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嬿伊圖/Shutterstock
小凱是個已婚的科技業專員,在家中排行老大。為了就近照顧父母,特地跟太太住在父母家的附近。雖然住得很近,但因為太太跟公婆的相處沒有很愉快,因此大約每隔兩週才回父母家,大家一起吃飯聚聚。
最近一次與太太回去跟父母聚餐時,太太跟父母有些小衝突。事後小凱跟太太討論這件事時,起了很大的爭執,讓小凱變得很煩躁,他本來已經戒菸了,又忍不住拿起來抽。當小凱感到滿肚子怨氣時,還會無法控制地亂買東西。最近他容易覺得胸悶、常需要大口呼吸,整個人感覺很不對勁……
「醫師,我最近狀況變得很差,很擔心又回到幾年前恐慌症發作的狀況。」小凱憂心忡忡地說。
小凱提到太太跟父母之間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很久。兩週前,小凱跟太太一如往常地回小凱父母家吃飯,那時小凱太太帶著她父母送的一箱芒果請小凱父母吃。小凱母親吃了一兩口後說:「這次的比較不甜喔!」小凱太太聽到後,臉色不悅地說:「跟之前的一樣啊!」似乎是覺得小凱母親在嫌她送的芒果。小凱父母事後覺得媳婦那樣的回應態度不佳,因而對小凱抱怨。小凱後來對太太說:「你也知道長輩們喜歡聽好聽話,太直接地回應會讓他們不舒服。」小凱太太理直氣壯地回覆他說:「我就是覺得一樣啊,不然我要怎麼說!」後來小凱跟太太就愈吵愈凶。吵完後接連幾天,小凱的身體開始感到各種不適……「嗯嗯,聽起來你在父母與太太之間周旋得蠻辛苦的,太太似乎對於你母親說的話比較敏感。」我說。
「是啊,我覺得那個情境很像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小凱說。
「你太太跟你父母之前相處時是否就有蠻多不愉快的經驗,才會讓她比較敏感。」我問。
「嗯嗯,我父母屬於比較傳統的那一派,而太太是比較現代、自我意識高的人。長期相處起來就是合不來。父母希望的噓寒問暖,太太會覺得無意義而不太想做。時間久了,父母就會覺得太太不尊重他們,太太則會覺得父母有太多無理的要求。」小凱說。
「難怪你太太會對你母親的話特別敏感,因為之前已有不好的印象,婆媳問題本來就不好處理,若自己又是中間人的角色,壓力會更大吧?」我問。
「真的,我常常跟父母說:我太太沒那個意思,她只是比較直接,甚至幫她做人情、多說好話,但父母還是無法領情,覺得都是我太太不好,常跟我抱怨。」小凱說。
「嗯嗯,常常被兩邊的人抱怨訴苦也是不小的壓力啊!」我說。
「是啊,我實在受不了父母將對我太太的不悅轉嫁到我身上,一直對我碎唸,搞得我很煩躁,太太又無法理解我的辛酸……」小凱感到無助地說。
理解雙方,但不接收雙方的情緒
自古至今,婆媳問題在東方社會裡一直很難完全消失。即便時代轉變,女性的自我意識已逐步抬頭,但老一輩的長輩們,還是容易停留在過去的傳統觀念裡,覺得媳婦做得再怎麼好,終究是外人,做得好是應該的,不需要額外的讚許與認同。在對媳婦與自己女兒的標準上,也會有一定的落差—女兒不用做到像媳婦這樣,也會被認同。這樣的情況。看在媳婦的眼裡,怎麼可能會把公婆當自己父母那樣尊重呢?
