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狄帕克.喬布拉有些讀者會對自己說:「這些聽起來都很有道理而且很棒,但老實說,我只想知道要吃什麼和不要吃什麼。」我完全了解這種情況。激烈節食會引發終極誘惑,讓你很快回復原狀。請看看以下實例:凱倫是個有魅力的中年女性,她站在鏡子前,對著鏡中的自己皺眉,感到不悅。她想在兩星期後女兒的婚禮前減輕5 公斤,凱倫並不氣餒,她20 歲時,靠著果汁斷食,一個週末就可以減輕2 ∼ 3 公斤。如果那時有效,現在也會有用。確實如此,在女兒的婚禮當天,凱倫瘦了3 公斤。她幾乎快把自己餓死才達到目標,現在她可以慶祝了。她沒有意識到的是,自己落入了一個陷阱。她舊有的飲食習慣很快就恢復,多餘的重量也都回來了。你可以想見第二天她站在冰箱前,身心之間的連結會發出下列的訊息:感謝老天,婚禮已經結束,我可以放輕鬆了。
我很努力,我值得好好犒賞自己。
看看這些剩菜。
我不能永遠讓自己餓得發慌。
我不能讓這些好東西浪費掉。當這些訊息催促著她,凱倫幾乎沒有機會阻止自己吃下一大塊美味的婚禮蛋糕。每次你決定大吃大喝的時候,心裡就會開始製造藉口。凱倫在兩週內全力衝刺減輕體重這件事,相較於讓她體重一直增加的長年飲食習慣,根本毫無意義。美國人一直醉心於節食,我們都希望可以找到妙藥仙丹,能解決長久以來的壞習慣。這導致兩極的狀況:在極端的一頭,會覺得麥當勞是油膩、高熱量速食的象徵,但有百分之十一的人會去連鎖餐廳進食;另一個極端的多數人,要不是在節食,就是在作弊。激烈節食需要故意的失憶,你會把昨天無效的節食忘記,再次投入下一場噱頭十足的流行中。只要你退一步看,就會發現一件很怪的事,人們明知什麼是對自己好的事,卻反其道而行,你會看見這種事隨處發生。有些人說「我想要減5 公斤」,然後一小時後他們到餐廳坐下來,伸手拿起麵包、奶油,在吃完正餐後還以一份熱巧克力布朗尼加冰淇淋作結,然後說「下不為例」。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在2013 年的報告中提出,學童的熱量攝取已有小幅減少(在百分之四到七之間),但體重卻沒有減輕,因為身體的活動量減少了。雖然美國人對速食的消費,在過去十年減少了百分之二左右,但同時被歸入肥胖的人實際體重卻增加了。有一個為大幅減輕體重的人成立的線上支持團體,採取跟戒酒無名會相同的「戒癮」取向,認為暴食是種一再有故態復萌威脅的疾病。一旦知道自己是個暴食者,你會認命地覺得自己隨時都在渴望食物,且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惕以防失陷,因此你每天都得計算每一份卡路里,而故態復萌是即將再次失控的徵兆。我並不是在批判這種方法,但我打算找出「戒癮」之外的替代方法。對我真正有用的是持續保持專注:我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回到正常、健康的飲食——而且永遠不再迷失,我們都知道這才是真正的重點。病人會被告知怎麼做才正確:要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紅肉、規律運動、戒菸且不過度飲酒,然而在幾天、幾週或幾個月後,老習慣就重振旗鼓,醫生稱之為「不遵從醫囑」。關於減重的建議到處可見,但成年人中卻有百分之七十不是過重、就是肥胖。人不會故意自我毀滅。但坦白說,我們沒有聽從好的建議,是因為大吃大喝要比剝奪自己或從事費力的活動感覺更好。一桶奶油爆米花會啟動原始而強大的腦部機制,慢跑5 公里卻不會。在舒適的餐廳裡跟朋友分享甜點,會讓人感到舒緩、愉悅,自己一個人待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卻不會。節食者其實一直徒勞無功
「節食無用」的口號,數十年來一直在你我左右,這句話絕對沒錯。所有的長期研究都顯示,設法減去很多重量(9 公斤以上)且能維持兩年的節食者,比率不到百分之二。我們不是一個完全失去意志力的國家,但整個節食計劃本身就內含著失敗。典型節食者的第一個衝動是什麼?就是剝奪自己。他們會激烈地減少所攝取的卡路里,他們對抗自己對食物的渴望,誓言接下來整個星期都要靠小麥草汁這類東西活下去。然而這一切的剝奪,只會創造出另一個空洞。你不只覺得悲傷、寂寞或不被愛,而且是覺得悲傷、寂寞、不被愛,同時餓得要命。我完全了解人為什麼要剝奪自己。身體的問題必須訴諸身體。每次看著鏡中的自己,都只看到多餘的體重,卻看不見隱形的空洞。此外,如果暴食代表缺乏自制力,那麼剝奪自己就是爆發超級自制力。「我超討厭吃花椰菜配檸檬汁,但我強迫自己這麼做。」然而,附加的痛苦只會讓問題惡化。請記住電影《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裡的經典片段:
澤羅.莫斯提爾(Zero Mostel)無法讓因驚恐而喘不過氣的吉恩.懷爾德(Gene Wilder)冷靜下來。
「我要瘋了!只要一開始,我就停不下來!」懷爾德喊著。
莫斯提爾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往他的臉上潑一杯水。懷爾德愣了一下。
「我要瘋了!而且我現在溼答答的!」他尖聲大叫。
莫斯提爾仍然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再往他臉上打一巴掌。
