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身邊的人對你說這句話嗎?每次你聽到的時候,都會覺得白眼翻翻,難道獨立也錯了嗎?為什麼一定要表現得像小女人一樣,好像才會有人愛?
其實,從個體化[1] 的角度來看,太獨立或太依賴,都不是最好的樣子,句話說,你不需要讓自己像個小女人,但或許你可以呈現出自己的脆弱(vulnerability)[2],讓自己有機會「可以被照顧」。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你一直表現得「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來」,那到底為何需要一段親密關係呢?
你的獨立來自於哪裡?
我經常說一句話是:過度獨立的人,往往有一個害怕受傷的靈魂。因為覺得麻煩別人會很麻煩、因為怕會變成別人的累贅,所以選擇什麼事情都自己處理,各種方式假裝堅強、壓抑情緒,大部分的人面前呈現自在開朗的樣子,但對他們來說,內心其實有一塊很巨大的黑暗是不敢去打開的,就像是壓在甕裡面的怪物,即使是用木頭的板子和石頭壓住,總有一天還是會承受不住、破甕而出。
如果你也是這種非常壓抑的人[3],或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你人生當中最早壓抑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時候?一般來說,一個壓抑的人可能來自於下面幾種不同的成長家庭:
●高度期待的家人:父母對你寄予厚望,不論是課業或者是經濟上,你可能要撐起這個家。也因為這樣,你不可以倒下,必須做好坐滿,做弟弟妹妹的榜樣
●無法提供支持的家人:爸媽很早就跟你說,你要念書要幹什麼的,都得自己想辦法籌錢,所以你很早就開始學會打工,張羅自己的生活費、補習費、還有大學的學費等等。在這樣的家族規則當中[4],你知道只能夠靠自己,因為家人不會給你任何的支持。還有一些情況是,家中有生心理疾病的大人,沒辦法負起照顧的責任,所以小孩就變成小大人,例如年紀小小就要照顧情緒不穩的媽媽,或者是過度酗酒的爸爸。
●過度掌控的家人:這是對於嚴厲管教的一種反抗心情,可能家人會規定你要什麼時候到家、不可以參加畢業旅行等等,但同時也給你許多的資源和依賴的空間。這些規定讓想要「長出自我」的你覺得被束縛,所以你會選擇用叛逆的方式,不想要依賴父母,想要唱反調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如果你小時候成長於這樣的家庭,「獨立」可能就成為你生命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字。可是你知道嗎,在你心裡深處,其實你並不是真的想要完全獨立(不然你就不會想要談戀愛了),而是你希望能保有一部分的自己,又能夠獲得親密。
幫自己的獨立打個折
在你內心的某一塊,或許是非常渴望被照顧的,所以會受到那些能夠照顧你的人吸引;可是當他們「過度照顧」你的時候,又會讓你覺得跨越了界線,你並不是像他們想像中的那種小男人或小女人,你可能在言語或行為上會做出一些防衛,對方就會感覺到被你排拒在外。比方說,你可能因為不想要麻煩他,所以自己搭車去機場;你可能因為怕欠人情,所以婉拒了他幫你整理報表的建議;你可能因為怕如果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對方看見你的脆弱之後就會不喜歡你了,所以當對方關心你最近怎麼了的時候,你選擇什麼都不說。
獨立與依賴一直都是我們在感情當中嘗試去平衡的議題。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其實不需要太過大幅調整你的習慣,只需要讓你的獨立打個折就好了。例如說你可以在對方提出五次「想要幫忙你」的需求的時候,給對方兩次幫忙的機會,讓自己偶爾在對方面前示弱,然後感覺一下這樣的你有沒有一種被「接住」的感覺。
如果透過這樣子一點點的練習,可以讓你體會到不同的自己,那麼或許這個人就可以繼續走下去; 但如果你在練習的時候,他帶給你的感覺不是很好,那麼你剛好也可以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跳船。
到一開始的問題,並不是因為太獨立,才會沒有人敢愛你。你的困境從來不在於自己太過獨立,而在於你是否願意讓別人進入你的生活、你的內心。只有當你願意先減少一點點防衛,才能給彼此進入一段深度關係的機會。
海苔熊
延伸閱讀
[1]陳清甄(2009)。華人孝道文化、父母控制與大學生分離-個體化。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台灣。
[2]Brown, B.(2012)。脆弱的力量 (洪慧芳譯)。台北:馬可孛羅。
[3]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台灣:時報文化。
[4]催光鉉(2017)。家人的第二張臉孔:擺脫「相愛又互相傷害」的 7 種心理練習。台灣:大樹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的獨立來自於哪裡?