此時身為丈夫的你,或許可以設身處地地去思考,自己的父母是否正在強人所難?是否要求媳婦做某些事情,卻又無法尊重媳婦,仍把媳婦當外人看待。若在這樣的情境下,你就不需要幫父母扛這個責任,去說服太太來服從爸媽的指示。若是因父母沒意識到該如何尊重媳婦,導致媳婦不滿,而讓雙親感受更差,因而對你碎唸。這時承受不了父母責備的你,若去說服太太,請她遵照父母的意思,這時候太太一定會勃然大怒,讓你覺得兩面都不是人。
有些人是否也會像小凱這樣覺得「長輩就是喜歡聽好聽話」,只要在長輩面前多美言幾句,讓自己與長輩們好過就好,不懂美言幾句的媳婦真是不懂事,反而增添大家的麻煩。會像小凱這樣想的人,可能已忽略太太本身與公婆之間過去的嫌隙。在這樣的情境下,要求太太順從長輩的想法,太太只會覺得你無法同理她,再加上太太察覺到你認為她不懂事的心態,雙方自然容易起衝突。要減少這樣的衝突,平常就要多留意太太與父母間的相處是否有嫌隙,有誤解就要馬上處理,而不是累積很深才去面對。想避免太太與父母間的積怨,平時做好溝通橋梁是很重要的。
若遇到太太與父母雙方都不肯妥協或退讓,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你,要懂得適時地在立場上切割清楚。若是父母長期對太太有偏見,難以溝通改善,甚至常常跟你抱怨、責怪你,這時候就要清楚地讓父母知道,太太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同時,也要讓父母明白你有盡力在協助改善婆媳問題。並告訴自己,若父母對太太持續有偏見,也不是自己造成的問題,而是父母自己的想法,不必把父母的想法全盤吸收、默默承受。
身為人子,可以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情緒與感受,但對於不是自己的問題,要懂得劃清界線。不要因為受到父母責怪,就覺得自己做不好、有過錯。而是要去覺察,父母很有可能是因為無法直接指責媳婦,而把情緒轉移到你身上。
相對於父母,太太比較像是同輩的關係,在婆媳問題中,某些丈夫會希望太太以晚輩的身分去尊重或服從像父母這樣的長輩。弔詭的是,太太認為的尊重跟父母所想像的尊重通常是有出入的。有時,太太認為自己其實有尊重公婆,然而公婆卻感覺不到。很多時候,關鍵點在於太太自認「媳婦」的身分對公婆而言就是外人,或是被公婆認定是外人。對外人的尊重與家人的尊重,在長輩心中當然是不一樣的等級。
這時候,身為丈夫的你可以試著引領太太多融入你的家庭,讓太太對於婆家不會感到有壓力或是被排擠。即便遇到難以融入的情況,你也可以試著去理解太太的感受,是怎樣的不舒服或是不被尊重,當太太被同理後,自然而然地也比較願意再去嘗試融入。若是太太無法被同理,並再三地被你要求配合公婆的需求,太太也會因承受不了而與你有衝突。
「嗯嗯,這真的是一門好大的學問!平日工作忙,我沒注意這麼多,可能我太太跟父母間的嫌隙已久,而我總覺得身為晚輩就是聽從長輩的建議就好,因此會要求太太配合,造成太太對我更不滿、父母也一直對我抱怨的兩難處境。這次的衝突應該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吧!」小凱若有所思地說。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需要適時地相互同理,才能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身為人子,面對父母親時,試著理解父母親為何會埋怨太太,若是父母親的誤解,就需要協助澄清;若是偏見,則需要適時的開導。
面對太太時,則要學習同理太太的感受,而不是馬上指責太太或是說服她配合自己的父母。學習站在父母或是太太的立場去思考並不容易,但卻能讓身為中間人的你更能同理父母與太太的感受,才能進一步去協調雙方的問題。
