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跨出舒適圈?」經常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在分享我的經驗之前,我想先問幾個問題:你的舒適圈在哪裡?為什麼要用這個圈把自己圈起來,然後一直煩惱到底要怎麼跨出去呢?回想看看,在「舒適圈」這個名詞出現之前,你會有如何跨出舒適圈的煩惱嗎?
當某件事情被賦予定義,或被分門別類之後,很容易就形成一個思考和想像的框架。例如「舒適圈」和「同溫層」的概念出現後,大家都開始討論如何跨出舒適圈、怎麼打破同溫層?其實,這樣的思考模式也是一種自我設限,甚至是給自己套上無形的枷鎖。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採取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執著在「跨出舒適圈」本身。因為這樣的想法,是先界定自己被某個框架限制住,必須採取某些行為,才能「跨」出去。就像平常你走出家門,只要直接踏出去就好,完全不會多想什麼;現在卻自己多加一道門檻,自然會有一種「我必須跨出去」、「我正在跨出去」的心理負擔;甚至會覺得因為要跨出去,需要多一個心理準備。
所以,我認為應該先拋開舒適圈這個想法,不要去想它,看到某件事情是你有興趣的、想挑戰的,不要想舒不舒適,去做就對了!如果你先放下這個「圈」,忘記自己正在被限制的想法,可能在行動之間就無意識地跨出去了;當你拋開「跨出舒適圈」的想法時,跨出第一步才會真正變得簡單無痛。
不去想舒不舒適,採取行動才是正解!
我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對本科系的學業越來越沒有興趣,甚至差點沒辦法畢業,也漸漸清楚自己應該不想繼續往化學領域深入。於是,我開始修很多外系的課,西班牙文、空間與建築、廣告學等等,有些課程的內容應該一輩子也用不上,但也有些知識後來卻意外地派上用場。
例如其中一門「創意與創業」的課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堂課主要是教大家如何想出一個好點子,同時付諸實踐,並且成立一家公司。最後,我在這堂課做了什麼?我想出一個點子,並且用一個設計申請到專利。雖然,當時的作品並不算成熟,但我覺得大學時期就申請過專利是一個很難得的實戰經驗。
選課的當下,我並沒有什麼跨出舒適圈的概念,也不是刻意想要培養第二專長,我的想法再簡單不過,因為有空堂、對課程有點興趣、覺得應該滿好玩的,如此而已。成為YouTuber後,我確實是在用我的「創意」發展「事業」,你可以說是誤打誤撞,也可以說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
這就是我想說的,想到就去做,不要想以後用不用得上,也不要想這樣做是不是在跨出舒適圈。被這樣的想法綑綁,反而對於真正的跨領域學習是一種阻礙,因為那些看起來跨出舒適圈的人,根本不會去在意舒不舒適。
尤其是學生時期,有些人對課業沒有興趣,會把時間投注在打工、社交,甚至無所事事。我建議,如果經濟情況允許,還是盡量利用時間學習,多運用學校的資源,那些「不知道有什麼用」的課程、「不知道有什麼收穫」的演講,其實都是一種自我投資,未來很可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獲利。
追求「能力」斜槓,而非「職業」斜槓
有人會說,我想嘗試、願意挑戰,但不知道對什麼有興趣,該怎麼辦?根據我的經驗,很多事情在做之前,都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再強調一次,「採取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不一定要喜歡才去做、有興趣才去試。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對什麼事情有興趣,不如就隨意找件事情,並且開始投入,也許誤打誤撞也會碰撞出驚喜的火花。
如果你是上班族,職場上就可能存在讓你跨領域學習的契機。以我經營頻道為例,除了理工的專業知識,也做過超邊緣冷知識、經典詐騙案、漫遊生產線系列,還有各種題材的啾讀系列。這些主題多半不是我過去熟悉的,但為了創作影片,我必須去看不同的研究、了解各種產業、接觸各領域的專業者,所以雖然跨領域並不是我的「目標」,但確實是達到了跨領域的「結果」。
有些人覺得選擇某項職業,從此工作就一成不變,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面對職涯地圖,學生會迷惘,上班族也有焦慮:是不是走在正確的人生方向?會不會被組織或制度限制個人生涯發展?很多人下班後的學習進修,也是為了培養多元能力或增加升遷機會,因此近來很多人嚮往「斜槓」,希望以多元興趣、多元能力增加多元收入。
確實,斜槓好像是一種理想的生活型態,但同樣地,是不是很多人也因為嚮往斜槓,為了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分,而開始轉職、兼差,最後沒發展出什麼斜槓人生,反而窮忙瞎忙?
斜槓的前提是擁有「核心目標」
我認為,重點在於你有沒有「核心目標」?例如我做各種系列的影片,是為了拓展觀眾群、增加點閱率,這就是我的核心目標;而接觸到多元知識、走進各行各業是為了達成核心目標的過程,而跨領域的學習與發展只是目標達成的附加結果。
一個YouTuber的工作,在一般職場可能會拆分成好幾個職務,而透過這份工作,我學習到不同領域的事物,也培養出不同職務的能力。根據我的經驗,我認為「能力」的斜槓勝過「職業」的斜槓。
先定義出你的核心目標是什麼?無論是為了升遷、跳槽或是發展興趣都很好,然後就勇敢地採取行動。不是為了跨出舒適圈,也不是為了成為斜槓人才,但當你真正投入後,跨領域的能力就會隨之而來。最後,別忘了,跨出舒適圈不代表你完成了多了不起的事情,這只是跨出第一步而已,繼續往前走,採取下一個行動才是關鍵!
