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畢業兩年,因為創業關係,我有非常多機會接觸到各行各業不同年齡層的工作者,他們有些是專案經理,有些是經理,有些更是總經理、董事長。(圖片來源)「現在的大學生真的一點競爭力都沒有。」每次談到大學教育,無論對方是什麼行業,總是能如出一轍的給我這樣的結論與共識。曾經有一名在娛樂圈工作的前輩語重心長與我說道,「現在的大學生很不積極、對工作沒有熱情,整天沉迷在小確幸的事情上。這些年輕人常常告訴我,他們想要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當我問他們下班後留了那麼多時間要做些什麼,他們卻沒告訴我他們想做什麼?你說他們是怎麼了?」看著這些前輩們的怒氣、諷刺、無奈、悲憤、憂心,我想起我在工作時遇見的幾名大學生。
他是學長B。我和他高中就認識彼此,中間失去聯繫好一段時間,我始終不知道他去哪了,直到有一天臉書上推薦好友,我們才又找到彼此的聯繫方式。才發現,原來他曾經因為在建中找不到讀書的意義,產生巨大心理壓力,得到嚴重憂鬱症,最後不得不離開學校。他形容當時的狀態,「當一個只會讀書的人,發現自己不會讀書了,瞬間天地就崩塌了。」後來再遇見彼此時,我已經變成了他的「學姊」(年級較高)。他則因為高中書讀得並不好,於是進入了一間私立學校就讀。有一次,我因為辦一場名人的校園演講,在臉書貼上宣傳文字。他剛好看見我的貼文,於是就遠從他們學校跑來參加了這場演講。後來,我又辦了一場青年生命探索挑戰賽。他看到計畫很好奇,於是也拉了兩個同學報名參賽。在比賽過程中,他開始用探索的視角參與世界。他終於有機會開始好好用實踐的方式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我可以為誰帶來價值?」。比賽結束後,他並沒有立刻變成人生勝利組或是獲得隱藏技能。但是,他開始知道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摸索,而在這條路上,要面對的困難會很多,這條路上,自己必須得為了自己想要的成長而負責。而他也想要更認真地開始認識自己了。比賽過後的一年多,我一直與他保持聯繫。漸漸地,從他不斷參加我辦的各種活動,變成我開始參加他辦的分享活動;漸漸地,我開始看見他加入了我很欣賞的團體;漸漸地,我開始發現他的專業能力越來越明顯了。目前大三的他跟我說,「未來我會走新創企業的數位行銷,學資料分析,最後學寫程式,變成growth hacker。這是我目前的人生規劃。」晚了一些起步又怎麼樣?現在的他,雖然年齡比同屆同學大了一些,但是他的未來已經是無限可期。除了他以外,我還認識一名大學生C。她也是私立學校國際企業學系的學生。我曾經採訪她,她說起她在高中畢業時候的狀態,「那時候後的我,常說自己有一些比較喜歡的東西,但是好像都是說說,很少去實踐。我很質疑自己,好像自己沒有真的熱愛的事物。」細細問她,究竟她常常說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些什麼。她回答我,「我國中的時候很喜歡美術課,總是能弄美術的作業弄到半夜。直到要考大學的時候,我跟我爸媽說我想要學畫畫,想做跟設計有關的工作。」我說,「這樣說起來,你很喜歡畫畫呀。後來結果呢?」她接著說道,「我媽說不行,企管系比較有前途,要我放棄設計。那時候對設計也不是太了解的我,也就沒什麼爭取夢想的具體行動,便開始悶頭讀書,想要考進更好的大學。後來,我就再也沒遇見那種為了熱愛事物而拼命的熱情了。」我接著問她,在商管學院的生活呢?「在我們系上,大家不太深入爭論問題。每當討論到未來,大家總是說兩句話就結束。大部分的時間在討論好笑的事情、吃吃喝喝。同學們都很依附在生活上生存著,比如朋友、情人之間的情感。」她想了好一段時間,才把這些話說了出口。我靜靜地看著她,聽她繼續說,「很少有人會說出我要去做某件事情,是為了自己的感覺。我覺得很扯,花了一百萬讀大學,混完一個文憑,畢業後再去做一個高中畢業也可以做的工作。我覺得很恐怖,但是在這環境中久而久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會認識她,也是她來參與了當時B參加的教育生命探索挑戰賽。我印象很深刻,她因為參加挑戰賽計畫,並且在參賽後成為了我的夥伴,她才認識了她現在的男朋友(也曾經是我的夥伴),一名設計系學生。「我常聽他講,他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設計),已經到不做會很痛苦,但是也不是做了會很high,而是在做的時候會有非常想要做好的壓力。」C形容她的男朋友給她的震撼,C每每聽著男朋友說著他們設計系學生的痛苦,她想到自己「找不到熱情」的狀態,突然覺得有些鬱悶。後來她加入了挑戰賽的行政團隊,開始做更多、學更多,她有一天告訴我,「因為參與了挑戰賽計畫,我才更知道『實踐』與『影響力』究竟長什麼樣子。我現在有一些模糊的方向感了,或許我未來可能利用設計力量協助社會公益走得更好。」