若是家庭有婆媳問題,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你,要懂得適時地在立場上切割清楚。
本文出自《心好累》三采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都以為婆媳問題只是婆婆跟媳婦的問題,不曉得身為丈夫與兒子的我有多心酸!」朋友小林向我抱怨道。的確,婆婆跟媳婦剛好都是女性的角色,從過去傳統務農社會到現在的資訊世代,往往都是女性比男性較能夠紓發情緒與抱怨訴苦。男性通常會被要求要堅毅、不抱怨、能吃苦,才算是男子漢大丈夫。只可惜擁有這樣特質的男性,在婆媳問題中可是遭受了很大的災難。
小凱是個已婚的科技業專員,在家中排行老大。為了就近照顧父母,特地跟太太住在父母家的附近。雖然住得很近,但因為太太跟公婆的相處沒有很愉快,因此大約每隔兩週才回父母家,大家一起吃飯聚聚。
最近一次與太太回去跟父母聚餐時,太太跟父母有些小衝突。事後小凱跟太太討論這件事時,起了很大的爭執,讓小凱變得很煩躁,他本來已經戒菸了,又忍不住拿起來抽。當小凱感到滿肚子怨氣時,還會無法控制地亂買東西。最近他容易覺得胸悶、常需要大口呼吸,整個人感覺很不對勁……
「醫師,我最近狀況變得很差,很擔心又回到幾年前恐慌症發作的狀況。」小凱憂心忡忡地說。
小凱提到太太跟父母之間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很久。兩週前,小凱跟太太一如往常地回小凱父母家吃飯,那時小凱太太帶著她父母送的一箱芒果請小凱父母吃。小凱母親吃了一兩口後說:「這次的比較不甜喔!」小凱太太聽到後,臉色不悅地說:「跟之前的一樣啊!」似乎是覺得小凱母親在嫌她送的芒果。小凱父母事後覺得媳婦那樣的回應態度不佳,因而對小凱抱怨。小凱後來對太太說:「你也知道長輩們喜歡聽好聽話,太直接地回應會讓他們不舒服。」小凱太太理直氣壯地回覆他說:「我就是覺得一樣啊,不然我要怎麼說!」後來小凱跟太太就愈吵愈凶。吵完後接連幾天,小凱的身體開始感到各種不適……「嗯嗯,聽起來你在父母與太太之間周旋得蠻辛苦的,太太似乎對於你母親說的話比較敏感。」我說。
「是啊,我覺得那個情境很像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小凱說。
「你太太跟你父母之前相處時是否就有蠻多不愉快的經驗,才會讓她比較敏感。」我問。
「嗯嗯,我父母屬於比較傳統的那一派,而太太是比較現代、自我意識高的人。長期相處起來就是合不來。父母希望的噓寒問暖,太太會覺得無意義而不太想做。時間久了,父母就會覺得太太不尊重他們,太太則會覺得父母有太多無理的要求。」小凱說。
「難怪你太太會對你母親的話特別敏感,因為之前已有不好的印象,婆媳問題本來就不好處理,若自己又是中間人的角色,壓力會更大吧?」我問。
「真的,我常常跟父母說:我太太沒那個意思,她只是比較直接,甚至幫她做人情、多說好話,但父母還是無法領情,覺得都是我太太不好,常跟我抱怨。」小凱說。
「嗯嗯,常常被兩邊的人抱怨訴苦也是不小的壓力啊!」我說。
「是啊,我實在受不了父母將對我太太的不悅轉嫁到我身上,一直對我碎唸,搞得我很煩躁,太太又無法理解我的辛酸……」小凱感到無助地說。
理解雙方,但不接收雙方的情緒
自古至今,婆媳問題在東方社會裡一直很難完全消失。即便時代轉變,女性的自我意識已逐步抬頭,但老一輩的長輩們,還是容易停留在過去的傳統觀念裡,覺得媳婦做得再怎麼好,終究是外人,做得好是應該的,不需要額外的讚許與認同。在對媳婦與自己女兒的標準上,也會有一定的落差—女兒不用做到像媳婦這樣,也會被認同。這樣的情況。看在媳婦的眼裡,怎麼可能會把公婆當自己父母那樣尊重呢?
