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愈來愈多的店,都不像以前只是單純賣一種類型的商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間賣衣服的店,同時會賣咖啡;一間咖啡店,也會賣廚房雜貨與家電;一間生活雜貨店,某個角落兼營花店;一間花店,可能兼售咖啡、雜貨、服飾,甚至是書店。一間書店,走到某個轉角,則發現裡面有開理髮店。

專賣店縱使依然存在,但是無法單一定義的店家在這時代彷彿更受歡迎,因此才有如雨後春筍般的連年冒出。

那不就是百貨公司嗎?當然還是有很大不同。因為這些被稱作「複合式空間」的商店,大抵來說是集中在同一層。各自的專櫃不是被分開來的,而是通過某個企劃與設計動線混搭在一起。更核心的迥異點,是「選貨」這個概念。什麼東西都賣,什麼東西都一點點,不過卻能擁有同一種調性,相得益彰。

在各式各樣的複合式商業設施裡,複合式書店是其中很大的一個主題。全世界各大城市都能找到代表性的例子。

上個月在曼谷「居遊」兩週的生活中,去到一個讓我非常驚艷的複合式書店,是在Central Embassy購物中心內開設的OPEN HOUSE。

一踏進來,就覺得氣氛毫不陌生。原來操刀設計OPEN HOUSE的建築事務所,是負責代官山蔦屋書店的Klein Dytham Architects設計團隊。

OPEN HOUSE包含書店、設計文具選貨、藝廊、餐飲(咖啡館、餐廳、酒吧)、兒童遊樂區和表演場域等,每一個區塊都採開放式的室內設計,在動線上可相互串連,建構出一處人與場域互動性極強的迴游空間。這裡標榜為co-living space,意即共居,讓不同類型的人與性質迥異的店,能在一個空間內共存與共享。

我望著OPEN HOUSE的書區,有一刻確實是羨慕起曼谷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書店。必須坦承,那樣奢侈的挑高留白空間設計,在東京是辦不到的。

然而,下一刻,我觀察到真正停留在書架前看書、挑書的人,其實少之又少的時候,我卻開始擔心那些書架,是否僅僅只會變成一種氣質的裝飾呢?又或者其實只是因為平日午後的關係,書店區裡顧客才門可羅雀?

去年去了首爾COEX MALL裡知名的STARFIELD LIBRARY圖書館,號稱最吸睛的亮點是有三座高達13公尺的巨大書牆,看起來真的很壯觀。今年則去了另外一間新開的複合式藝文空間BLUE SQUARE裡面的BOOK’PARK書店,同樣也是用巨大的書牆作為裝潢賣點。這兩個地方都很美,不過,共同特質就是那些漂亮的大書架,其實上面放的書,大部分因為太高,根本無法拿到,僅是裝飾。幾面大書牆最終變成網美打卡的熱點。BOOK’PARK甚至還在樓梯邊放了一塊PHOTO ZONE的標示,直接教導大家,從這個角度拍,就可以拍出最漂亮的畫面。

我在OPEN HOUSE逛很久,不一會兒,發現外頭下起大雷雨。

這時節是典型的曼谷雨季。我不討厭曼谷夏日的大雨,因為雨來的時候,通常我也就嗅到了香濃的咖啡味。

挑了一間咖啡館躲雨,繼續看著還未看完的書,偶爾紀錄一下腦海中的靈光乍現。然後斷斷續續地思索著,如果書店要走向一心多用的空間,那麼我們心中理想的,究竟是一間怎麼樣的複合式書店?

我還是非常喜歡OPEN HOUSE。因此私心希望當地人走進這個優美的空間裡,也別忘記書本的字裡行間之中,還有更美、更寬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