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超商的冰箱前面,仔細比較幾瓶飲料的價格、卡路里、口味和容量,有時皺皺眉就放回去,有時又像想起什麼似地拿回來,但端詳一陣子之後還是嘆了一口氣放回去。十多分鐘之後你終於忍不住了,正想上前去叫她快一點時,突然意識到這和她的感情有87分像:追到手的不滿意,想放手的斷不乾淨。」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1.單身或曖昧很久,但當你問他為什麼不願定下來的時候,他卻誠實地跟你說「我覺得我沒有那麼愛你,或至少,沒有你愛我那麼多。」2.當他跟你在一起之後,會一直拿你跟其他人比較,一下子說「你可以再瘦一點」、「我朋友George他馬子阿……」、「其實除了你之外,那時候還有兩個人喜歡我……」、「你也不是不好啦,但是就是厚……」3.總是不安於現狀,剛跟你在一起,就又跟其他人搞曖昧,你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說他沒有想要定下來。但弔詭的是,當你決心放生他之後,分手不久又聽到他回來找你,說「還是你當初對我比較好」,是要逼死誰?上面的描述乍看之下好像是男生,但有些時候你的姊妹也會做類似的事情:1.一邊跟你抱怨男友多糟糕,一邊嘆氣說當初要是跟另一個小鮮肉在一起多好2.有新對象的時候跟你討論龜縮很久,不敢表白不是怕被拒絕,而是怕對方並不是「最好的那一個」,你每次聽了都想翻白眼。3.「他會不會其實只是玩玩?」、「他看起來很老實,但會不會很無聊?」、「如果真的要說,他其實沒有符合我心中的標準,只是我又擔心再挑下去我會一輩子都嫁不出去……」這些「不安於室」的(例如處處留情以留後路,時時比較希望你更好)或是「很挑」的人(例如年齡將屆,不甘一人又不想將就、曾被傷過,不敢放太多卻又想要對方放很多等等),或許都有不同的原因讓他們躊躇許久,龜縮到天荒地老,可是我覺得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想要找到最好的(the best)!他真的是最好的嗎?
人的心最弔詭的地方在於,當你越不想要某種想法出現,你越壓抑他,他就越鮮明;當你極度渴求「更好」的人事物,你就會發現儘管自己不斷地「追求卓越」,卻仍然不滿足,仍然想像:「他真的是最好的嗎?」我想起多年前Schwartz (2002)等人研究過的現象:極大化者(Maximizer)與滿足者(satisfiser)。相較於比較容易滿足、安於現狀的滿足者,極大化者有點類似前面描述的男人或女人:˙在聽歌或看電視的時候,儘管現在聽的或看的已經很滿意了(洪荒女口吻),還是會試著去轉轉看別台有沒有更好的。˙在做決定的時候,總是想要做一個最好的選擇,甚至在做報告或寫東西的時候,老覺得很困難下筆,因為總是有「更適合的字」、「更棒的點子」、「沒考慮到的事情」等等。˙喜歡給評價(衣服、電影、人),也因為這樣,常常挑一件衣服就要挑很久很久。在Schwartz (2002)編纂的極大化量表(Maximization Scale)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這一題「我對待感情或人際關係就像換衣服一樣:我想要多嘗試,直到我找到最最適合我的那件。」(I treat relationships like clothing: I expect to try a lot on before I get the perfect fit.,看完我不知都為什麼有種拳頭in in der的感覺)。如果你的好姊妹或男人是這種「極大化者」*,很可能會落入一種「總是很挑,卻總是不滿意現狀」的迴圈,而如果他在感情上也是如此,你的痛苦可能不比他少。極大化,真的不好嗎?
