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在走。走在路上,走過鄰里城市,走向英國、日本,又走回台灣;走進山海、也走入傳統市場,李明璁的「散步」哲學貫穿了他從小到大的每一個階段,睜著好奇的雙眼、腦中轉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像個好奇寶寶般穿梭在不同的場域和產業。他可以是學者、作者、創業者,也能周遊在電視主持、書刊製作和策展設計;以社會學與人類學作為切入點,他似乎每天都在重新發掘這千奇百變的世界。
成長於1980年代,李明璁的家庭背景是典型從戒嚴到解嚴、階級很可能向上流動,也可能一夕跌到谷底的時代。他自承並非升學體制的典型模範生,就讀成功高中、輔仁大學社工系,給了他一個相對中間的社會位置,去思考成功與失敗的社會界定,與當中衍伸的議題。大學時期的他積極投入學運和社運,對於日後持續關注與研究社會問題影響至鉅。
2005年取得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後,李明璁回到台灣,任教於台大社會系,在校園累積了超高人氣,也三度獲得優良教師獎。2017年他甚至開了一門無學分的自主學習課程「失敗者社會學」,試圖以跨時代不同社會學家的研究與觀點,來和年輕世代溝通關於挫敗的集體處境,意外造成轟動,最高紀錄曾擠進六百人聽講。「當遭遇了社會或自己定義的『失敗』之後,實際上是擁有了某種程度的自由與韌性。」李明璁在最後一堂課上如此說,鼓勵學生跳脫社會框架,開始向外發展多元的可能性。隔年,他便離開了任教十餘年的台大,朝理想的大眾教育目標前進。
這幾年,李明璁總是頂著一頭爆炸頭,身體力行地走在城市、巷弄、市場裡,觀察與思考、也拋出對話。他熱愛哲學家梭羅的《湖濱散記》,「讓自己的頭腦透過雙腳行走、移動,感受自然、人群、街區與環境,讓身體浸泡其中接收刺激與擾動,是很有收穫的。」經年累月的散步,讓他書寫了《物裡學》、《邊讀 邊走》等書;而這些深入地方的思考,也讓他越發活躍於社群媒體間,透過文字、影像和聲音傳達想法與理念,和社會展開對話。
離開台大後,李明璁成立了「探照文化Searchlight Culture Lab」,開始跨足出版、策展、設計、紀錄片、舞台劇等領域,其中包括製作地方刊物《屏東本事》,以及參與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擔任主持人,節目初試啼聲就獲得第55屆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獎」、「節目創新獎」、「非戲劇類節目攝影獎」三項大獎肯定。
「如果一本刊物還停留在『它好美』,那也太不長進了!」
李明璁主導並傾力製作的《屏東本事》,是一本不見政令宣導的地方政府刊物,而是從日常微小事物切入,帶著讀者領略地方的百工百業和鄉土風貌,高質感的攝影與內容設計,加上精心挑選的紙質觸感與印刷,為刻板無趣的政府刊物改頭換面,立下全新標竿。
「台灣的設計發展到現在,『美』已經是基本功。」李明璁笑說,如果一本刊物還只停留在「它好美!」那就太不長進了。為了《屏東本事》,李明璁和團隊在內容上下盡功夫,打破政府刊物慣常的編輯套路,堅持親自上山下海、深入山林與田野,搜集資料並和在地人對話,找出各種過往沒想到的全新切入點。李明璁憶起其中有一期,團隊以「形形色色的雲朵變幻」為題,特別請攝影師以屏東蔚藍天空中的「雲」為主角,詳細拍攝記錄下雲的各種姿態,再邀請大氣專家解說不同雲種所顯示的氣象狀態知識,為「散步看天空」這件日常小事,賦予不尋常的學習新意義。
從企劃、採訪、撰稿、攝影,以至後端的設計、看印,李明璁一點也沒有老闆的架子,而是以極度扁平的合作架構,與一眾自由工作者攜手創作。對他來說,這是彼此橫向學習、分工,並一起沉浸在工作心流(flow)中的最好狀態。「將每一件事都做好做滿,讓每個人都完整參與到。」既是探照文化的經營理念,也是讓一本刊物做到超乎期待的關鍵。2021春季號《屏東本事》是李明璁和團隊卸下重任前的最後一期刊物,他們以「上山、下海」作為特輯主題,甚至還做出令人屏息的壯觀雙封面,展現屏東山海的豐盛能量,為這趟為期兩年豐富的在地人文探索畫下了一個美好的句點。
持續的學習與思考、用創意投入每件事,這是自詡為平等主義者,與任何人都沒有距離的李明璁,對自己和員工從未改變的堅持。
當一個沒有傳統主持感的主持人
