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聰財,魏兆玟 圖/Shutterstock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們終其一生所追尋、所經歷的愛情,究竟是否能夠充實圓滿?

1970年,魯賓(Rubin)藉著涵蓋的成分與元素之不同,區分兩性關係的「喜歡」和「愛情」。Rubin定義「喜歡」三個成分:一、對「對方」正面評價;二、尊敬對方;三、認為對方和自己相似。而「愛情」的三個成分:一、關懷,對其噓寒問暖;二、依戀,渴望能時常與對方在一起;三、親近,願意和對方分享各種身心情緒感受。

無論男人或女人,彼此會相互吸引,一定是被對方的某些條件所吸引,進而產生若干化學變化,在這個時候大腦立即導航進入「雞尾酒模式」,就像酒醉微醺的感受。大腦裡多巴胺會讓大腦釋放出愉悅訊息,繼而發揮最大「月暈效應(Hallo Effect)」,雙方幾乎都只看到彼此的優點,並擴大延展。但過了相戀高點,多巴胺就會持續下降,推進到下個過程。在那個時候,情感世界已無法以濃烈的愛戀來形容,而是必須走入一種心靈相知的默契,有時不需要言語的表達,彼此就能知道對方的想法,只是這種相知相守的感覺需要日積月累的溝通、花很長時間來建立。

而隨著時代演變,兩性相處的機會也大幅提升,因此在相處過程中常會分不清究竟是「喜歡」或是「愛情」。比如說一起工作的男女互有好感,卻在尚未確認是否為「愛情」的情況下產生了激情,因此與原來的男女關係(或夫妻關係)產生衝突。

耶魯大學羅伯特‧史坦伯格教授(Prof. R. J. Sternberg)其前半生研究人類大腦,後半生則專注於性的研究。1986年,他提出著名的「PIC愛情三角理論」,分別代表「P=Passion激情」、「I=Intimacy親密」與「C=Commitment承諾」。許多心理學家、哲學家都認為,在愛情三角理論中,PIC所組成的三角形面積愈大,感情就愈趨穩定。P是激情,以性的驅動力來決定,屬於「動機」面向;I是親密,是一種心和心的交流,屬於「情感」面向;C是承諾,是一種決定長期且穩定地去愛一個人,屬於「認知」面向。雖然史坦伯格並未說明發展這三種面向需要哪些過程、耗時多久,但就精神科專業觀察,我看到:激情效果最強,但是時效性最短,常是因為短時間內密集相處而產生的強烈情愫;而歷經時間考驗漸漸穩定,心和心的交流轉趨親密時,兩人才會開始維持愛情的持久性,並且在承諾的推波助瀾下,擴大愛情的面向,讓愛情的發展有如三根基柱,緊密地落實,建構完整而健康的情感。

我曾在診間遇過一個極為特殊的個案:一對年歲很大的夫妻,先生睡到半夜會突然醒來打太太。一般外人看來,一定以為是家暴個案,先生欺負太太,就像酒後搗亂一般;但經過詳細的檢查與評估,這才發現原來是先生腦部開始退化,繼而產生特殊的睡眠障礙問題。我與這對夫妻深入溝通後,夫妻倆決定相約玩蜜月橋牌或蜜月麻將,以此作為生活互動的一部分,兩人要為恢復健康而一起努力。

了解以上的案例,再對照史坦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對夫妻的背後,倘若只存有年輕的激情、甜美的親密,卻欠缺關係的承諾,就不可能維持如此長久的夫妻關係,妻子甚至還要忍受半夜不明原因被打的痛苦。

進入AI世代,一機在手資訊隨手可得、誘惑無孔不入,兩性之間可能會因一時好奇心「嘗」鮮產生乾柴烈火般的激情,進而發生親密關係生活在一起,但若缺少承諾(commitment),依據康乃爾大學研究發現「愛情抗體」大概在兩年之後出現。因此,追求愛情之際,若無法深切了解PIC三根柱子必須同時存在的必要性,那麼即使常談戀愛,都只會感受到短暫的激情,一段時間的親密關係,而無法走入最終的承諾。常會在診間看到夫妻相互怨懟「為什麼你都不了解我?」「談戀愛時看到我難過就會抱我,為什麼現在全變了樣?」這或許就是因為兩人關係中欠缺承諾,所以當激情退去、親密不再,衝突發生時,愛情自然成為往日情懷而徒留傷感。