我經常說一句話是:過度獨立的人,往往有一個害怕受傷的靈魂。因為覺得麻煩別人會很麻煩、因為怕會變成別人的累贅,所以選擇什麼事情都自己處理,各種方式假裝堅強、壓抑情緒,大部分的人面前呈現自在開朗的樣子,但對他們來說,內心其實有一塊很巨大的黑暗是不敢去打開的,就像是壓在甕裡面的怪物,即使是用木頭的板子和石頭壓住,總有一天還是會承受不住、破甕而出。
如果你也是這種非常壓抑的人[3],或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你人生當中最早壓抑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時候?一般來說,一個壓抑的人可能來自於下面幾種不同的成長家庭:
●高度期待的家人:父母對你寄予厚望,不論是課業或者是經濟上,你可能要撐起這個家。也因為這樣,你不可以倒下,必須做好坐滿,做弟弟妹妹的榜樣
●無法提供支持的家人:爸媽很早就跟你說,你要念書要幹什麼的,都得自己想辦法籌錢,所以你很早就開始學會打工,張羅自己的生活費、補習費、還有大學的學費等等。在這樣的家族規則當中[4],你知道只能夠靠自己,因為家人不會給你任何的支持。還有一些情況是,家中有生心理疾病的大人,沒辦法負起照顧的責任,所以小孩就變成小大人,例如年紀小小就要照顧情緒不穩的媽媽,或者是過度酗酒的爸爸。
●過度掌控的家人:這是對於嚴厲管教的一種反抗心情,可能家人會規定你要什麼時候到家、不可以參加畢業旅行等等,但同時也給你許多的資源和依賴的空間。這些規定讓想要「長出自我」的你覺得被束縛,所以你會選擇用叛逆的方式,不想要依賴父母,想要唱反調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如果你小時候成長於這樣的家庭,「獨立」可能就成為你生命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字。可是你知道嗎,在你心裡深處,其實你並不是真的想要完全獨立(不然你就不會想要談戀愛了),而是你希望能保有一部分的自己,又能夠獲得親密。
幫自己的獨立打個折
在你內心的某一塊,或許是非常渴望被照顧的,所以會受到那些能夠照顧你的人吸引;可是當他們「過度照顧」你的時候,又會讓你覺得跨越了界線,你並不是像他們想像中的那種小男人或小女人,你可能在言語或行為上會做出一些防衛,對方就會感覺到被你排拒在外。比方說,你可能因為不想要麻煩他,所以自己搭車去機場;你可能因為怕欠人情,所以婉拒了他幫你整理報表的建議;你可能因為怕如果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對方看見你的脆弱之後就會不喜歡你了,所以當對方關心你最近怎麼了的時候,你選擇什麼都不說。
獨立與依賴一直都是我們在感情當中嘗試去平衡的議題。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其實不需要太過大幅調整你的習慣,只需要讓你的獨立打個折就好了。例如說你可以在對方提出五次「想要幫忙你」的需求的時候,給對方兩次幫忙的機會,讓自己偶爾在對方面前示弱,然後感覺一下這樣的你有沒有一種被「接住」的感覺。
如果透過這樣子一點點的練習,可以讓你體會到不同的自己,那麼或許這個人就可以繼續走下去; 但如果你在練習的時候,他帶給你的感覺不是很好,那麼你剛好也可以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跳船。
到一開始的問題,並不是因為太獨立,才會沒有人敢愛你。你的困境從來不在於自己太過獨立,而在於你是否願意讓別人進入你的生活、你的內心。只有當你願意先減少一點點防衛,才能給彼此進入一段深度關係的機會。
海苔熊
延伸閱讀
[1]陳清甄(2009)。華人孝道文化、父母控制與大學生分離-個體化。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台灣。
[2]Brown, B.(2012)。脆弱的力量 (洪慧芳譯)。台北:馬可孛羅。
[3]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台灣:時報文化。
[4]催光鉉(2017)。家人的第二張臉孔:擺脫「相愛又互相傷害」的 7 種心理練習。台灣:大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