文/啾啾鞋
本文出自《冷知識背後的熱思考》商周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採取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執著在「跨出舒適圈」本身。因為這樣的想法,是先界定自己被某個框架限制住,必須採取某些行為,才能「跨」出去。就像平常你走出家門,只要直接踏出去就好,完全不會多想什麼;現在卻自己多加一道門檻,自然會有一種「我必須跨出去」、「我正在跨出去」的心理負擔;甚至會覺得因為要跨出去,需要多一個心理準備。
所以,我認為應該先拋開舒適圈這個想法,不要去想它,看到某件事情是你有興趣的、想挑戰的,不要想舒不舒適,去做就對了!如果你先放下這個「圈」,忘記自己正在被限制的想法,可能在行動之間就無意識地跨出去了;當你拋開「跨出舒適圈」的想法時,跨出第一步才會真正變得簡單無痛。
不去想舒不舒適,採取行動才是正解!
我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對本科系的學業越來越沒有興趣,甚至差點沒辦法畢業,也漸漸清楚自己應該不想繼續往化學領域深入。於是,我開始修很多外系的課,西班牙文、空間與建築、廣告學等等,有些課程的內容應該一輩子也用不上,但也有些知識後來卻意外地派上用場。
例如其中一門「創意與創業」的課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堂課主要是教大家如何想出一個好點子,同時付諸實踐,並且成立一家公司。最後,我在這堂課做了什麼?我想出一個點子,並且用一個設計申請到專利。雖然,當時的作品並不算成熟,但我覺得大學時期就申請過專利是一個很難得的實戰經驗。
選課的當下,我並沒有什麼跨出舒適圈的概念,也不是刻意想要培養第二專長,我的想法再簡單不過,因為有空堂、對課程有點興趣、覺得應該滿好玩的,如此而已。成為YouTuber後,我確實是在用我的「創意」發展「事業」,你可以說是誤打誤撞,也可以說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
這就是我想說的,想到就去做,不要想以後用不用得上,也不要想這樣做是不是在跨出舒適圈。被這樣的想法綑綁,反而對於真正的跨領域學習是一種阻礙,因為那些看起來跨出舒適圈的人,根本不會去在意舒不舒適。
尤其是學生時期,有些人對課業沒有興趣,會把時間投注在打工、社交,甚至無所事事。我建議,如果經濟情況允許,還是盡量利用時間學習,多運用學校的資源,那些「不知道有什麼用」的課程、「不知道有什麼收穫」的演講,其實都是一種自我投資,未來很可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獲利。
追求「能力」斜槓,而非「職業」斜槓
有人會說,我想嘗試、願意挑戰,但不知道對什麼有興趣,該怎麼辦?根據我的經驗,很多事情在做之前,都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再強調一次,「採取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不一定要喜歡才去做、有興趣才去試。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對什麼事情有興趣,不如就隨意找件事情,並且開始投入,也許誤打誤撞也會碰撞出驚喜的火花。
如果你是上班族,職場上就可能存在讓你跨領域學習的契機。以我經營頻道為例,除了理工的專業知識,也做過超邊緣冷知識、經典詐騙案、漫遊生產線系列,還有各種題材的啾讀系列。這些主題多半不是我過去熟悉的,但為了創作影片,我必須去看不同的研究、了解各種產業、接觸各領域的專業者,所以雖然跨領域並不是我的「目標」,但確實是達到了跨領域的「結果」。
有些人覺得選擇某項職業,從此工作就一成不變,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面對職涯地圖,學生會迷惘,上班族也有焦慮:是不是走在正確的人生方向?會不會被組織或制度限制個人生涯發展?很多人下班後的學習進修,也是為了培養多元能力或增加升遷機會,因此近來很多人嚮往「斜槓」,希望以多元興趣、多元能力增加多元收入。
確實,斜槓好像是一種理想的生活型態,但同樣地,是不是很多人也因為嚮往斜槓,為了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分,而開始轉職、兼差,最後沒發展出什麼斜槓人生,反而窮忙瞎忙?
斜槓的前提是擁有「核心目標」
我認為,重點在於你有沒有「核心目標」?例如我做各種系列的影片,是為了拓展觀眾群、增加點閱率,這就是我的核心目標;而接觸到多元知識、走進各行各業是為了達成核心目標的過程,而跨領域的學習與發展只是目標達成的附加結果。
一個YouTuber的工作,在一般職場可能會拆分成好幾個職務,而透過這份工作,我學習到不同領域的事物,也培養出不同職務的能力。根據我的經驗,我認為「能力」的斜槓勝過「職業」的斜槓。
先定義出你的核心目標是什麼?無論是為了升遷、跳槽或是發展興趣都很好,然後就勇敢地採取行動。不是為了跨出舒適圈,也不是為了成為斜槓人才,但當你真正投入後,跨領域的能力就會隨之而來。最後,別忘了,跨出舒適圈不代表你完成了多了不起的事情,這只是跨出第一步而已,繼續往前走,採取下一個行動才是關鍵!
文/啾啾鞋
本文出自《冷知識背後的熱思考》商周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