清晨二時,李明璁走在空蕩蕩的市場裡,與少數已就位的攤販打招呼。他的聲音不過度熱情,但有足夠的親切;話語中透著好奇的探詢,卻沒有任何不自然的問答設計。不同於過往電視節目插科打諢的主持風格,由李明璁擔任主持人與腳本撰寫的公視創新紀實節目《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沒有造作的話語和肢體動作、刻意安排的橋段,只以自然的對話與樸實的互動,加之細膩入味的旁白,引領著每一位觀眾,宛如真實踏入傳統市場般的沉浸。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以一集一個市場,從早到晚紀錄台灣各地傳統菜市場的一天。拿掉傳統獵奇與吹捧的節目效果,刻意縮小主持人的存在感,以大量的凝視視角讓珍貴的鏡頭留在每一張攤商的臉孔與訪談之中,而李明璁作為主持人,他僅是穿針引線地引導受訪者分享日常,連節目編排也極少他本人獨佔鏡頭,更多的是透過他親自撰寫的旁白,引導觀眾進入。「觀眾看到的節目,就是我走進市場看到的樣子。」他說。
既有資訊與知識的內涵,又有真實的情感體現,《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榮獲第55屆金鐘獎三項大獎,改寫了台灣電視產業既定的主持人定義;第二季《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在今年春季接續推出,除了聊天,李明璁更進一步向這些在市場待了一輩子的職人們虛心請教和學習。他笑說,「每當大家問我,『像你這樣子學經歷的人,怎麼能毫無違和地融入市場?』我想這就是成功了。我的主持價值,就是彷彿我不主持,認真對話、好好學習。」從公視原本邀請擔任節目顧問,到加入製作團隊、成為主持人並撰寫旁白,「當一個沒有傳統主持感的主持人」是最初讓李明璁點頭的唯一要求,如今看來,也成為這檔節目突破過往、驚豔觀眾的關鍵因素。
「我就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有興趣。」
李明璁笑說,自己從小就不受既有知識類型的限制,不管有用或無用、文組或理組,也不管對自己有沒有幫助,他通通都很好奇。「我的五感平均值好像比一般人多一點,即便只是在散步,雷達也都比多數人打得開一些。」他愛閱讀、愛發問,也愛想事情,長大後專精人類學、社會學,更加延伸了他對世界的好奇,開啟各種跨界的對話。「不要輕易地說什麼事物無用,太沒想像力也太可惜了!」當下覺得沒用的知識或學習,並不代表未來就沒有用,「沒有用的永遠不會是事物,是不會用的人。」
好奇寶寶的冒險之旅還在進行,創意更是他心目中永遠的現在進行式,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日常小事,他都要用創意投入,讓人生百態成為旅程中各式精彩的遇見。而面對當前疫情攪亂的社會,他引用薄伽丘《十日談》中,一群年輕人說故事躲避瘟疫為例,「你以為人類求溫飽就沒空談創作了嗎?才不會呢!」對他來說,這正是創作者放慢腳步、調整心態,重新思考自己與創作的大好時機。
【本文經《臺北文創—名家觀點》授權刊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Keep learning, keep curious.
成長於1980年代,李明璁的家庭背景是典型從戒嚴到解嚴、階級很可能向上流動,也可能一夕跌到谷底的時代。他自承並非升學體制的典型模範生,就讀成功高中、輔仁大學社工系,給了他一個相對中間的社會位置,去思考成功與失敗的社會界定,與當中衍伸的議題。大學時期的他積極投入學運和社運,對於日後持續關注與研究社會問題影響至鉅。
2005年取得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後,李明璁回到台灣,任教於台大社會系,在校園累積了超高人氣,也三度獲得優良教師獎。2017年他甚至開了一門無學分的自主學習課程「失敗者社會學」,試圖以跨時代不同社會學家的研究與觀點,來和年輕世代溝通關於挫敗的集體處境,意外造成轟動,最高紀錄曾擠進六百人聽講。「當遭遇了社會或自己定義的『失敗』之後,實際上是擁有了某種程度的自由與韌性。」李明璁在最後一堂課上如此說,鼓勵學生跳脫社會框架,開始向外發展多元的可能性。隔年,他便離開了任教十餘年的台大,朝理想的大眾教育目標前進。
這幾年,李明璁總是頂著一頭爆炸頭,身體力行地走在城市、巷弄、市場裡,觀察與思考、也拋出對話。他熱愛哲學家梭羅的《湖濱散記》,「讓自己的頭腦透過雙腳行走、移動,感受自然、人群、街區與環境,讓身體浸泡其中接收刺激與擾動,是很有收穫的。」經年累月的散步,讓他書寫了《物裡學》、《邊讀 邊走》等書;而這些深入地方的思考,也讓他越發活躍於社群媒體間,透過文字、影像和聲音傳達想法與理念,和社會展開對話。
離開台大後,李明璁成立了「探照文化Searchlight Culture Lab」,開始跨足出版、策展、設計、紀錄片、舞台劇等領域,其中包括製作地方刊物《屏東本事》,以及參與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擔任主持人,節目初試啼聲就獲得第55屆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獎」、「節目創新獎」、「非戲劇類節目攝影獎」三項大獎肯定。
「如果一本刊物還停留在『它好美』,那也太不長進了!」
