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知名YouTuber劉芒教大家「拜月老的方法」點閱破百萬,內容要大家清楚的把自己「想要的對象」鉅細靡遺地寫下來,並且列出10個條件,例如你不能寫「我的對象不可以是小氣鬼,要願意花錢在我身上」,而要寫「一年可以安排一到兩次出國,每一個星期可以負擔兩次到外面吃一頓$300以上的晚餐」,當你寫得越詳細,月老才會越清晰。
這種方式靠譜嗎?我不是民俗專家,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你把願望說得越清楚、計劃越明白,還真的有助於你完成這個計劃。
經典的大學生報告實驗
有當過大學生的都知道,期末報告就是一種「你從學期初就知道的,但是到學期末前兩個禮拜才會開始做的東西」,為了改善這個狀況,心理學家Peter M. Gollwitzer 與Veronika Brandstatter 做了一個「繳交報告」的實驗,他要求學生在做這個報告之前先寫下具體的執行方法,例如:完成的時間、在哪裡完成、要怎麼完成等等,結果發現,如果這個功課本身比較簡單,那麼不管有沒有事前先計劃, 80%的學生都會完成;如果是困難的功課,有計劃的學生當中,有62%的人可以順利完成,但是沒有計劃的學生裡只有22%的人可以完成。後續另外一個實驗也發現,有計劃的組別中,課堂報告的達成率大概是71%,沒有計劃的組別達成率只有32%。換句話說,雖然我們知道計劃比不上變化,但是如果沒有計劃,你大概幾乎不太有機會完成。
搖身一變「感情計劃通」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把上面的實驗「計劃目標」,翻譯變成感情裡面的語言,就變成:
1.你想要的是一段怎麼樣的關係?戀愛、婚姻、自由的感情、炮友關係、開放式關係……?
2.你什麼時候想要有對象/穩定交往/結婚?
3.具體來說,你想要怎麼達成前面的這個目標?
有沒有發現,前面兩個問題就已經很難了,第三問題更難!為了讓這些問題變得更容易理解,且操作上也比較能夠達成,我們這裡採用Locke與Latham在「設定目標理論」(Goal theory)上面經典的SMART法則:
●具體明確(Specific):你的目標必須夠明確而不可以太鬆散,例如「找到一個好男人」就是一個模糊的目標,「和一個我喜歡的人結婚」就是一個相對明確的目標。然而,明確這種東西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有相對的分別,所以相較於剛剛的那個條件,「年薪不可以低超過我50,000、願意和我一起搬出去住不要和公婆一起住、願意生小孩並且和我有雷同的生活價值的男人,一起嘗試邁向婚姻」就是更明確的條件。
●可測量的(Measurable):很多時候選擇伴侶的條件,會因為情緒或者是一時感覺來了,變得很飄忽不定無法測量。前面談到的年薪就是一個相對來說可測量的標準,但是感情裡面有很多東西是無法明顯衡量的。儘管如此,還是有「相對比較好的量尺」。在我的經驗當中,通常前任是一個「不太精準的量尺」,因為會隨著記憶的美化、你看到他最近的狀態等等(比方說他最近交了新女朋友),這個標準都有可能會有所浮動。據此,「我希望他比我前男友專情」這就不會是一個好的測量標準——尤其在你前男友如果也是劈腿跟你分開的情況下,這個標準就變得更複雜了。比較好的可測量的標準例如:「我希望這個男生同一個時間內只跟一個人在一起。」
●可實現的(Attainable):然而,很多時候還是會百密一疏,例如上面的這個條件「專情」實際操作不那麼容易達成。舉例來說,你可能會希望他「一次只愛一個人」,可是同樣的問題詢問你自己:你敢保證自己愛上一個人之後,就不會受到其他人吸引嗎?所以在這裡比較「可實現」的探問或許是——當這個你很愛的男人在生命的歷程當中遇到了下一個「他也有好感」的人,你希望兩人之間可以怎麼處理?希望他的反應是什麼?你的反應又是什麼?所以關於這個問題,你可以列出的條件可能是:「我希望對方在感情上面遇到他有好感的對象的時候,是可以和我理性討論並且坦承的。」
●相關的(Relevant):看完了前面三點,你會覺得很像在設定什麼厲害的擇偶條件,但感情這種東西,並不是設定好擇偶條件就會有人「出現」的,還要必須有具體的實行方法。比方說,如果你只是列了條件,然後放在神桌上面,那麼神明大概很難保佑你會遇到一個適合的人,但如果你列的條件之後有積極的去參加活動、課程、聯誼、或者是安裝一些交友的軟體,真的有實際去做「相關的事情」,那麼或許比較有機會可以認識不同的對象。倘若找尋一個適合的對象是你目前人生當中最重要的目標,那麼你幾乎每一天的生命裡面都得做一件跟這個相關的事情。
●時間表(Time-specific):你希望在多長時間之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對象?一般來說,一個人從剛認識到慢慢產生好感、密切的互動大概需要兩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所以你可以幫自己估算「拓展認識不同的對象」的時間,以及「深入了解一個對象」的時間,依此類推,為你的戀情設計一個「時間表」。
