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訴苦訴苦,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是「苦」呢(感覺已經進入了佛學的層次)?我認為,那些你沒有辦法解決、需要跟別人倒垃圾的「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是:它反映了你內在的某一種矛盾[1]。一方面你不滿意現在的自己、關係、工作、感情,另外一方面又害怕改變。不論是繼續曖昧或是一刀兩斷,決心分開或繼續忍耐,放在心裡或是向對方說開,每個「做」與「不做」的選擇都各有好壞,你才會深陷其中,不知所措。也因為這樣,幾乎所有的訴苦都是希望達到下面兩個目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心理上的安慰

你也知道有些事情別人無法幫你做決定,你只希望說出來能夠有人聽、人懂、有人了解你的痛。那麼這個時候,你希望姊妹們提供的就是情緒性支持(emotional social support)。舉凡你的男友劈腿,她說要去剪斷他的雞雞;老闆吃死你,她說要去他家撒冥紙;你淚崩時,姊妹給的擁抱與安撫,這些都沒有辦法讓事情「好轉」,但可以讓你感覺好一點。

2.選擇或行動的建議

有些時候你會需要朋友實質上的幫忙,這裡的實質並不只是指借錢、借車、借男友(喂!),而是你希望在你不知道該做什麼選擇的時候,他們可以給你一些方向和看法(知識性支持)、肯定你已經做得很好了(評價性支持)。這時候朋友給予的支持我們稱為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ocial support)。

做一個優質的抱怨者

看起來抱怨者的需求好像可以簡單的分成上述兩者,不過,你會發現有些人在訴苦抱怨的時候讓人家覺得很討厭,有些人你卻能夠很自然地安慰他,那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很多時候他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清楚。

既然是「倒垃圾」,就牽涉到製造垃圾的人(抱怨者)與「垃圾車」(聆聽者)之間的互動[2],不論你是哪個角色,都要秉持一個原則:製造垃圾的人本身不是垃圾,但那是他的垃圾並不是你的垃圾(一個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概念)。

1.當一個好的抱怨者

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固然有些時候思緒很亂、需要整理,不過整個過程結束之後,你也可以回想剛剛那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若你內心有一個苦要跟朋友哭訴,可以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

–我跟他的關係怎麼樣?他是一個好的聆聽者嗎?

–跟他說了以後,我想要獲得的是什麼?情緒性支持還是工具性支持?

–我希望狀況能有轉變嗎?我願意為現狀做出一些具體的行為去改變嗎?還是我只是想要分享我的心情?

好的抱怨者,通常要在整個談話的過程當中,讓對方了解到第二與第三點(第一點請你默默的放在心裡就好了謝謝)。雖然知易行難,不過當你「讓對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比較有可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並且比較不容易被討厭。

然後,最重要一個步驟是要「榮耀對方」(capitalization)[2],畢竟他來收垃圾也沒跟你收錢,一句簡單的感謝或者是稱讚,會讓他感覺好很多,例如你可以說:

「好吧,其實我也知道講完之後我應該也不一定會去做,不過講出來讓我感覺好多了。」

「謝謝你聽我說,你幫我分析過後,我覺得清楚很多,發現了很多我自己沒有看到的東西。」

2.當一個好的聆聽者

那不是你的垃圾、那不是你的垃圾、那不是你的垃圾。

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遍。很多人有一種「救火隊」的特質[3],當對方火燒屁股的時候,一直覺得那是自己的屁股上的火,所以希望「對方能夠按照自己的建議去做」,但當說了很多遍他都沒有改變、或者是提出建議,他卻反駁的時候,就會覺得「靠,你怎麼這麼不知好歹!我幫你想辦法耶。」

作為一個聆聽者,在出發前往收垃圾之前,你可以有下面三個重要的心理準備:

–你沒有義務要幫他清理所有的垃圾,請看你目前的身心狀況而定。時候倒垃圾的人是用玻璃做的,千萬不要自己一直扛、超出負荷,再來責怪他都一直浪費你時間。

–所有人都會抗拒改變,你也一樣。所以當他老生常談、或是在訴苦的過程當中呈現各種矛盾的時候,你要知道這是必經的過程[1]。

–清楚他要的是情緒性支持還是工具性支持(也可能兩個都有),如果你不確定,可以問問看他。

訴苦時最重要的一條線:界線

有些人的成就感,是來自於「別人按照他的建議去做」,有一些人的自我價值,是建立於「順從朋友或情人的要求」,這兩者一搭一唱,就形成一種共依附關係(co-dependence)[3],兩個人看起來都在滿足對方的需求、替對方著想,沒有任何一方,真正活出自己。

一個好的抱怨和聆聽的組合,就是跳脫出這種共依附關係。當你越知道,這次的訴苦目的是什麼、希望獲得什麼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從這個過程當中獲益,並良好維繫你們兩個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1]關於內在矛盾:岡田尊司啟動心靈的對話

[2]關於溝通:劉秀丹阿丹老師的幸福說話課

[3]關於界線:周慕姿情緒勒索

海苔熊



>>看更多本周HOT ISSUE【親愛的,你有找對訴苦對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