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同階段都要學會的一項技能叫做,
告別。
跟親人,跟朋友,跟工作,
跟自己的青春。讀者私信傾訴,自己是朋友中最早結婚生孩子的,這陣子漸漸發現無法融入好友的圈子。除了生活重心的改變之外,真正讓她感到困惑的是:身分的改變竟然能夠大範圍的影響友誼。她感覺被這個曾經在意的小團體遺棄了,即使她努力的想要維持,友誼的小船依然一去不回頭。我請她單獨來面對失去友誼這件事。畢竟,媽媽的身分無法改變,那麼就要接受被朋友放棄這個事實。而這正是我們都不擅長面對卻必須學會的:允許他人的離開與被割捨。在過去,我有過幾段需要告別的經歷。有些是自己的決定有些是別人的意思,宿命一點的人會說是命運的安排(當然,科學的我是不願意承認後者的)。第一次與家鄉告別,是畢業後決定北上工作的那年。坐的是晚班從屏東火車站發車的統聯客運。當時因為還要在楠梓換車,所以感覺離家是一段艱難的旅程,當中包含了對於未來的不確定,與對母親和家鄉的不捨。當晚和母親道別的畫面一直清晰彷彿昨日,我隔著蚊帳對已經睡下的母親說:「媽,我走了。 到了打給您。」母親從被子裡伸出手揮了揮,什麼話也沒說。那一刻起,便決定了我此生的遊子身分。後來數不清多少次與母親在車站的送別,我每次都是道了再見便拉走行李往票口走去,從來沒有回頭多看一眼。多年後,在龍應台的《目送》中讀到這些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外婆這樣目送過母親,而母親也用這樣的方式一次又一次的與我告別。那個不必追的背影代表著我會好好的,而妳要保重。如果我沒有學會告別,如果我總是回頭看她一眼,即便只一次,怕的是再也沒有勇氣踏上離開的路。而這不會是母親想要的結果。於是我只能感謝她允許我的離開,一次又一次的。念書時的朋友有些基本上已經不聯絡了,就算在友情最純粹的階段,我依然沒有好好維持某些美好的情感,被人放棄也放棄了某些人。然後進入社會工作,交了所謂志同道合的朋友,姊妹相稱,形影不離,可是有天對方還是決定逐漸消失在你生活周遭。現在有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叫做「封鎖加刪除」。早上,好朋友轉貼了一篇文章,內容是在指導28-38歲的人怎麼拓展交友圈並交到真正的朋友。她在群裡說:「那40歲之後的交友怎麼辦?」我回:「這篇文章的意思就是,如果在這10年你都沒有交到好朋友,那麼40歲之後就會沒朋友。一輩子沒朋友。」這當然是玩笑話。28-38歲這段期間的交友之所以這麼重要,也許是因為這10年是我們脫離學生時期的交友圈,邁入社會,奠定了一定的社經地位之後的關鍵期。這段時間你對於跟什麼樣的人交往漸漸有了更加明確的喜好跟目的。我認同帶著某些目的性去發展交友圈的說法,這無關乎友情的純或真,而是成熟人都明白不需要浪費時間在不必要的社交上,畢竟,姊很忙。但有這樣的想法的同時,很多人卻也往往忘記自己可能就是別人眼中那個不需要浪費時間社交的人。心甘情願被放棄,說來苦澀,卻也是懂得適時和友情告別需要具備的寬容。這份寬容會讓你在友情的路上走的灑脫一些,開心一些,不那麼糾結跟鬱悶。說到告別,很多人會說要好好道再見。但除了再見要好好說之外,被說再見的那個人是否也要準備好好接受?有多少矛盾是來自於說的人不好好說,沒有準備好的人忽被告知,只好崩潰。電影《型男飛行日誌》中,喬治克隆尼扮演一個飛到各地去幫公司解決裁員問題的專家。他的工作後來受到新進後輩的威脅,這個後輩開發了互連網遠程會議系統,頓時讓面對面的裁員專家工作變得毫無意義。在一次執行時,一位被公司裁員的婦女跳橋自殺了。所以我總想,好好告別有多麼重要?面對面,說清楚,感受對方的情緒起伏,即便很難,都強過一段簡訊,一張便利貼,一封email,一通電話,一場視訊。因為告別有時是責任關係的結束,不允許敷衍。分手不也是如此?但你問,總有不想告別的時候吧,總有不願意接受的時候吧,如果這是一項技能,是否有人永遠都學不會?學不會,怎麼辦?學不會,怎麼辦?這或許要問自己,是真的學不會,還是不想學會。
|凱特謎之音|對女人而言,
跟青春告別是最難的。
因此願意承受疼痛,付出代價,
去交換回春的可能。
這不是學不學的問題,
這是迷思。本文出自凱特王Kate
凱特王粉絲專頁
凱特王instagram
凱特王新書《時尚,只是女人的態度》時報出版