不過,並不是所有極大化者都過得不好,一項研究發現,它或許也和「動機」有關(楊淑雯,2010)。重點在你的動機如果是「不要輸」、「壞事會不會發生」、「想要避免糟糕的情況」或「不想要出糗」等等「預防型調控焦點」(prevention focus),那麼很可能你會常常經歷到後悔、遺憾等等「好討厭的感覺~」。 所以,如果你恰好就是那個「想很多」的極大化者,或許你可以嘗試另一條路線是「促進型調控焦點」(promotion focus),關注在自己獲得什麼(例如他的風趣和樂觀),而不是失去了什麼(別的男人都很體貼、甚至比他帥)。但如果你的男人或姊妹是這種人,你可以先看看他「坐這山,望那山」的狀況是不是在其他的生活層面也是如此,還是只有在感情上是這樣、他自己有沒有「病識感」,能不能透過溝通調整他的貧嘴等等。「每種狀態的存在,都有他的意義。」也或許,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好或不好,而是一個人選擇的生活、感情方式,是不是與當下身邊的人、情境真實地貼合(fit)*。換個角度想,在他如此擺盪的時候,你也可以輕輕地告訴自己:在感情裡,並不是只有他能選擇,你也能選擇,你想要的快樂。海苔熊
—
*這裡描述的是我所聯想到的可能性,歡迎各種不同的觀點。關於極大化與焦點調控的研究,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甚至近來較多研究的觀點是「當事人的動機是否與情境、特質貼合比較重要」,例如有些時候我們的確是比較需要「小心時駛得萬年船」。此外「生活上的極大化」也不一定等同於「感情上的極大化」,況且一個人如果頻繁換伴侶,或是老是覺得自己這段關係不如其他的人,除了極大化,或許我們還會接著問:是不是這段關係中有一些相處的困難?或者,是什麼促使他的「不安於室」?延伸閱讀
Schwartz, B.、Ward, A.、Monterosso, J.、Lyubomirsky, S.、White, K.、Lehman, D. R. (2002)。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5),頁 1178。
楊淑雯(2010)。極大化傾向對後悔之影響:以調控焦點作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並不是所有極大化者都過得不好,一項研究發現,它或許也和「動機」有關(楊淑雯,2010)。重點在你的動機如果是「不要輸」、「壞事會不會發生」、「想要避免糟糕的情況」或「不想要出糗」等等「預防型調控焦點」(prevention focus),那麼很可能你會常常經歷到後悔、遺憾等等「好討厭的感覺~」。 所以,如果你恰好就是那個「想很多」的極大化者,或許你可以嘗試另一條路線是「促進型調控焦點」(promotion focus),關注在自己獲得什麼(例如他的風趣和樂觀),而不是失去了什麼(別的男人都很體貼、甚至比他帥)。但如果你的男人或姊妹是這種人,你可以先看看他「坐這山,望那山」的狀況是不是在其他的生活層面也是如此,還是只有在感情上是這樣、他自己有沒有「病識感」,能不能透過溝通調整他的貧嘴等等。「每種狀態的存在,都有他的意義。」也或許,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好或不好,而是一個人選擇的生活、感情方式,是不是與當下身邊的人、情境真實地貼合(fit)*。換個角度想,在他如此擺盪的時候,你也可以輕輕地告訴自己:在感情裡,並不是只有他能選擇,你也能選擇,你想要的快樂。海苔熊
—
*這裡描述的是我所聯想到的可能性,歡迎各種不同的觀點。關於極大化與焦點調控的研究,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甚至近來較多研究的觀點是「當事人的動機是否與情境、特質貼合比較重要」,例如有些時候我們的確是比較需要「小心時駛得萬年船」。此外「生活上的極大化」也不一定等同於「感情上的極大化」,況且一個人如果頻繁換伴侶,或是老是覺得自己這段關係不如其他的人,除了極大化,或許我們還會接著問:是不是這段關係中有一些相處的困難?或者,是什麼促使他的「不安於室」?延伸閱讀
Schwartz, B.、Ward, A.、Monterosso, J.、Lyubomirsky, S.、White, K.、Lehman, D. R. (2002)。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5),頁 1178。
楊淑雯(2010)。極大化傾向對後悔之影響:以調控焦點作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