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老師今年推出新書《我輩中人》,用最客觀的角度描寫出中年人的心境和狀態,扭轉大家對於「中年人」這身分較負面的刻板印象,以及平撫我們走向「中年」的恐懼。這篇透過姊妹淘的專訪,來聽聽曼娟老師對於「中年」後的反思,也給讀者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可能。
張曼娟:所謂的中年就是,有一天你突然停下一切去問自己「這就是我要的生活嗎?」「我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年齡一直是我們最膽怯的一塊,尤其對於女人來說,無論是外在、感情狀態,甚至是他人的耳語等等,難免在越靠近中年時,越會感覺到焦慮。不過曼娟老師認為,就是因為到了這個年紀,就越要正視和面對,去養成一個良好的心態,畢竟我們不可能再用年輕時期的心態和做人處事的方式來過活,所以如何去迎戰所謂的「中年危機」,就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課題。
「中年」並不是單純依靠年齡數字來區分,而是一種狀態的改變。在中年之前,我們只是符合社會所給予的期待和價值觀,去爭取他人的認同以及證明自己是特別的。然而到了中年以後,就會開始拋開那些外在、物質的條件,反思自己人生所追求的、渴望的,這就是一種到了中年會有的省思。
曼娟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工作和生活,年輕時候的我們工作都是為了糊口飯吃、為了收入而戰,所以即使做得很辛苦很難過也不敢隨意放手。但到了中年,就會開始問問自己「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每天都在做不喜歡的事情,就這樣庸庸碌碌地過了一生,那豈不是浪費了人生?就好比每個人擠破頭想在都市裡買豪宅,那你有沒有想過,或許最適合你的是在海邊的小房子愜意地生活?
又好比人際關係,年輕時的我們想要認識的人,或許是那種光鮮亮麗、有錢有成就的人,讓自己好像能因此晉升成和他們並肩而坐的位置。不過到了中年,你會發現你真正想要結交的是有故事的人;是曾經從困難走過來的,且對於人是有同情和理解的人;是可以包容且療癒你傷口的人,哪怕他們的身分是如此平凡,卻往往能在與他們相處中獲得到很多生命的能量。也就是因為有這些不同的思維,才造就出中年後的我們,更懂得人生的可貴。
圖/Shutterstock
張曼娟:「我們年輕時總那麼期望別人來喜歡我們,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並不愛自己。」
曼娟老師說,年輕的時候,我們總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愛我們,會付出很多甚至扭曲自己,好去贏得別人對我們的喜愛,也因為別人的喜愛,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值得愛的人。不過到了中年以後我們就會明白,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自己,外在光鮮亮麗與否、平凡樸實與否、長處是什麼等等,既然能夠活到現在,就代表我們一定有自己的生存法則,懂得付出也有能力去愛的人。
所以曼娟老師希望大家和她一樣回過頭來想,或許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我們也不想只是符合別人的期待,我們出生不是為了滿足大家,但我們出生就是為了滿足自我的生活。然而當我們想要滿足自我的時候,就很難去符合大家的要求,也就因此一定會有人無法如我們希望一樣愛著我們,這是難以避免相互矛盾的部分。
不過,一定會有少數懂得尊重你、理解你的人存在,最後他們就會成為你的朋友,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去討好那些不懂得你的人呢?曼娟老師說:「最舒服的一種生活方式就是,我不需要去求取大部分的人的愛或認同,但我能有幾個互相理解的朋友,那麼人生就夫復何求了!」當我們逐漸意識到「合則來不合則去」的道理,那就是成長的開始了。
還有更多關於曼娟老師關於女人愛情觀的專訪,請鎖定姊妹淘!
張曼娟全新創作《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天下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年齡一直是我們最膽怯的一塊,尤其對於女人來說,無論是外在、感情狀態,甚至是他人的耳語等等,難免在越靠近中年時,越會感覺到焦慮。不過曼娟老師認為,就是因為到了這個年紀,就越要正視和面對,去養成一個良好的心態,畢竟我們不可能再用年輕時期的心態和做人處事的方式來過活,所以如何去迎戰所謂的「中年危機」,就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課題。
「中年」並不是單純依靠年齡數字來區分,而是一種狀態的改變。在中年之前,我們只是符合社會所給予的期待和價值觀,去爭取他人的認同以及證明自己是特別的。然而到了中年以後,就會開始拋開那些外在、物質的條件,反思自己人生所追求的、渴望的,這就是一種到了中年會有的省思。
曼娟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工作和生活,年輕時候的我們工作都是為了糊口飯吃、為了收入而戰,所以即使做得很辛苦很難過也不敢隨意放手。但到了中年,就會開始問問自己「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每天都在做不喜歡的事情,就這樣庸庸碌碌地過了一生,那豈不是浪費了人生?就好比每個人擠破頭想在都市裡買豪宅,那你有沒有想過,或許最適合你的是在海邊的小房子愜意地生活?
又好比人際關係,年輕時的我們想要認識的人,或許是那種光鮮亮麗、有錢有成就的人,讓自己好像能因此晉升成和他們並肩而坐的位置。不過到了中年,你會發現你真正想要結交的是有故事的人;是曾經從困難走過來的,且對於人是有同情和理解的人;是可以包容且療癒你傷口的人,哪怕他們的身分是如此平凡,卻往往能在與他們相處中獲得到很多生命的能量。也就是因為有這些不同的思維,才造就出中年後的我們,更懂得人生的可貴。
圖/Shutterstock
張曼娟:「我們年輕時總那麼期望別人來喜歡我們,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並不愛自己。」
曼娟老師說,年輕的時候,我們總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愛我們,會付出很多甚至扭曲自己,好去贏得別人對我們的喜愛,也因為別人的喜愛,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值得愛的人。不過到了中年以後我們就會明白,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自己,外在光鮮亮麗與否、平凡樸實與否、長處是什麼等等,既然能夠活到現在,就代表我們一定有自己的生存法則,懂得付出也有能力去愛的人。
所以曼娟老師希望大家和她一樣回過頭來想,或許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我們也不想只是符合別人的期待,我們出生不是為了滿足大家,但我們出生就是為了滿足自我的生活。然而當我們想要滿足自我的時候,就很難去符合大家的要求,也就因此一定會有人無法如我們希望一樣愛著我們,這是難以避免相互矛盾的部分。
不過,一定會有少數懂得尊重你、理解你的人存在,最後他們就會成為你的朋友,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去討好那些不懂得你的人呢?曼娟老師說:「最舒服的一種生活方式就是,我不需要去求取大部分的人的愛或認同,但我能有幾個互相理解的朋友,那麼人生就夫復何求了!」當我們逐漸意識到「合則來不合則去」的道理,那就是成長的開始了。
還有更多關於曼娟老師關於女人愛情觀的專訪,請鎖定姊妹淘!
張曼娟全新創作《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天下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