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大人了,情場裡打滾也好一段時間,那些得到的、得不到的好像也看開,有些在APP或夜店裡認識的,打從接吻的那一刻就沒有奢望過永恆,為什麼,最後還是受傷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人以為,只要不放真感情就不會受傷,不要動心就不會失望,大家各取所需一夜纏綿,醒來以後互不相欠,怎麼還是會在意?其實,一直以來妳都想錯了,會不會暈船並不是妳「決定」的,而是看妳在這段感情裡面放進多少心力而定──更多時候,那些一開始就要求自己「絕對不要放感情」的人,反而是暈船暈最兇的人──如果妳不是對感情如此渴望,又為何要壓抑自己?

很多事情,越是抗拒,反而越是鮮明

玩咖都在想什麼?

俗話說欲練神功,必先自宮;想知道為什麼自己玩不起,得先知道玩咖腦袋都在想什麼。根據蘇巧因(2008)的研究,慣性劈腿者通常在愛情風格上可能會有下面的特徵*(妳可以看看「他」符合幾個):

1. 手段游移:習慣用策略或手段來「贏」得感情,欲擒故縱是基本,已讀不回是常態,可以同時腳踏多條船,自己快樂最重要。

2. 肉體慾望: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很在乎肉體的親密與愛撫,勝過心靈的溝通。

3. 感情悲觀:覺得世界上根本沒有永恆,不敢投入太多感情,因為不想再受傷了,所以不願意說太多自己的事。

4. 玩玩心態:不相信愛情可以永不褪色、也沒打算一起克服感情中的困難,聽到「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就會翻白眼翻到屁眼。

妳之所以玩不起,會不會是妳只符合上面的一部分(如感情悲觀),卻沒有能無痛地接納某些價值觀(如手段游移)?

為什麼會陷下去?

從玩玩走向暈船,往往並非我們能控制。過往解釋「愛」的心理學理論有很多,但整體來說我們之所以會「不小心愛上一個人」,通常涉及下面的幾個過程(可以參閱此文):

1. 吸引:覺得他是妳的菜,或至少不討厭(Amodio、Showers,2005;Lutz-Zois、Bradley、Mihalik與Moorman-Eavers,2006)。

2. 投射:有些時候,我們會想像一個「理想情人的樣子」,然後嘗試將對方塞進這模型裡面。當然,妳也可能會漸漸覺得他跟妳「有些地方好像」(Zimmer-Gembeck、Ducat,2010)

3. 投資:徹夜的聊天、無眠的等待,妳知道心裡開始在意他,很多事情就開始變得複雜。

妳在玫瑰花身上所花費的時間,使妳的玫瑰花變得那麼重要。」小王子曾這樣說。如果妳的「玩玩」已經走向投資階段,那麼在新的對象出現之前,妳可能還是把自己的心,放置在這個炮友上面。

妳不是玩不起,而是傷不起

那麼,這些玩咖情人最後的下場是什麼呢?根據多年來的玩咖研究(好友萬萬睡,Friends with benefits)(Bisson、Levine,2009;McConnell、Brown、Shoda、Stayton與Martin,2011;Quirk、Owen與Fincham,2014),那些心裡想說不要認真就不會受傷的人,在失去這段感情之後(例如炮友失聯),很多都還是受了傷──他們還是會難過、還是會失落,只是有些人,很快又跳到另一艘船(或很多艘船),飲鴆止渴(Brumbaugh、Fraley,2014;Spielmann、MacDonald與Wilson,2009)。

發現了嗎?妳不是玩不起,而是傷不起。之所以會傷不起,是因為在妳心裡的某一塊地方,其實還是渴望著愛的。那樣的嚮往,那樣的渴望,那樣的奮不顧身飛蛾撲火,跟「認真就輸了」卻終究陷落的難過,都在提醒妳:「其實,我還是希望,有人能愛我。」

但這樣的一種相信,比起那些不斷跳船卻不願意面對現實的人強多了。

因為,否認並不會帶來幸福,接納才會。



*註解

其實每個人可以有很多個風格(各個風格之間並不是互斥的),不過劈腿者(相較於無劈腿經驗者)在「悲觀保留」、「游移手段」、「肉體感官」三項分數較高,「真情投入」與「婚姻目的型」較低。

延伸閱讀

Amodio, D. M.、Showers, C. J. (2005)。 ‘Similarity breeds liking’ revisite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mmitment[Article]。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6),頁 817-836。 doi: 10.1177/0265407505058701

Bisson, M. A.、Levine, T. R. (2009)。 Negotiating a Friends with Benefits Relationship。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8(1),頁 66-73。 doi: 10.1007/s10508-007-9211-2

Brumbaugh, C. C.、Fraley, R. C. (2014)。 Too fast, too so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rebound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doi: 10.1177/0265407514525086

Lutz-Zois, C. J.、Bradley, A. C.、Mihalik, J. L.、Moorman-Eavers, E. R. (2006)。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relationship success among dating couples: An idiographic approach[Article]。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6),頁 865-880。 doi: 10.1177/0264407506068267

McConnell, A. R.、Brown, C. M.、Shoda, T. M.、Stayton, L. E.、Martin, C. E. (2011)。 Friends with benefits: On the positive consequences of pet ownership。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頁 1239-1252。 doi: 10.1037/a0024506

Quirk, K.、Owen, J.、Fincham, F. (2014)。 Perceptions of partner’s deception in friends with benefits relationships。J Sex Marital Ther 40(1),頁 43-57。 doi: 10.1080/0092623X.2012.668513

Spielmann, S. S.、MacDonald, G.、Wilson, A. E. (2009)。 On the Rebound: Focusing on Someone New Helps Anxiously Attached Individuals Let Go of Ex-Partner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10),頁 1382-1394。 doi: 10.1177/0146167209341580

Zimmer-Gembeck, M. J.、Ducat, W. (2010)。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ality: Age, familiarity, attachment and well-being as correlates of couple agreement and projection。Journal of Adolescence 33(6),頁 879-890。 doi: 10.1016/j.adolescence.2010.07.008

蘇巧因 (2008)。 劈腿者之人格特質,愛情風格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看更多本周HOT ISSUE他是認真還是只是想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