懷爾德痛哭說:「我好痛!一身濕答答!而且還覺得快瘋了!」這是個很好的提醒,只會讓你覺得更糟的方法,從來不管用。所以如果你想要的話,可以追趕一下流行的節食招數,甚至一邊看這本書、一邊趕趕流行,因為一旦你了解滿足感比剝奪感更有效,激烈節食將不再有吸引力。減輕體重可以與提升幸福感連結,這就是我的方法為何有效的秘訣。本文出自《你在渴求什麼?》天下雜誌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看這些剩菜。
我不能永遠讓自己餓得發慌。
我不能讓這些好東西浪費掉。當這些訊息催促著她,凱倫幾乎沒有機會阻止自己吃下一大塊美味的婚禮蛋糕。每次你決定大吃大喝的時候,心裡就會開始製造藉口。凱倫在兩週內全力衝刺減輕體重這件事,相較於讓她體重一直增加的長年飲食習慣,根本毫無意義。美國人一直醉心於節食,我們都希望可以找到妙藥仙丹,能解決長久以來的壞習慣。這導致兩極的狀況:在極端的一頭,會覺得麥當勞是油膩、高熱量速食的象徵,但有百分之十一的人會去連鎖餐廳進食;另一個極端的多數人,要不是在節食,就是在作弊。激烈節食需要故意的失憶,你會把昨天無效的節食忘記,再次投入下一場噱頭十足的流行中。只要你退一步看,就會發現一件很怪的事,人們明知什麼是對自己好的事,卻反其道而行,你會看見這種事隨處發生。有些人說「我想要減5 公斤」,然後一小時後他們到餐廳坐下來,伸手拿起麵包、奶油,在吃完正餐後還以一份熱巧克力布朗尼加冰淇淋作結,然後說「下不為例」。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在2013 年的報告中提出,學童的熱量攝取已有小幅減少(在百分之四到七之間),但體重卻沒有減輕,因為身體的活動量減少了。雖然美國人對速食的消費,在過去十年減少了百分之二左右,但同時被歸入肥胖的人實際體重卻增加了。有一個為大幅減輕體重的人成立的線上支持團體,採取跟戒酒無名會相同的「戒癮」取向,認為暴食是種一再有故態復萌威脅的疾病。一旦知道自己是個暴食者,你會認命地覺得自己隨時都在渴望食物,且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惕以防失陷,因此你每天都得計算每一份卡路里,而故態復萌是即將再次失控的徵兆。我並不是在批判這種方法,但我打算找出「戒癮」之外的替代方法。對我真正有用的是持續保持專注:我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回到正常、健康的飲食——而且永遠不再迷失,我們都知道這才是真正的重點。病人會被告知怎麼做才正確:要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紅肉、規律運動、戒菸且不過度飲酒,然而在幾天、幾週或幾個月後,老習慣就重振旗鼓,醫生稱之為「不遵從醫囑」。關於減重的建議到處可見,但成年人中卻有百分之七十不是過重、就是肥胖。人不會故意自我毀滅。但坦白說,我們沒有聽從好的建議,是因為大吃大喝要比剝奪自己或從事費力的活動感覺更好。一桶奶油爆米花會啟動原始而強大的腦部機制,慢跑5 公里卻不會。在舒適的餐廳裡跟朋友分享甜點,會讓人感到舒緩、愉悅,自己一個人待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卻不會。節食者其實一直徒勞無功
「節食無用」的口號,數十年來一直在你我左右,這句話絕對沒錯。所有的長期研究都顯示,設法減去很多重量(9 公斤以上)且能維持兩年的節食者,比率不到百分之二。我們不是一個完全失去意志力的國家,但整個節食計劃本身就內含著失敗。典型節食者的第一個衝動是什麼?就是剝奪自己。他們會激烈地減少所攝取的卡路里,他們對抗自己對食物的渴望,誓言接下來整個星期都要靠小麥草汁這類東西活下去。然而這一切的剝奪,只會創造出另一個空洞。你不只覺得悲傷、寂寞或不被愛,而且是覺得悲傷、寂寞、不被愛,同時餓得要命。我完全了解人為什麼要剝奪自己。身體的問題必須訴諸身體。每次看著鏡中的自己,都只看到多餘的體重,卻看不見隱形的空洞。此外,如果暴食代表缺乏自制力,那麼剝奪自己就是爆發超級自制力。「我超討厭吃花椰菜配檸檬汁,但我強迫自己這麼做。」然而,附加的痛苦只會讓問題惡化。請記住電影《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裡的經典片段:
澤羅.莫斯提爾(Zero Mostel)無法讓因驚恐而喘不過氣的吉恩.懷爾德(Gene Wilder)冷靜下來。
「我要瘋了!只要一開始,我就停不下來!」懷爾德喊著。
莫斯提爾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往他的臉上潑一杯水。懷爾德愣了一下。
「我要瘋了!而且我現在溼答答的!」他尖聲大叫。
莫斯提爾仍然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再往他臉上打一巴掌。
懷爾德痛哭說:「我好痛!一身濕答答!而且還覺得快瘋了!」這是個很好的提醒,只會讓你覺得更糟的方法,從來不管用。所以如果你想要的話,可以追趕一下流行的節食招數,甚至一邊看這本書、一邊趕趕流行,因為一旦你了解滿足感比剝奪感更有效,激烈節食將不再有吸引力。減輕體重可以與提升幸福感連結,這就是我的方法為何有效的秘訣。本文出自《你在渴求什麼?》天下雜誌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