李明璁主導並傾力製作的《屏東本事》,是一本不見政令宣導的地方政府刊物,而是從日常微小事物切入,帶著讀者領略地方的百工百業和鄉土風貌,高質感的攝影與內容設計,加上精心挑選的紙質觸感與印刷,為刻板無趣的政府刊物改頭換面,立下全新標竿。
「台灣的設計發展到現在,『美』已經是基本功。」李明璁笑說,如果一本刊物還只停留在「它好美!」那就太不長進了。為了《屏東本事》,李明璁和團隊在內容上下盡功夫,打破政府刊物慣常的編輯套路,堅持親自上山下海、深入山林與田野,搜集資料並和在地人對話,找出各種過往沒想到的全新切入點。李明璁憶起其中有一期,團隊以「形形色色的雲朵變幻」為題,特別請攝影師以屏東蔚藍天空中的「雲」為主角,詳細拍攝記錄下雲的各種姿態,再邀請大氣專家解說不同雲種所顯示的氣象狀態知識,為「散步看天空」這件日常小事,賦予不尋常的學習新意義。
從企劃、採訪、撰稿、攝影,以至後端的設計、看印,李明璁一點也沒有老闆的架子,而是以極度扁平的合作架構,與一眾自由工作者攜手創作。對他來說,這是彼此橫向學習、分工,並一起沉浸在工作心流(flow)中的最好狀態。「將每一件事都做好做滿,讓每個人都完整參與到。」既是探照文化的經營理念,也是讓一本刊物做到超乎期待的關鍵。2021春季號《屏東本事》是李明璁和團隊卸下重任前的最後一期刊物,他們以「上山、下海」作為特輯主題,甚至還做出令人屏息的壯觀雙封面,展現屏東山海的豐盛能量,為這趟為期兩年豐富的在地人文探索畫下了一個美好的句點。
持續的學習與思考、用創意投入每件事,這是自詡為平等主義者,與任何人都沒有距離的李明璁,對自己和員工從未改變的堅持。
當一個沒有傳統主持感的主持人
清晨二時,李明璁走在空蕩蕩的市場裡,與少數已就位的攤販打招呼。他的聲音不過度熱情,但有足夠的親切;話語中透著好奇的探詢,卻沒有任何不自然的問答設計。不同於過往電視節目插科打諢的主持風格,由李明璁擔任主持人與腳本撰寫的公視創新紀實節目《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沒有造作的話語和肢體動作、刻意安排的橋段,只以自然的對話與樸實的互動,加之細膩入味的旁白,引領著每一位觀眾,宛如真實踏入傳統市場般的沉浸。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以一集一個市場,從早到晚紀錄台灣各地傳統菜市場的一天。拿掉傳統獵奇與吹捧的節目效果,刻意縮小主持人的存在感,以大量的凝視視角讓珍貴的鏡頭留在每一張攤商的臉孔與訪談之中,而李明璁作為主持人,他僅是穿針引線地引導受訪者分享日常,連節目編排也極少他本人獨佔鏡頭,更多的是透過他親自撰寫的旁白,引導觀眾進入。「觀眾看到的節目,就是我走進市場看到的樣子。」他說。
既有資訊與知識的內涵,又有真實的情感體現,《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榮獲第55屆金鐘獎三項大獎,改寫了台灣電視產業既定的主持人定義;第二季《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在今年春季接續推出,除了聊天,李明璁更進一步向這些在市場待了一輩子的職人們虛心請教和學習。他笑說,「每當大家問我,『像你這樣子學經歷的人,怎麼能毫無違和地融入市場?』我想這就是成功了。我的主持價值,就是彷彿我不主持,認真對話、好好學習。」從公視原本邀請擔任節目顧問,到加入製作團隊、成為主持人並撰寫旁白,「當一個沒有傳統主持感的主持人」是最初讓李明璁點頭的唯一要求,如今看來,也成為這檔節目突破過往、驚豔觀眾的關鍵因素。
「我就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有興趣。」
李明璁笑說,自己從小就不受既有知識類型的限制,不管有用或無用、文組或理組,也不管對自己有沒有幫助,他通通都很好奇。「我的五感平均值好像比一般人多一點,即便只是在散步,雷達也都比多數人打得開一些。」他愛閱讀、愛發問,也愛想事情,長大後專精人類學、社會學,更加延伸了他對世界的好奇,開啟各種跨界的對話。「不要輕易地說什麼事物無用,太沒想像力也太可惜了!」當下覺得沒用的知識或學習,並不代表未來就沒有用,「沒有用的永遠不會是事物,是不會用的人。」
好奇寶寶的冒險之旅還在進行,創意更是他心目中永遠的現在進行式,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日常小事,他都要用創意投入,讓人生百態成為旅程中各式精彩的遇見。而面對當前疫情攪亂的社會,他引用薄伽丘《十日談》中,一群年輕人說故事躲避瘟疫為例,「你以為人類求溫飽就沒空談創作了嗎?才不會呢!」對他來說,這正是創作者放慢腳步、調整心態,重新思考自己與創作的大好時機。
文/Stella Tsai
【本文經《臺北文創—名家觀點》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