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勃‧伯恩斯坦,瑪麗‧朗古蘭圖/Shutterstock
第一次聽到「適度依賴」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絕大多數人都避免去依賴別人。我們寧願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們一直受到這樣的教育:獨立是好的,依靠別人的幫助是不好的。
真的是這樣嗎?
研究結果很清楚:在人際關係中,太多的依賴會造成問題,但是太少的依賴也照樣不好。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展現自身價值,許多人走得太遠了,像愛倫一樣變得太獨立,而失去了與其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或者像麥克一樣,一味地順從別人而變得過度依賴,這種過度依賴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僵化的獨立與有害的過度依賴之間,確實存在一個適度的中間地帶。「適度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適度依賴意味著充分信任別人,打開心坦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時有足夠的自信去處理關係中的衝突,這種衝突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偶爾想要依賴並沒有什麼錯,之所以產生問題,是因為缺乏關鍵的適度依賴技巧,因而會以不適度的方式來表達正常的依賴需求,結果造成人際關係不平衡,無法帶來滿足感,生活也失去了重心。
看完這本書之後,你將能好好掌握適度依賴的四個關鍵技巧,並重新建立適度依賴的關係。你需要做到這四點。
◎對關係的理解:把「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的人」區分開來
每一個人都需要幫助,但是在不適度的依賴模式下,我們把求助和無能搞混了。記住:「求助」是你在做的一件事情需要幫助。當你開始將「人的行為」和「人」本身區分開來,在需要協助時尋求別人的幫助就會變得簡單一些,而且當別人拒絕幫助你的時候,你也比較好接受。
◎情緒協助能力:打破刻板印象,明白「求助」和沒有安全感、不成熟、失敗無關
我們常把求助和沒有安全感、不成熟、失敗連在一起,向別人伸手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無能,有自責感、羞愧感。健康的依賴,需要創造出新的、更適度的情緒模式來代替,這樣做當依靠他人時,你仍然覺得自己能幹、自信,如此便能從他人的幫助中獲得力量。
◎成長動機:「依賴」是學習和成長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不適度的依賴關係中,「獲得幫助」本身就是目的。但是在適度依賴關係中,別人的協助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的途徑,為了下一次能做得更好。在不健康的依賴關係中,我們求助是為了逃避挑戰;而在健康的依賴關係中,我們求助是為了學習和成長,也就是「成長動機」。
◎關係彈性:學習如何求助,讓別人更愉快地幫助你
適度依賴意味著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和支持,使別人在伸出援手時會感到愉快,而不是覺得被套住了。適度依賴也意味著知道何時求助,也就是學會分辨:在哪些情況下應該尋求他人相助,在哪些情況下應該自己獨立處理。
自我挫敗的關係模式,讓我們「隔絕」了彼此
許多生活經驗影響了我們對自我和他人的感知,使得我們很難學會適度依賴的這四個關鍵技巧。這些經驗使得我們跟其他人「隔絕」了,甚至使我們自己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彼此隔絕。
未形成健康的依賴模式時,人們常發展出一到兩種自我挫敗的關係模式,如下:
◎消極的過度依賴:依附性的關係類型
我們把消極的過度依賴稱為「依附性的關係類型」,因為過度依賴者總是藉由依附他人來逃避生活的挑戰。有些人(像麥克)發展出以害怕和不安全感為特點的關係模式,就是消極的過度依賴。
過度依賴者覺得自己很脆弱,容易受傷,認定若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守護者,自己就活不下去。他們最害怕被拋棄,孤伶伶地留在這個可怕而充滿敵意的世上自生自滅。
過度依賴者總是努力與他人保持連結,不管會付出什麼代價。生活因而變成一系列不健康的依賴,對愛人和朋友,對同事跟上司,對醫師與專家……永無終止。甚至在面對別人的輕視和傷害時,過度依賴者也很難(有時候甚至不可能)放棄依賴。他們的自尊受到了傷害,引發一連串惡性循環:過度依賴者愈是過度依賴,就愈自卑;愈自卑,就變得愈依賴。
◎障礙性疏離:保鮮膜式的關係類型
其他人(像愛倫)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發展出一種防衛性的、自我封閉的「障礙性疏離」關係模式。
障礙性疏離稱為「保鮮膜式的關係類型」,因為疏離者不會讓任何東西貼近自己,就像是裹著一層保鮮膜。不管你多麼努力,你都無法接近疏離者。他們拒人於千里之外,不是在身體上,而是精神上。如果你企圖有什麼行動來消除你們之間的隔閡,哪怕只是靠近一點點,他們都會立刻找到辦法離你遠遠的,回到一個讓他們覺得安全的距離。
疏離者覺得別人靠不住,也不值得信賴,他們相信一切都要靠自己。他們的人際關係都是膚淺的、公式化的,必須在他們的掌控之下。疏離者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堅強、極度自信,但是這些表象都是騙人的。儘管疏離者看起來堅強、自信,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們覺得孤獨、寂寞而悲傷。
本文出自《適度依賴》寶瓶文化出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適度依賴意味著充分信任別人,打開心坦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時有足夠的自信去處理關係中的衝突。
第一次聽到「適度依賴」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絕大多數人都避免去依賴別人。我們寧願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們一直受到這樣的教育:獨立是好的,依靠別人的幫助是不好的。
真的是這樣嗎?