我問她,那商管知識呢?這些對她來說還有用嗎?C告訴我,「我發現身上若是沒有想要完成的組織或計畫,你根本不會覺得這些知識有趣。但是現在我有想要擁抱的夢想,我想要結合設計與商業,讓文化創意產業變得更加真實、有力道。」距離上次我與C的這段對話,又過了差不多一年。這時候,她已經開始進入文創公司實習,也開始打工賺錢付校外設計課程的學費,並且籌措未來出國讀設計的學費。她也開始在臉書上分享,那些我從來不清楚的文創領域中有哪些免費的資源可以運用。我真心為認識B與C而感到驕傲。我曾經看過他們困頓挫折的模樣,可是我也看見了他們逐漸找到人生方向並且努力探索、實踐的模樣。那模樣,差很多很多。現在的他們,自信得很美。想起這兩名大學生,再想起前輩們的話語。「台灣大學生到底怎麼了?低智商真的是普遍的情況嗎?」在我看來,台灣的年輕人很少人答得出來「人生意義是三小」的問題。(從我每次去演講,每個人都問我,你是怎麼知道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這種現象就反映了…從學生時期到進入社會,大家都在找答案)因為教育過程並不真正重視年輕人的方向感與成就感,於是他們常常面對自己並不認同或喜歡的課業,與其盯著這些無聊課業發呆,不如把時間投注在能短期快速獲得快樂的事物上──比如消費、玩樂。(圖片來源)除此之外,這群年輕人也有嘗試過要往自己喜歡的事物邁進。但是,那些事物似乎離他們好遙遠,因為從小到大,他們都不被允許輕易嘗試「大人沒說可以」的事情,儘管有了小嘗試,總也不被給予認真的肯定。於是,他們想著,或許是自己做不到吧?不如放棄吧。最後,他們又回到消費和玩樂,那些最簡單能感到短暫快樂的事物上。
像B或C這樣,能夠重新找回人生方向,都是因為他們在生命中,遇見了願意重新陪伴他們的人們,他們在許多小小的實踐當中,重新找到了他們的價值與成就感。他們不一定成績很好、不一定是名校,但是他們開始喜歡自己,開始願意為了喜歡的事物而努力面對不夠好的自己。
所以批評這些年輕人的大人們,你們罵得好。因為那是事實,但是同時間,我們若繼續不停地罵而無行動,他們也只是會更加逃離,逃離不敢面對自己茫然且缺乏動力成長的事實。(圖片來源)他們會回罵,你們大人不懂啦,然後心虛地回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玩樂享受小確幸生活的日子。然後有一天,在他不得不走入社會的時候,一個人跌跌撞撞地成長,然後等他非常辛苦地爬上管理階層的時候,再得意地笑著那些跟他曾經有些相似的年輕人真是爛透了,而這時候,他也不想再為這群「自己不爭氣」的年輕人做什麼了。前輩你們問我,台灣大學生怎麼了?
我的答案是這樣,「台灣的大學生的確很爛,因為這些年輕人沒有辦法完全靠自己找到人生熱情之所在,沒辦法在長久缺乏多元成就感的環境中堅持夢想,更沒辦法在大人告訴他們很沒有用的情況下,變成很有用的人。所以大人們,可不可以『動手』為台灣年輕人多做一點點?給他們一些陪伴、聆聽和嘗試的機會,因為只要有行動出現了,改變遲早會跟著出現。想要不一樣的下一代,我們就會需要不一樣的上一代。」最後,關於文中一直提到的挑戰賽計畫,詳情可以見此新聞連結:「城市浪人」挑戰賽年輕人發動的336小時溫柔革命本文出自希希嚷嚷的那些日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B或C這樣,能夠重新找回人生方向,都是因為他們在生命中,遇見了願意重新陪伴他們的人們,他們在許多小小的實踐當中,重新找到了他們的價值與成就感。他們不一定成績很好、不一定是名校,但是他們開始喜歡自己,開始願意為了喜歡的事物而努力面對不夠好的自己。
所以批評這些年輕人的大人們,你們罵得好。因為那是事實,但是同時間,我們若繼續不停地罵而無行動,他們也只是會更加逃離,逃離不敢面對自己茫然且缺乏動力成長的事實。(圖片來源)他們會回罵,你們大人不懂啦,然後心虛地回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玩樂享受小確幸生活的日子。然後有一天,在他不得不走入社會的時候,一個人跌跌撞撞地成長,然後等他非常辛苦地爬上管理階層的時候,再得意地笑著那些跟他曾經有些相似的年輕人真是爛透了,而這時候,他也不想再為這群「自己不爭氣」的年輕人做什麼了。前輩你們問我,台灣大學生怎麼了?
我的答案是這樣,「台灣的大學生的確很爛,因為這些年輕人沒有辦法完全靠自己找到人生熱情之所在,沒辦法在長久缺乏多元成就感的環境中堅持夢想,更沒辦法在大人告訴他們很沒有用的情況下,變成很有用的人。所以大人們,可不可以『動手』為台灣年輕人多做一點點?給他們一些陪伴、聆聽和嘗試的機會,因為只要有行動出現了,改變遲早會跟著出現。想要不一樣的下一代,我們就會需要不一樣的上一代。」最後,關於文中一直提到的挑戰賽計畫,詳情可以見此新聞連結:「城市浪人」挑戰賽年輕人發動的336小時溫柔革命本文出自希希嚷嚷的那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