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醣飲食這幾年相當流行,針對女性、以減肥為目標的「減醣」飲食,日本糖尿病專科醫生指出,成功的關鍵不是只有少吃醣類,而是要多吃蛋白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低醣瘦身法這幾年相當流行,針對女性、以減肥為目標的「減醣」飲食,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指出,成功的關鍵不是只有少吃醣類,而是要多吃蛋白質,補充「鐵」才能真正有效戒斷「醣上癮症」,實際不少人測試,這樣持續一年最多可以減掉14公斤。

減醣飲食想持之以恆,請抱著「我要儘量吃肉多過吃飯」的輕鬆心情開始!

減重開始前,請先拋棄「卡路里」的思考模式

卡路里數值已被證實與人體的代謝毫無關聯,是已經過時的理論。限制卡路里會讓食物的攝取量減少,不僅要忍受餓肚子的痛苦,還容易陷入營養失調,新陳代謝降低的困境。絕大多人使用卡路里減重都容易失敗復胖,無法持之以恆,所以想減重請先鼓起勇氣,把卡路里迷思拋諸腦後吧!

不要去在意卡路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攝取低醣食物不讓血糖值上升」

把飲食內容改變成富含蛋白質、脂肪和鐵質的「蛋白質脂肪餐」,即使不去在意卡路里,身體也會進行良好的熱能代謝,體重自然而然地回復正常。其實若能好好控制醣類的攝取量,就算每天吃得飽飽的也不會變胖。

多吃「蛋白質」讓吃飯也變成一種消耗熱量

許多人談到低醣飲食,第一個想法可能是不吃澱粉,然後多吃蔬菜,但其實,蛋白質才是低醣飲食中該要多吃的,前面提到熱能代謝,指的就是進食引起的「能量消耗」。一般攝取碳水化合物可會使能量消耗增加5%~6%,進食脂肪會增加4%~5%,而進食蛋白質則會提高到30%~40%。

所以,多吃蛋白質會讓吃飯也變在消耗熱量。



多數女性都營養不均,容易缺乏鐵和蛋白質

女性因為每個月月經,加上長久以來的飲食迷思,認為吃肉會胖、吃蔬菜比較健康,所以飲食比例一向是蔬菜多於肉,長久下來造成多數女性幾乎都有缺鐵、蛋白質不足的情況。前面講到蛋白質可以幫助熱量燃燒,「鐵」又對減重有什麼影響呢?很多人無法克制想要攝取醣類的慾望,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缺鐵而造成的「醣上癮症」。

缺鐵會使身體的代謝失調,並造成身體極度需要醣類的反作用。身體一旦缺鐵,就只能靠醣類來做為熱能的來源。以醣類為主的熱能供應效率超低,很快就會出現能量短缺的情形,於是對醣類的慾求會變得更為強烈。結果醣類攝取過量,身體缺鐵的狀況更嚴重……往往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

要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首先要做的就是充份地攝取鐵,而且還必須同時攝取可以將鐵貯存在體內的蛋白質。

如果開始進行瘦身為目的低醣飲食,用餐時,請一定要多吃高鐵、高蛋白的食物,而且最好從第一口就開始吃。



女性一天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

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是以體重的公斤數換算成蛋白質的克數,體重50公斤的人=一天所需的蛋白質量是50克。而女性平均一天的蛋白質攝取建議量是:肉300 克(約40 克蛋白質)+蛋3顆(約20 克蛋白質)=蛋白質60 克

吃不了這麼多食物的人一天飲用兩次乳清蛋白, 每次20 克=即可攝取到40 克的蛋白質, 點心也請選用蛋白質。只要選擇高蛋白質能量棒或是水煮蛋、肉乾等低醣、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就沒問題了。

以蛋白質為主的飲食因為餐後不會讓血糖值上升,所以很難覺得滿足,正因為如此,請大家再進行低醣飲食時,多攝取蛋白質吧!大多數的人都缺乏蛋白質,請盡情享用,吃到感覺「飽了」也沒關係。



蛋白質請以「肉蛋類」做為主要來源才是正解

蠻多女生聽到要攝取蛋白質,也許會說:「我有多吃豆類和豆腐啊」。然而,蛋白質的來源只依賴豆類是不行的。與肉類、魚類和蛋類等等的動物性蛋白質相比,植物性蛋白質較不易被身體吸收。如果就前面提到過的蛋白質積分來看的話,雞肉是100分,而大豆大約只有一半,是56分。如果要靠豆腐來攝取100克的蛋白質,要吃進十五塊的豆腐才能辦到!



最後小提醒!別以為「吃糙米就沒問題」

在一般的印象中,糙米比白米對健康更好。的確,精製前的糙米米糠中含有白米沒有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不過,就醣類的含量來說,白米和糙米並沒有多大差別。攝取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糙米後,血糖值上升的速度的確比攝取白米後的血糖上升速度慢,但為了讓血糖值下降所需要分泌的胰島素總量並沒有改變。

在減重飲食界定中「糙米比白米更好」。可以享用但絕對不可過量。



來源:幸福文化《日本名醫最強減醣金字塔:最神效限醣瘦身法,越吃越健康新觀念》/ 作者:水野雅登

※ BY JASMINE LEE

(完整文章請看VOGUE.com

延伸閱讀

實驗發現8類最佳的減肥食物

提升免疫力這樣做!10個平時就能做到的健康養成法

「只吃6分飽、水果只在早上吃。」許瑋甯分享維持好身材的【關鍵秘訣】

瘦肚子瘦腰運動 單腳下犬式變化、單腿跪姿扭轉體式2招串聯瑜珈瘦小腹練腹肌超有效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VOGUE網站

本文由VOGUE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