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上課的時候,聽到了一個蠻有趣的概念叫做「麻煩信念」(Trouble belief),意思是說你過往有一些你所相信的事情、堅持的價值觀,因為遇到一些狀況,發現這個價值觀現在不太管用了。比方說:
●男人都是自私的動物:過去這樣想,你可以保護自己不會受傷,可是遇到了一些不錯的男人,可能這樣的防衛,反而讓你不容易把自己的心交出去、情路多舛。人類是互相的動物,當你很防衛的時候,對方自然也很難跟你靠近,感情耶無法長久。
●不可以變成別人的負擔:你總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盡量不要麻煩別人,過去這樣想,讓你變成很獨立的人。可是當你跟他在一起之後,他跟你說「如果你什麼事情都自己做的話,那麼還有在一起幹嘛?」你突然覺得也很有道理,可是已經獨立很久習慣了,變得不知道怎麼依靠對方。
●看到別人難過的時候,要伸出援手:一直以來你都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總是把照顧別人的習慣放在照顧自己前面。所以當你跟他分手之後,你開始不知道要做什麼,結果接了很多的工作來把自己填滿,用幫助別人來「略過」自己也是需要被安慰的這件事。但不知道為什麼,夜闌人靜的時候,還是覺得很空虛。
其實同樣的概念在許多其他的諮商學派有談到,例如阿德勒會說這可能是你的「生活風格」(the style of life)、認知取向的諮商學派可能會說這是你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但不論那個專有名詞是什麼,如果你也有這樣的信念,它讓你在感情上有所挫折,那該怎麼辦?其中一個方式是,思考這樣做對你來說有那些好處或壞處?你願不願意放棄過往的那些「好處」,來擁有一些新的好處?
效果檢核:先相信,還是先看見?
有一句在網路上面流傳非常久的勵志小語大概是這樣說的:「不是先看見了才相信,而是先相信了你才能夠看見。」問題是,對於那些腦袋裡面有麻煩信念的人來說,要放掉目前手上已經緊緊抓住的東西(儘管他會帶來痛苦)這件事情本身已經夠恐懼了,你要他怎麼去相信和看見?
針對這件事情,心理師慢慢來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想法:當一個人沒辦法立刻做出太大改變的時候,你可能要先順著他的目光,找尋離他最近的一顆石頭,讓他在他「看得見」(願意)的範圍之內,做出他現在能夠做的事情。(這麼長一段,其實也類似焦點解決裡面的「一小步」)。換句話說,你不一定要先相信一個新的信念,也不一定要做出一個巨大的改變,而是先想一想,現在的你能不能夠民主一點「小小」的改變,然後來看看結果如何?比方說:
●有些時候請人幫你一個小小的忙,然後感覺一下心中的感受是什麼,除了虧欠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感覺?
●當某些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忙他80%。那個20%,留給他自己做,例如幫同事把他該做的一個工作做了一半以上,剩下的讓他去處理。做完之後,感覺一下自己除了有一種「我竟然沒有把它做好」的感覺之外,是不是還有一些放鬆的感覺?
我的老師說,上面的過程其實就叫做效果檢核。你可以選擇去付出行動,然後看看結果怎麼樣,再根據結果,去評估你是否要維持你原本的麻煩信念。簡單來說,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可以選擇下面三個可能的信念:
●維持原本的麻煩信念,例如男人都是自私的
●調整你的麻煩信念:有時男人不是自私的
●大幅改變你的麻煩信念:有些男人並不自私
然後你可以依據這些信念,去做一些「事情」,例如和你身邊的男人相處,看看再來發生了什麼?換言之,重要的不是你相信什麼,而是你相信的這些信念之後,後來你看見了什麼。如果你發現,這些「看見」的東西,並不是你想要的,那麼你又願意為這個「不舒服」做出什麼樣的努力?
不論感情或者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往往來自於明明知道自己這樣做很痛苦,但卻沒有勇氣付出改變。因此,能夠先辨識出自己的麻煩信念,並且在調整之後進行效果檢核,或許就能在你「有新的信念」之前,允許自己先有一些些的看見。
海苔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可以變成別人的負擔:你總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盡量不要麻煩別人,過去這樣想,讓你變成很獨立的人。可是當你跟他在一起之後,他跟你說「如果你什麼事情都自己做的話,那麼還有在一起幹嘛?」你突然覺得也很有道理,可是已經獨立很久習慣了,變得不知道怎麼依靠對方。
●看到別人難過的時候,要伸出援手:一直以來你都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總是把照顧別人的習慣放在照顧自己前面。所以當你跟他分手之後,你開始不知道要做什麼,結果接了很多的工作來把自己填滿,用幫助別人來「略過」自己也是需要被安慰的這件事。但不知道為什麼,夜闌人靜的時候,還是覺得很空虛。
其實同樣的概念在許多其他的諮商學派有談到,例如阿德勒會說這可能是你的「生活風格」(the style of life)、認知取向的諮商學派可能會說這是你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但不論那個專有名詞是什麼,如果你也有這樣的信念,它讓你在感情上有所挫折,那該怎麼辦?其中一個方式是,思考這樣做對你來說有那些好處或壞處?你願不願意放棄過往的那些「好處」,來擁有一些新的好處?
效果檢核:先相信,還是先看見?
有一句在網路上面流傳非常久的勵志小語大概是這樣說的:「不是先看見了才相信,而是先相信了你才能夠看見。」問題是,對於那些腦袋裡面有麻煩信念的人來說,要放掉目前手上已經緊緊抓住的東西(儘管他會帶來痛苦)這件事情本身已經夠恐懼了,你要他怎麼去相信和看見?
針對這件事情,心理師慢慢來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想法:當一個人沒辦法立刻做出太大改變的時候,你可能要先順著他的目光,找尋離他最近的一顆石頭,讓他在他「看得見」(願意)的範圍之內,做出他現在能夠做的事情。(這麼長一段,其實也類似焦點解決裡面的「一小步」)。換句話說,你不一定要先相信一個新的信念,也不一定要做出一個巨大的改變,而是先想一想,現在的你能不能夠民主一點「小小」的改變,然後來看看結果如何?比方說:
●有些時候請人幫你一個小小的忙,然後感覺一下心中的感受是什麼,除了虧欠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感覺?
●當某些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忙他80%。那個20%,留給他自己做,例如幫同事把他該做的一個工作做了一半以上,剩下的讓他去處理。做完之後,感覺一下自己除了有一種「我竟然沒有把它做好」的感覺之外,是不是還有一些放鬆的感覺?
我的老師說,上面的過程其實就叫做效果檢核。你可以選擇去付出行動,然後看看結果怎麼樣,再根據結果,去評估你是否要維持你原本的麻煩信念。簡單來說,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可以選擇下面三個可能的信念:
●維持原本的麻煩信念,例如男人都是自私的
●調整你的麻煩信念:有時男人不是自私的
●大幅改變你的麻煩信念:有些男人並不自私
然後你可以依據這些信念,去做一些「事情」,例如和你身邊的男人相處,看看再來發生了什麼?換言之,重要的不是你相信什麼,而是你相信的這些信念之後,後來你看見了什麼。如果你發現,這些「看見」的東西,並不是你想要的,那麼你又願意為這個「不舒服」做出什麼樣的努力?
不論感情或者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往往來自於明明知道自己這樣做很痛苦,但卻沒有勇氣付出改變。因此,能夠先辨識出自己的麻煩信念,並且在調整之後進行效果檢核,或許就能在你「有新的信念」之前,允許自己先有一些些的看見。
海苔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