此時身為丈夫的你,或許可以設身處地地去思考,自己的父母是否正在強人所難?是否要求媳婦做某些事情,卻又無法尊重媳婦,仍把媳婦當外人看待。若在這樣的情境下,你就不需要幫父母扛這個責任,去說服太太來服從爸媽的指示。若是因父母沒意識到該如何尊重媳婦,導致媳婦不滿,而讓雙親感受更差,因而對你碎唸。這時承受不了父母責備的你,若去說服太太,請她遵照父母的意思,這時候太太一定會勃然大怒,讓你覺得兩面都不是人。
有些人是否也會像小凱這樣覺得「長輩就是喜歡聽好聽話」,只要在長輩面前多美言幾句,讓自己與長輩們好過就好,不懂美言幾句的媳婦真是不懂事,反而增添大家的麻煩。會像小凱這樣想的人,可能已忽略太太本身與公婆之間過去的嫌隙。在這樣的情境下,要求太太順從長輩的想法,太太只會覺得你無法同理她,再加上太太察覺到你認為她不懂事的心態,雙方自然容易起衝突。要減少這樣的衝突,平常就要多留意太太與父母間的相處是否有嫌隙,有誤解就要馬上處理,而不是累積很深才去面對。想避免太太與父母間的積怨,平時做好溝通橋梁是很重要的。
若遇到太太與父母雙方都不肯妥協或退讓,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你,要懂得適時地在立場上切割清楚。若是父母長期對太太有偏見,難以溝通改善,甚至常常跟你抱怨、責怪你,這時候就要清楚地讓父母知道,太太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同時,也要讓父母明白你有盡力在協助改善婆媳問題。並告訴自己,若父母對太太持續有偏見,也不是自己造成的問題,而是父母自己的想法,不必把父母的想法全盤吸收、默默承受。
身為人子,可以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情緒與感受,但對於不是自己的問題,要懂得劃清界線。不要因為受到父母責怪,就覺得自己做不好、有過錯。而是要去覺察,父母很有可能是因為無法直接指責媳婦,而把情緒轉移到你身上。
相對於父母,太太比較像是同輩的關係,在婆媳問題中,某些丈夫會希望太太以晚輩的身分去尊重或服從像父母這樣的長輩。弔詭的是,太太認為的尊重跟父母所想像的尊重通常是有出入的。有時,太太認為自己其實有尊重公婆,然而公婆卻感覺不到。很多時候,關鍵點在於太太自認「媳婦」的身分對公婆而言就是外人,或是被公婆認定是外人。對外人的尊重與家人的尊重,在長輩心中當然是不一樣的等級。
這時候,身為丈夫的你可以試著引領太太多融入你的家庭,讓太太對於婆家不會感到有壓力或是被排擠。即便遇到難以融入的情況,你也可以試著去理解太太的感受,是怎樣的不舒服或是不被尊重,當太太被同理後,自然而然地也比較願意再去嘗試融入。若是太太無法被同理,並再三地被你要求配合公婆的需求,太太也會因承受不了而與你有衝突。
「嗯嗯,這真的是一門好大的學問!平日工作忙,我沒注意這麼多,可能我太太跟父母間的嫌隙已久,而我總覺得身為晚輩就是聽從長輩的建議就好,因此會要求太太配合,造成太太對我更不滿、父母也一直對我抱怨的兩難處境。這次的衝突應該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吧!」小凱若有所思地說。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需要適時地相互同理,才能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身為人子,面對父母親時,試著理解父母親為何會埋怨太太,若是父母親的誤解,就需要協助澄清;若是偏見,則需要適時的開導。
面對太太時,則要學習同理太太的感受,而不是馬上指責太太或是說服她配合自己的父母。學習站在父母或是太太的立場去思考並不容易,但卻能讓身為中間人的你更能同理父母與太太的感受,才能進一步去協調雙方的問題。
若是家庭有婆媳問題,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你,要懂得適時地在立場上切割清楚。
本文出自《心好累》三采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