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住了這麼久,對於這裡彷彿永遠吃不盡的美食雖然充滿敬意,但唯有吃早餐和喝湯這兩件事,仍不是非常滿足。想吃熱騰騰的早餐的話,選擇太少;而端上桌的湯,基本上多以味噌湯和豚汁為主,不然就是西式的各式濃湯或洋蔥湯了。仔細想想,在和食的世界中,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裡,似乎還真不太有華人世界那樣煲一大鍋湯的習慣。真要一大鍋的,就是火鍋了,但那又跟湯不太一樣。在台灣的話,湯的選擇就非常多。粵菜更不得了,光是湯的種類和功效,就可以繁花盛錦到辦一場煲湯奧運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台灣住的時候,曾經有好一段時日,中午會在張曼娟老師的家裡吃午飯。老師的爸媽廚藝很好,幾乎每天中午餐桌上出現的大陣仗,都像一般人家裡的晚餐。無論那一天的菜色有哪些,總不會缺漏的,就是一鍋湯。我是在那時候養成吃飯就要喝湯的習慣。那些一鍋鍋變幻無窮的湯,每一次掀開鍋蓋,就像迸出一個滋養豐富的宇宙。吃飯前先喝半碗,吃完飯後再喝一兩碗,不知不覺,就變成身體認知吃一頓飯的正常程序。以至於後來要是吃飯時少了湯,總覺得怪。

在日本吃飯時雖然至少也有味噌湯和西式濃湯,但每逢冬日,經常仍會想要喝一鍋食材更豐盛,對身體更養生的湯。最近這兩年,會去買「茅乃舍」的高湯包,一個砂鍋丟一包,再把各種蔬菜肉類加進去,大概是最簡單煮一鍋湯的方式。因為高湯味道好,湯隨便煮也就好喝。雖然實在不知該稱那是什麼湯,因為簡直是大雜燴,姑且美其名就稱它什錦湯了。

去韓國玩的時候,對他們的湯類文化也感到印象深刻。大概因為冬天比日本冷上好多倍,許多食物都是湯湯水水的,寒冬時吃起來特別有助於暖身。每年冬天,習慣要去新宿新大久保的韓國街,吃幾回馬鈴薯排骨鍋。燉到入口即化的排骨肉,配上濃郁的湯頭,很過癮。吃完再到專賣韓國食材的店家買蔘雞湯包回家。放進砂鍋,加些蔬菜一起煮,一次吃不完,第二回再熬成粥吃。

之前去香港時,在市場買了幾袋猴頭菇煲湯包乾材回東京。前幾天,終於決定拆封來煮。添加些薑片、洋蔥、白菜和雞肉丸子,用砂鍋慢火熬煮兩小時大功告成。香港餐廳裡鮮美的每日例湯在家中還原,香醇甘美,靈魂都被擁抱。手足易寒的我,暫時獲得拯救。

朋友聽說我身子虛寒,這兩天為我煮了一盅麻油雞湯。帶回家加進麵線,成為一碗從舌尖暖到身體的麻油雞麵。抱著感恩之情完食,又想起十多年前在曼娟老師家喝湯的日子,深深覺得有人為你煮湯,真是一件比湯更暖的事。

在這湯湯水水的冬天,忽然覺得有朝一日,很想成為一鍋熱熱的煲湯。那樣的存在,可使自己夠暖,也能溫暖別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