至1700萬以下。但是,「光從經濟誘因加碼是不夠的!」「另一個充分條件,是觀念的轉變!」薛承泰教授指出,經濟誘因只是必要條件,但頂多只能『維持』生育率、卻很難『提升』生育率!「原因很簡單,現在政策多是在過去的基礎上,以政府財政可負擔的前提加碼,誘因很有限。」 「若每生一個孩子、給一棟房子。我相信應該第二年馬上可以增加好幾萬個孩子!」當然這只是開玩笑的比喻。更重要的是從政府開始,「讓人民找回家庭的價值!」
延伸閱讀
突破性感染有「巨大好處」? 研究:增強免疫系統、有助對抗各種變種病毒
30歲就有人心肌梗塞? 重訓過度也可能發作? 醫師:有2大危險因子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