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劉國泰、各藥品官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管日幣漲或跌,永遠擋不住台灣人去日本旅遊的衝動,而藥妝店更是必去的「景點」。不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美容中心主任邱品齊觀察,很多民眾其實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看到人家買就跟著買,結果買到一堆藥品,價格可能還比台灣貴。為何如此?

日本台灣藥品分類大不同

輔大醫院藥劑部副主任劉人瑋說,根據日本法規,不需醫師處方的「一般用醫藥品 」(一般用医薬品)分為三類:

第一類醫藥品,需藥師說明使用與注意事項,如治療壓力大嘴角冒皰疹的抗病毒藥膏、輔助戒菸用的尼古丁貼片等都是。

アクチビア軟膏 (圖片來源:GSK日本官網)

克菸咀嚼錠(圖片來源:GSK日本官網)

第二類醫藥品管制不如第一類嚴格,如「新LULU」、「EVE A」綜合感冒藥。邱品齊提醒,第一類和第二類醫藥品在台灣幾乎都屬於藥品,平常沒有病就不要亂買、亂用、亂吃。

上述藥品皆為第二類醫藥品。(圖片來源:松本清官網)

他在網路上看到許多網友把第二類醫藥品當保養品使用,但這些其中不乏有類固醇、抗組織胺、麻醉劑或是抗生素等,絕對不建議如此做,否則出問題無人負責。以膚潤康為例,邱品齊解釋,其內含類固醇,對濕疹很有效,但不當使用會造成皮膚變薄、出血或是黴菌。

膚潤康屬類固醇藥品,不當使用會有副作用。(圖片來源:田邊製藥官網)

第三類藥品的規定就比較寬鬆,雖然也是藥品,但風險較低,邱品齊說,只要不是長時間過度使用,基本上不會有大問題;銀髮族愛吃的綜合維他命,或是民眾愛用的一般成分外用痠痛、止癢藥膏都是。

上述藥品為第三類醫藥品。(圖片來源:松本清官網)

「痠痛貼布」則兩種分類都有,第三類藥品如「撒隆巴斯(サロンパス)」,劉人瑋分析,前者其主要成分是甲基水楊酸鹽(Methyl Salicylates,具消炎作用化學物),並含有增加「清涼感」的薄荷醇 (Menthol),適用於患部還在腫脹、發熱、疼痛時;「バンテリンコーワ新ミニパット」因為含非類固醇抗發炎成份(Indomethacin)被歸類為第二類醫藥品,消炎效果比較強。

痠痛貼布有兩種分類,成分指示要看清楚。(圖片來源:松本清官網)

好加在的是,日本法規要求在外盒上須有清楚分類標示,購買前記得看清楚標示。

看懂了日本藥品分類,就知道為何網友會反映「要買一個藥但店家不賣」的狀況。《日本藥妝美研購》作者鄭世彬就說,雖店家放置位置相同,但處方用藥需經藥劑師說明才能購買,有些講究店家還會給說明書。

「藥用」化妝品 不是藥品

有趣的是,大家常看到「藥用」化妝品,邱品齊解釋,這些產品風險最低,屬於化妝品管理層次,不是藥品。「想買化妝品倒是可以」,但缺點是產品都標示日文,不清楚產品內含成分,若民眾可接受此風險買沒關係,但對他而言,不會購買未知成分的產品。

「化妝品這塊相對安全,」邱品齊說,美白產品台灣與日本管理差別不大;洗顏產品內含的界面活性劑問題也不大;洗顏粉則建議要把顆粒磨碎,以免傷到角質;而輕熟女愛的彩妝,問題也不大。

赴日採購是再開心不過的事情,但邱品齊提醒,藥品之所以是藥品,表示其副作用和風險都較大,需要在醫療專業使用下才安全,如果把藥品當保養品來用,如同「拿大砲亂打」、「持刀亂砍」,一不小心傷到自己就真的很遺憾了!

(原文)

【延伸閱讀】

日本藥妝下手前 正確觀念先建立

把日藥當保養品用?別再盲目下去了…

眼藥水當「歐咪呀給」,眼壓會爆表嗎?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