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在成大演講的時候,一位同學在會後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請問關於四騎士的解決辦法,真的能夠對所有人適用嗎?在爭吵的時候對方沒辦法冷靜下來,我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讓對方也一起使用四騎士的辦法?」(程威銓,2014)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稍微回顧一下,災難四騎士是指「批評」、「防衛」、「沉默如岩」與「輕蔑」,指得是在溝通時損害溝通成效、越吵越糟糕的方式,其中,「輕蔑」更是愛情的硫酸,如果一段關係經常出現翻白眼翻到屁眼的表情,或是冷哼的不屑模樣,那這段感情也就岌岌可危。

稍微了解一下這四騎士之後,在重新思考一下同學的問題。不知道你有什麼想法?

可以感覺得出來提問者很在乎這段關係,也想要好好溝通,卻因為對方無法「一起使用這方法」,而感到氣餒。不過仔細看來,這個問題有趣的地方有幾個。

「災難四騎士」不是方法

你也看到了,那「四騎士」其實更精確地說應該是我們在感情裡面要避免的事情,而不是「溝通方法」。真的要說的話,心理學科普作家貓心(Psydetective)曾回顧John Gottman的理論*,指出一個好的溝通應該包含:了解(Awareness)、寬容(Tolerance)、變批評為願望或積極需求(Transforming criticisms into wishes and positive needs)、理解(Understanding)、無防衛傾聽(Non-defensive listening)、同理(Empathy)等等──不過,當這個爭吵是「重複發生」的舊帳,我認為比較有效的不只是上面的傾聽溝通,而是「看見循環」:看見兩個人都在演什麼樣的劇本、以及這劇本何時會出現。

你大概在很多書上都會看到類似的溝通方式,不過就像是同學發現的「並非每次都適用」,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什麼時候不適用?

回來看同學的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他一直希望「對方可以和我用一樣的方法」,會不會這個想法本身,反而就成為一種關係的張力?有些人會在爭吵時懷抱著一種「我很理性跟你討論,是你在無理取鬧」的姿態,看似好像不錯,但是這樣的理性可能無助於真實的溝通**──畢竟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被了解」。

水杯溝通法

由於我也不認識問問題的同學,所以對他的情境不一定能完全了解,不過如果真的要「解決」他所遇到的困境,我想第一步可能是去了解他們關係的形態是什麼?總是一個追一個跑?一個理性一個感性?還是一個想把對方「拉來自己這邊」,另一個覺得對方無理取鬧?先看見這段關係裡的循環和「局」(Mellody、Miller與Miller,2017),才有解套的可能。

接著,如果對方無法冷靜,先離開現場、承諾「改日再戰」也是可行方式。這點跟打遊戲很像,狀況不好的時候,按復活只會屢戰屢敗,不過一定要跟對方約好「討論的時間」,否則只是會一直逃跑。

最後,我覺得當雙方冷靜之後,比較有可行性的方式就是「輪流站邊」。先準備一杯水(請用塑膠杯),握有水杯的人有發言權,說完推給對方,換對方說。當你是聽者的時候,緊記不要打斷對方的話,試圖去了解他在乎的是什麼,有的人可能是在乎「理」,有的人可能在乎的是「氣」,有的人只是需要一個溫暖的抱抱等等。有時候,「他要的」可能跟「你給的」很不同,但不論如何,先暫且告訴自己:這也是一種觀點、需求。

換你說的時候,我比較常用的是「我」描述,「我覺得很難過……」、「我覺得很生氣……」、「我希望可以……」等等,具體指出你「需要」的是什麼(劉秀丹,2016),以及「情緒」是什麼,就能同時兼顧理性和感性的部份。

當然,上面的歷程也可能「沒效」,因為關係的形態已經成形,那麼如果你不願意邁大步改變、也不願意離開關係,能做的就是有接納包容。

聽起來很老哏。不過,這裡的接納包容並不是指「接納對方」,而是指「接納那個失望的自己」。

當我們「給愛」的方式對方「無法收」、或是對方要的愛我們無法給的時候,常常會感到沮喪、氣餒、覺得怎麼這樣等等。但人際關係本來就是一連串的失望與希望的組合,起起伏伏是常態,撞撞跌跌是本質,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接受失望,並表達希望」。

然後終於了解,那個無法接納失望的「怨恨」情緒,看起來是在氣對方,實際上是在氣自己。

海苔熊

延伸閱讀

*《如何創造一段美好的感情?心理學家:關鍵在接住對方的「需求」

**http://pansci.asia/archives/56144

Mellody, P.、Miller, A. W.、Miller, J. K.(2017)。Facing codependence: What it is, where it comes from, how it sabotages our lives(走出戀愛依存症)。台灣:遠流。

程威銓(2014)。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十六堂課(增新版)。台灣:大真文化。

劉秀丹(2016)。阿丹老師的幸福說話課。台灣:平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