從相愛走向相知

1992年美國知名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John Gray),耗費七年時間,諮詢調查超過二萬五千名不同領域的男性與女性,完成了《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一書,立刻引起各界的關注。

大家普遍都知道男女天生有別,但大都只看重性別或外表特徵的不同,而約翰‧格雷則詳細分析男女兩性的天生差異,包括情感表達、生命價值觀與對事物的感受等都大不相同,讓大眾開始體認到兩性在相處的過程中,必須認清男女「自然生物化」的特質差異,才能和平共處、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我身為精神科專業醫師,長期在診間與人互動往來,很容易看到各種人際關係(包括家庭親子、工作職場、兩性相處)深深影響人們心理與精神狀態,而其中更以兩性關係所發展出來的問題為最。2005年,我在精神科診間裡接觸大量因夫妻外遇前來求診個案,繼而深入了解,發現當年度因外遇問題所造成的精神障礙(憂鬱症、睡眠障礙、環境適應障礙、焦慮症)等,相較2001年足足激增了1.31倍,而其中又以女性所發生的情況最為嚴重。因此,該年年底我正式提出《外遇型精神疾病》的報告,在臨床上廣泛解釋「外遇型精神疾病」乃因兩性關係互動發生各式狀況造成個體無法承受壓力產生嚴重的情緒障礙,繼而引發各種精神疾病。這份報告很快便引起媒體與社會大眾的關心,然而,關心並無法抑止問題的產生,直至今日我在診間仍持續碰觸到這類個案,以及各種兩性在相處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讓我不得不更加關心「兩性問題」。

我的老婆魏兆玟(Wendy)是深受學生喜愛的生理學教師,透過她豐富生理學知識,與我的精神專業科學領域相結合,我們從各種面向、歷史故事探討兩性關係。持續至今,我才發現自覺心思細膩、並常內省的我,在兩性關係裡仍會出現所謂的「男性」色彩;而從Wendy的言談中,我也常恍然大悟地了解到「喔!原來女性是這樣看事情的!」或者,當Wendy以其專業與我分享男女兩性之生理發展差異時,更讓我學習到從科學的角度看待兩性,其實一點也不枯燥,而且更能直達異性核心,更加客觀且有趣。

過去幾年,我與Wendy開始在各社團、學校進行講座,以兩人對談方式討論男性角度與女性角度,引發很多朋友共同討論。兩性之間的問題橫跨年齡、超越時空,從古今中外歷史故事或過往裡,我們會看到:即使到今日,這些故事或內容仍持續地在身旁輪番上演,或在生活裡持續地發生。我和Wendy一起創作這本書,就是希望透過男女兩性不同的觀點,從精神心理及生理科學的不同角度,重新發掘兩性關係的更多面向。

真愛不會想要改變你,而是試著帶出最好的你

我們或許可以透過星座、血型、職業、家庭背景「初步」認識一個人表現於外的性格,但絕對不夠全面,也不夠客觀,有時候連自己看自己的星座分析也覺得模糊不清,沒那麼準,對吧?想要真正認識一個人,絕對必須進入他的「潛意識」,從他對自己的認知、選擇與判斷來拆解他的真實樣貌。在書中我們將透過瑞士知名心理分析大師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提出的心理類型四大面向切入:與人來往的態度、看待愛情的角度、做決定的方式和基本性格的展現。每個面向各有兩種相對的特質,可以由此組合出十六型愛情氣質量表。

最後再從十六型愛情氣質中,釐清自己、探索伴侶,繼而理解彼此關係、感受自我需求、最終如何適切地回應對方的期待。此外我們並試著以古往今來都存在的兩性真實故事為例,結合我們在臨床上接觸e世代愛情主角及最新科學性裡的愛情知識,以一種整合、深入淺出的寫作方式來傳輸我們所認識的兩性世界,詳細分析兩性之間的情感表達、生命價值觀以及對於事物的感受,希望讀者們能以Open Mind的角度來認識自己,以及我們的伴侶。

兩性相處是「一連串的選擇題」,包含了解、體諒、包容、共同學習與成長。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對情侶或夫妻會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或算命仙所說「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旁人看來相合有默契、或是登對幸福的伴侶,都是一路上在無數次溝通(與偶有小爭執)的過程裡,慢慢地從兩端接近核心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探尋彼此的愛情氣質,創造最適合自己的愛情溫度!

本文出自《愛對了,每天都是情人節》時報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