【想看更多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跟親人,跟朋友,跟工作,
跟自己的青春。讀者私信傾訴,自己是朋友中最早結婚生孩子的,這陣子漸漸發現無法融入好友的圈子。除了生活重心的改變之外,真正讓她感到困惑的是:身分的改變竟然能夠大範圍的影響友誼。她感覺被這個曾經在意的小團體遺棄了,即使她努力的想要維持,友誼的小船依然一去不回頭。我請她單獨來面對失去友誼這件事。畢竟,媽媽的身分無法改變,那麼就要接受被朋友放棄這個事實。而這正是我們都不擅長面對卻必須學會的:允許他人的離開與被割捨。在過去,我有過幾段需要告別的經歷。有些是自己的決定有些是別人的意思,宿命一點的人會說是命運的安排(當然,科學的我是不願意承認後者的)。第一次與家鄉告別,是畢業後決定北上工作的那年。坐的是晚班從屏東火車站發車的統聯客運。當時因為還要在楠梓換車,所以感覺離家是一段艱難的旅程,當中包含了對於未來的不確定,與對母親和家鄉的不捨。當晚和母親道別的畫面一直清晰彷彿昨日,我隔著蚊帳對已經睡下的母親說:「媽,我走了。 到了打給您。」母親從被子裡伸出手揮了揮,什麼話也沒說。那一刻起,便決定了我此生的遊子身分。後來數不清多少次與母親在車站的送別,我每次都是道了再見便拉走行李往票口走去,從來沒有回頭多看一眼。多年後,在龍應台的《目送》中讀到這些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外婆這樣目送過母親,而母親也用這樣的方式一次又一次的與我告別。那個不必追的背影代表著我會好好的,而妳要保重。如果我沒有學會告別,如果我總是回頭看她一眼,即便只一次,怕的是再也沒有勇氣踏上離開的路。而這不會是母親想要的結果。於是我只能感謝她允許我的離開,一次又一次的。念書時的朋友有些基本上已經不聯絡了,就算在友情最純粹的階段,我依然沒有好好維持某些美好的情感,被人放棄也放棄了某些人。然後進入社會工作,交了所謂志同道合的朋友,姊妹相稱,形影不離,可是有天對方還是決定逐漸消失在你生活周遭。現在有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叫做「封鎖加刪除」。早上,好朋友轉貼了一篇文章,內容是在指導28-38歲的人怎麼拓展交友圈並交到真正的朋友。她在群裡說:「那40歲之後的交友怎麼辦?」我回:「這篇文章的意思就是,如果在這10年你都沒有交到好朋友,那麼40歲之後就會沒朋友。一輩子沒朋友。」這當然是玩笑話。28-38歲這段期間的交友之所以這麼重要,也許是因為這10年是我們脫離學生時期的交友圈,邁入社會,奠定了一定的社經地位之後的關鍵期。這段時間你對於跟什麼樣的人交往漸漸有了更加明確的喜好跟目的。我認同帶著某些目的性去發展交友圈的說法,這無關乎友情的純或真,而是成熟人都明白不需要浪費時間在不必要的社交上,畢竟,姊很忙。但有這樣的想法的同時,很多人卻也往往忘記自己可能就是別人眼中那個不需要浪費時間社交的人。心甘情願被放棄,說來苦澀,卻也是懂得適時和友情告別需要具備的寬容。這份寬容會讓你在友情的路上走的灑脫一些,開心一些,不那麼糾結跟鬱悶。說到告別,很多人會說要好好道再見。但除了再見要好好說之外,被說再見的那個人是否也要準備好好接受?有多少矛盾是來自於說的人不好好說,沒有準備好的人忽被告知,只好崩潰。電影《型男飛行日誌》中,喬治克隆尼扮演一個飛到各地去幫公司解決裁員問題的專家。他的工作後來受到新進後輩的威脅,這個後輩開發了互連網遠程會議系統,頓時讓面對面的裁員專家工作變得毫無意義。在一次執行時,一位被公司裁員的婦女跳橋自殺了。所以我總想,好好告別有多麼重要?面對面,說清楚,感受對方的情緒起伏,即便很難,都強過一段簡訊,一張便利貼,一封email,一通電話,一場視訊。因為告別有時是責任關係的結束,不允許敷衍。分手不也是如此?但你問,總有不想告別的時候吧,總有不願意接受的時候吧,如果這是一項技能,是否有人永遠都學不會?學不會,怎麼辦?學不會,怎麼辦?這或許要問自己,是真的學不會,還是不想學會。
|凱特謎之音|對女人而言,
跟青春告別是最難的。
因此願意承受疼痛,付出代價,
去交換回春的可能。
這不是學不學的問題,
這是迷思。本文出自凱特王Kate
凱特王粉絲專頁
凱特王instagram
凱特王新書《時尚,只是女人的態度》時報出版
【想看更多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