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一個人咖啡》在(23日)的直播中,邀請了《俗女養成記》編導嚴藝文及飾演阿嬤的演員楊麗音,跟鄧惠文醫師一起談談「俗女養成 女孩轉大人的心路歷程」。《俗女2》睽違了這麼久的時間才重新跟大家見面,嚴藝文透露,其實原本不打算再拍攝續集,因為第一季真的花了很多心力,要超越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真正決定要拍攝的原由是因為,在《俗女》大紅大紫後,自己莫名被貼上「單身大齡女子的代言人」、「鼓勵大家不婚不生」、「女權主義者」等等標籤,並且收到許多講座的邀請,甚至有人要找自己出書,也通通圍繞在這方面的題材,讓嚴藝文很是困惑。

▲嚴藝文在《俗女》播出後,被貼上「不婚不生」的標籤。(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嚴藝文在《俗女》播出後,被貼上「不婚不生」的標籤。(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嚴藝文笑著說,《俗女》其實就只是小說的一個故事,之後自己也可能會出不同類型的故事、戲劇,但因為《俗女》受歡迎,身上就開始有了一些包袱,包括嚴媽媽都勸告她不應該拍這種戲,鼓勵大家「不婚不生」,但自己並未鼓勵人家不婚不生,只是覺得如果到了40歲沒結婚生子,也不用覺得「對不起」誰而已。

但她坦承,一直到聽了媽媽一番話,讓她產生想要打破這種標籤的念頭,因此開始試著去譜寫陳嘉玲40歲之後的人生下半場,才有了《俗女2》的產生。

《俗女養成記》改編自江鵝的同名散文故事,其實作者本身就是「中年轉職」,她把自己面對即將邁入40大關卻「一事無成」的故事,作為一個出發點,就如同劇中的陳嘉玲在自己即將40歲時,發現沒有屬於自己的事業及家庭,毅然決然回到台南重新出發。

嚴藝文覺得《俗女》巧妙也對照著自己的演藝路,她坦承自己原本是演員,但在40歲的時候發現好像有某些地方沒有被滿足到、對演戲也沒有熱忱了,一切都是可有可無的存在,感覺有哪裡出問題,因此選擇轉為走幕後、做編導。



鄧醫師表示,當我們發覺自己在原本想做的事情上,找不到那種快樂跟衝動時,我們常會覺得,應該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了,卻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拖下去,等到最後真的發現要改變的時候,已經又過了好幾年,就會開始後悔說自己怎麼沒有早一點發現?

劇中陳嘉玲參加婚禮時,同學說了一句「女人沒有工作也要有家庭」,讓她有想結婚的念頭,但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江顯榮的媽媽支配,連婚紗要穿哪件都要被指點,或許是陳嘉玲開始感受到自己真的不快樂了,也發覺到頭來真的是一場空,便寧願放棄一切回到家鄉。

不管是原著江鵝、編導嚴藝文還是劇中的陳嘉玲,在面對人生關鍵點時,發現了自己的不合適,半被迫之下去選擇了改變,《俗女養成記》想要給觀眾的並不是女人應該要不婚不生,而是在經歷許多人生轉折時,大家常會因為一些既有的想法,例如:劇中江顯榮的媽媽認為結婚之後,女生就是要以家庭為重;大學同學認為工作沒成就,就該趕快有一個家庭等,認為自己沒有達成這些事情,就會對不起誰。但妳從來不需要因為40歲還是一個大齡女子,可是別人已經結婚生子而感到羞愧。

▲「做自己」是求自己舒服,不是說「你很自私」,我們一定要有自覺,即使你現在在忍耐、在勉強,你都要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做自己」是求自己舒服,不是說「你很自私」,我們一定要有自覺,即使你現在在忍耐、在勉強,你都要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還記得陳嘉玲在最後一集的獨白那段話嗎?「親愛的陳嘉玲,妳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妳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妳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

嚴藝文認為,「做自己」是求自己舒服,不是說「你很自私」,我們一定要有自覺,即使你現在在忍耐、在勉強,你都要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那是你自己「選擇」的,如果你有自覺,做了選擇你就要敢去承擔「別人喜不喜歡你」。我們常常因為別人說的話,而去懷疑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嗎?不管在人生什麼階段,不要因為別人的一舉一動勉強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喜歡的事、會讓你快樂的事最重要。

《俗女養成記2》在8月8日起,每週日晚間9點,於華視主頻與CATCHPLAY+影音平台正式推出。大家都滿懷期待,等待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終於可以迎來陳嘉玲的人生下半場,在預告片一一釋出後,也引發了大批觀眾的討論,第二季相較第一季會有更多面向、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