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寫過一些文章,討論焦慮跟逃避依戀的組合,當時我的論點是:因為焦慮和逃避依戀的人雖然都是不安的人,但是他們可以在彼此身上看到自己所缺少的那一個部分。
• 焦慮依戀可以看到逃避依戀竟然可以這麼冷靜、這麼不受到情緒影響,所以羨慕逃避依戀的人的理性和獨立;
• 相對的,逃避依戀也會羨慕焦慮依戀竟然可以如此「奮不顧身、飛蛾撲火」全心全意地愛一個人,因為他們對於人的信任不足,很害怕如果交出自己,就會受傷。基於這樣的觀點,所以焦慮依戀與逃避依戀會互相吸引。
不過,這只是我的推測,並沒有研究的證據,直到我今天找到了一個有趣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說明這件事情。
焦慮依戀跟逃避依戀的組合經常一起出現,俗稱「焦逃配」,研究顯示[1],在選擇伴侶這件事情上,焦慮依戀經常會喜歡那種「欲擒故縱」的對象(playing hard to get),而逃避依戀者則恰好擅長操作此道(尤其是逃避依戀的女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可以想像「焦慮依戀的男性」和「逃避依戀的女性」在一起的狀況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者發現,焦慮依戀者喜歡「有挑戰性」的關係(Challenge reasons),當對方很難追到手、甚至是訊息有時候回覆、有時候不回覆的時候,會讓他們增加對這段關係的渴望(但並不一定會更喜歡對方)[2]。如果焦慮依戀者想要跟對方發展長期的關係,而對方又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焦慮依戀者可能就會被「鈎住」(hook on)在這段關係當中,想要放又放不下、想忘記對方,卻仍然惦記對方。
「渴望」與「喜歡」系統是分開運作的
這個現象主要來自於大腦的兩種系統,「渴望」(wanting)與「喜歡」(liking),前者是動機性的 (motivational),後者是情感性的(affective),接著指出前面所談到的欲擒故縱之所以會產生吸引力,但是同時卻又對長期的關係有傷害,主要是來自於渴望和喜歡兩個反應之間的不對稱。舉例來說,倘若A與B正在一段曖昧關係當中,如果B對A採取欲擒故縱方式,同時會增加A對於B的渴望,但是會減少A對於B的喜歡。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情況只產生在A想要跟B進一步發生有承諾感的關係;否則,B採取這種做法只會同時減少A對他的渴望與喜歡。
換句話說,當你想跟一個人長久的在一起的時候,你想要跟他有一個家、建立一段穩定的關係,可是他又採用這種「欲擒故縱」的方式,一方面會讓你焦慮、心癢癢的,但另外一方面也會讓你非常渴望想要跟他在一起。因此,焦慮依戀跟逃避依戀的組合,其實就是一種「追求挑戰」與「害怕受傷」的組合。
一直以來,我們所追求的都是控制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逃避依戀的人為什麼要那麼機車呢?其實,他們也是害怕受傷的人。研究者推測有五個原因:
1. 他的關注(other-focus):包含評估對方(在這裡指的是可能和他發生關係的對象,簡單地說就是他操作欲擒故縱的對象)並且決定對對方的興趣有多少。
2. 自我專注(self-focus):想要對整個「戀愛遊戲」有掌控權、並且想要「管理」對方對自己的渴望程度。
3. 好玩(Game-playing):努力保持「忽遠忽近的距離」,還有避免承諾的行為。
4. 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逃離親密、避免被拒絕。
5. 社會地位(social standing):做出社會期待的行為,例如社會期待女性應該要「很難追」才有價值。(這個研究也發現逃避依戀的女性比較容易用欲擒故縱的招數)
結果發現,逃避依戀之所以會使用這個方式,其中最明顯的原因竟然是「好玩」。由於對於人的不信任、對於感情持續維繫的擔心,所以逃避依戀會傾向於「掌控」這段關係的遠近疏離,透過調整彼此之間的距離,來讓自己感覺到「安穩」;同樣的狀況,焦慮依戀者也會做類似的事情,只是他們採取的是「抓住對方」、「尋求對方的注意跟確認」(reassurance seeking)[3],在焦逃配的關係當中,彼此用不同的方式,來暫時安撫自己心中的焦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然而這樣的關係並不快樂,只是不斷地嘗試在降低焦慮和增加焦慮之間擺盪。
別把關係的不確定,當成彼此相愛的證據。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用某一種方式來操縱或者是掌控關係當中的遠近,然後在這種操縱裡面獲得一種安心的感覺,那麼你可能要回過頭來思考一件事情:真正沒有辦法讓你感覺到安心的並不是他的行為本身,而是你本來就沒有辦法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安心。
你相信自己不做什麼就會被愛嗎?你相信跟一個人在一起之後,他會願意和你一起努力經營和維繫感情嗎?你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在乎、被關心的嗎?如果你願意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也有被愛的可能,那麼不論對方在或不在,你都可以跟自己同在。
參考文獻
[1]Bowen, J. D., & Gillath, O. (2020). Who plays hard-to-get and who finds it attractive?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2, 109997.