研究結果很清楚:在人際關係中,太多的依賴會造成問題,但是太少的依賴也照樣不好。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展現自身價值,許多人走得太遠了,像愛倫一樣變得太獨立,而失去了與其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或者像麥克一樣,一味地順從別人而變得過度依賴,這種過度依賴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僵化的獨立與有害的過度依賴之間,確實存在一個適度的中間地帶。「適度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適度依賴意味著充分信任別人,打開心坦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時有足夠的自信去處理關係中的衝突,這種衝突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偶爾想要依賴並沒有什麼錯,之所以產生問題,是因為缺乏關鍵的適度依賴技巧,因而會以不適度的方式來表達正常的依賴需求,結果造成人際關係不平衡,無法帶來滿足感,生活也失去了重心。
看完這本書之後,你將能好好掌握適度依賴的四個關鍵技巧,並重新建立適度依賴的關係。你需要做到這四點。
◎對關係的理解:把「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的人」區分開來
每一個人都需要幫助,但是在不適度的依賴模式下,我們把求助和無能搞混了。記住:「求助」是你在做的一件事情需要幫助。當你開始將「人的行為」和「人」本身區分開來,在需要協助時尋求別人的幫助就會變得簡單一些,而且當別人拒絕幫助你的時候,你也比較好接受。
◎情緒協助能力:打破刻板印象,明白「求助」和沒有安全感、不成熟、失敗無關
我們常把求助和沒有安全感、不成熟、失敗連在一起,向別人伸手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無能,有自責感、羞愧感。健康的依賴,需要創造出新的、更適度的情緒模式來代替,這樣做當依靠他人時,你仍然覺得自己能幹、自信,如此便能從他人的幫助中獲得力量。
◎成長動機:「依賴」是學習和成長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不適度的依賴關係中,「獲得幫助」本身就是目的。但是在適度依賴關係中,別人的協助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的途徑,為了下一次能做得更好。在不健康的依賴關係中,我們求助是為了逃避挑戰;而在健康的依賴關係中,我們求助是為了學習和成長,也就是「成長動機」。
◎關係彈性:學習如何求助,讓別人更愉快地幫助你
適度依賴意味著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和支持,使別人在伸出援手時會感到愉快,而不是覺得被套住了。適度依賴也意味著知道何時求助,也就是學會分辨:在哪些情況下應該尋求他人相助,在哪些情況下應該自己獨立處理。
自我挫敗的關係模式,讓我們「隔絕」了彼此
許多生活經驗影響了我們對自我和他人的感知,使得我們很難學會適度依賴的這四個關鍵技巧。這些經驗使得我們跟其他人「隔絕」了,甚至使我們自己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彼此隔絕。
未形成健康的依賴模式時,人們常發展出一到兩種自我挫敗的關係模式,如下:
◎消極的過度依賴:依附性的關係類型
我們把消極的過度依賴稱為「依附性的關係類型」,因為過度依賴者總是藉由依附他人來逃避生活的挑戰。有些人(像麥克)發展出以害怕和不安全感為特點的關係模式,就是消極的過度依賴。
過度依賴者覺得自己很脆弱,容易受傷,認定若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守護者,自己就活不下去。他們最害怕被拋棄,孤伶伶地留在這個可怕而充滿敵意的世上自生自滅。
過度依賴者總是努力與他人保持連結,不管會付出什麼代價。生活因而變成一系列不健康的依賴,對愛人和朋友,對同事跟上司,對醫師與專家……永無終止。甚至在面對別人的輕視和傷害時,過度依賴者也很難(有時候甚至不可能)放棄依賴。他們的自尊受到了傷害,引發一連串惡性循環:過度依賴者愈是過度依賴,就愈自卑;愈自卑,就變得愈依賴。
◎障礙性疏離:保鮮膜式的關係類型
其他人(像愛倫)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發展出一種防衛性的、自我封閉的「障礙性疏離」關係模式。
障礙性疏離稱為「保鮮膜式的關係類型」,因為疏離者不會讓任何東西貼近自己,就像是裹著一層保鮮膜。不管你多麼努力,你都無法接近疏離者。他們拒人於千里之外,不是在身體上,而是精神上。如果你企圖有什麼行動來消除你們之間的隔閡,哪怕只是靠近一點點,他們都會立刻找到辦法離你遠遠的,回到一個讓他們覺得安全的距離。
疏離者覺得別人靠不住,也不值得信賴,他們相信一切都要靠自己。他們的人際關係都是膚淺的、公式化的,必須在他們的掌控之下。疏離者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堅強、極度自信,但是這些表象都是騙人的。儘管疏離者看起來堅強、自信,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們覺得孤獨、寂寞而悲傷。
本文出自《適度依賴》寶瓶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