[2]Dai, X., Dong, P., & Jia, J. S. (2014). When does playing hard to get increase romantic attr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2), 521.
[3]Shaver, P. R., Schachner, D. A., & Mikulincer, M. (2005). Attachment style, 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dep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3), 343-359.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相對的,逃避依戀也會羨慕焦慮依戀竟然可以如此「奮不顧身、飛蛾撲火」全心全意地愛一個人,因為他們對於人的信任不足,很害怕如果交出自己,就會受傷。基於這樣的觀點,所以焦慮依戀與逃避依戀會互相吸引。
不過,這只是我的推測,並沒有研究的證據,直到我今天找到了一個有趣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說明這件事情。
焦慮依戀跟逃避依戀的組合經常一起出現,俗稱「焦逃配」,研究顯示[1],在選擇伴侶這件事情上,焦慮依戀經常會喜歡那種「欲擒故縱」的對象(playing hard to get),而逃避依戀者則恰好擅長操作此道(尤其是逃避依戀的女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可以想像「焦慮依戀的男性」和「逃避依戀的女性」在一起的狀況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者發現,焦慮依戀者喜歡「有挑戰性」的關係(Challenge reasons),當對方很難追到手、甚至是訊息有時候回覆、有時候不回覆的時候,會讓他們增加對這段關係的渴望(但並不一定會更喜歡對方)[2]。如果焦慮依戀者想要跟對方發展長期的關係,而對方又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焦慮依戀者可能就會被「鈎住」(hook on)在這段關係當中,想要放又放不下、想忘記對方,卻仍然惦記對方。
「渴望」與「喜歡」系統是分開運作的
這個現象主要來自於大腦的兩種系統,「渴望」(wanting)與「喜歡」(liking),前者是動機性的 (motivational),後者是情感性的(affective),接著指出前面所談到的欲擒故縱之所以會產生吸引力,但是同時卻又對長期的關係有傷害,主要是來自於渴望和喜歡兩個反應之間的不對稱。舉例來說,倘若A與B正在一段曖昧關係當中,如果B對A採取欲擒故縱方式,同時會增加A對於B的渴望,但是會減少A對於B的喜歡。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情況只產生在A想要跟B進一步發生有承諾感的關係;否則,B採取這種做法只會同時減少A對他的渴望與喜歡。
換句話說,當你想跟一個人長久的在一起的時候,你想要跟他有一個家、建立一段穩定的關係,可是他又採用這種「欲擒故縱」的方式,一方面會讓你焦慮、心癢癢的,但另外一方面也會讓你非常渴望想要跟他在一起。因此,焦慮依戀跟逃避依戀的組合,其實就是一種「追求挑戰」與「害怕受傷」的組合。
一直以來,我們所追求的都是控制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逃避依戀的人為什麼要那麼機車呢?其實,他們也是害怕受傷的人。研究者推測有五個原因:
1. 他的關注(other-focus):包含評估對方(在這裡指的是可能和他發生關係的對象,簡單地說就是他操作欲擒故縱的對象)並且決定對對方的興趣有多少。
2. 自我專注(self-focus):想要對整個「戀愛遊戲」有掌控權、並且想要「管理」對方對自己的渴望程度。
3. 好玩(Game-playing):努力保持「忽遠忽近的距離」,還有避免承諾的行為。
4. 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逃離親密、避免被拒絕。
5. 社會地位(social standing):做出社會期待的行為,例如社會期待女性應該要「很難追」才有價值。(這個研究也發現逃避依戀的女性比較容易用欲擒故縱的招數)
結果發現,逃避依戀之所以會使用這個方式,其中最明顯的原因竟然是「好玩」。由於對於人的不信任、對於感情持續維繫的擔心,所以逃避依戀會傾向於「掌控」這段關係的遠近疏離,透過調整彼此之間的距離,來讓自己感覺到「安穩」;同樣的狀況,焦慮依戀者也會做類似的事情,只是他們採取的是「抓住對方」、「尋求對方的注意跟確認」(reassurance seeking)[3],在焦逃配的關係當中,彼此用不同的方式,來暫時安撫自己心中的焦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然而這樣的關係並不快樂,只是不斷地嘗試在降低焦慮和增加焦慮之間擺盪。
別把關係的不確定,當成彼此相愛的證據。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用某一種方式來操縱或者是掌控關係當中的遠近,然後在這種操縱裡面獲得一種安心的感覺,那麼你可能要回過頭來思考一件事情:真正沒有辦法讓你感覺到安心的並不是他的行為本身,而是你本來就沒有辦法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安心。
你相信自己不做什麼就會被愛嗎?你相信跟一個人在一起之後,他會願意和你一起努力經營和維繫感情嗎?你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在乎、被關心的嗎?如果你願意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也有被愛的可能,那麼不論對方在或不在,你都可以跟自己同在。
參考文獻
[1]Bowen, J. D., & Gillath, O. (2020). Who plays hard-to-get and who finds it attractive?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2, 109997.
[2]Dai, X., Dong, P., & Jia, J. S. (2014). When does playing hard to get increase romantic attr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2), 521.
[3]Shaver, P. R., Schachner, D. A., & Mikulincer, M. (2005). Attachment style, 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dep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3), 34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