你可能會說談個戀愛都要這麼斤斤計較不是很辛苦嗎?的確,愛情這種東西好像經過某一種計劃就有一點不太浪漫,但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過去你生命當中的一些重大決定,不是也經過深思熟慮、悉心計劃而來的嗎?如果找一個對象、結婚,對你來說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又何嘗不需要好好計劃呢?如果你把人生的決定都丟給浪漫,那麼你的結局大概也會「很浪漫」——就像許多藝文電影一樣,撲朔迷離或者是不了了之。
在你的感情裡遇到喜歡的自己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文章告訴我們要「愛自己」,定義千百萬種,姑且不去評價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自己,但我的想法是,所謂的「愛自己」就是對得起自己的時間。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做自己最舒服的事情,這件事情並不一定要是「最有效率的」,但至少要是在你隔了幾年以後回首,你會覺得「不枉此生」的。
當你很努力積極的去找尋一段適合你的感情、具體並且實際的列出計劃、嘗試實踐,這條路線看起來雖然有點愚蠢,但也因為你的真,會吸引到能夠讓你打動的那些人,然後隨著時間,你會慢慢喜歡這個努力的自己,而身邊的人也有機會看到這個揮汗如雨的你。
世事難料,轉角或許會遇到愛,但在那之前,可以為自己的關係、為彼此的感情多做一點規劃,或許屬於你的那一顆星星不一定會這麼快出現,但你在這段旅程裡面,有可能會長成更美麗的自己。
海苔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典的大學生報告實驗
有當過大學生的都知道,期末報告就是一種「你從學期初就知道的,但是到學期末前兩個禮拜才會開始做的東西」,為了改善這個狀況,心理學家Peter M. Gollwitzer 與Veronika Brandstatter 做了一個「繳交報告」的實驗,他要求學生在做這個報告之前先寫下具體的執行方法,例如:完成的時間、在哪裡完成、要怎麼完成等等,結果發現,如果這個功課本身比較簡單,那麼不管有沒有事前先計劃, 80%的學生都會完成;如果是困難的功課,有計劃的學生當中,有62%的人可以順利完成,但是沒有計劃的學生裡只有22%的人可以完成。後續另外一個實驗也發現,有計劃的組別中,課堂報告的達成率大概是71%,沒有計劃的組別達成率只有32%。換句話說,雖然我們知道計劃比不上變化,但是如果沒有計劃,你大概幾乎不太有機會完成。
搖身一變「感情計劃通」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把上面的實驗「計劃目標」,翻譯變成感情裡面的語言,就變成:
1.你想要的是一段怎麼樣的關係?戀愛、婚姻、自由的感情、炮友關係、開放式關係……?
2.你什麼時候想要有對象/穩定交往/結婚?
3.具體來說,你想要怎麼達成前面的這個目標?
有沒有發現,前面兩個問題就已經很難了,第三問題更難!為了讓這些問題變得更容易理解,且操作上也比較能夠達成,我們這裡採用Locke與Latham在「設定目標理論」(Goal theory)上面經典的SMART法則:
●具體明確(Specific):你的目標必須夠明確而不可以太鬆散,例如「找到一個好男人」就是一個模糊的目標,「和一個我喜歡的人結婚」就是一個相對明確的目標。然而,明確這種東西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有相對的分別,所以相較於剛剛的那個條件,「年薪不可以低超過我50,000、願意和我一起搬出去住不要和公婆一起住、願意生小孩並且和我有雷同的生活價值的男人,一起嘗試邁向婚姻」就是更明確的條件。
●可測量的(Measurable):很多時候選擇伴侶的條件,會因為情緒或者是一時感覺來了,變得很飄忽不定無法測量。前面談到的年薪就是一個相對來說可測量的標準,但是感情裡面有很多東西是無法明顯衡量的。儘管如此,還是有「相對比較好的量尺」。在我的經驗當中,通常前任是一個「不太精準的量尺」,因為會隨著記憶的美化、你看到他最近的狀態等等(比方說他最近交了新女朋友),這個標準都有可能會有所浮動。據此,「我希望他比我前男友專情」這就不會是一個好的測量標準——尤其在你前男友如果也是劈腿跟你分開的情況下,這個標準就變得更複雜了。比較好的可測量的標準例如:「我希望這個男生同一個時間內只跟一個人在一起。」
●可實現的(Attainable):然而,很多時候還是會百密一疏,例如上面的這個條件「專情」實際操作不那麼容易達成。舉例來說,你可能會希望他「一次只愛一個人」,可是同樣的問題詢問你自己:你敢保證自己愛上一個人之後,就不會受到其他人吸引嗎?所以在這裡比較「可實現」的探問或許是——當這個你很愛的男人在生命的歷程當中遇到了下一個「他也有好感」的人,你希望兩人之間可以怎麼處理?希望他的反應是什麼?你的反應又是什麼?所以關於這個問題,你可以列出的條件可能是:「我希望對方在感情上面遇到他有好感的對象的時候,是可以和我理性討論並且坦承的。」
●相關的(Relevant):看完了前面三點,你會覺得很像在設定什麼厲害的擇偶條件,但感情這種東西,並不是設定好擇偶條件就會有人「出現」的,還要必須有具體的實行方法。比方說,如果你只是列了條件,然後放在神桌上面,那麼神明大概很難保佑你會遇到一個適合的人,但如果你列的條件之後有積極的去參加活動、課程、聯誼、或者是安裝一些交友的軟體,真的有實際去做「相關的事情」,那麼或許比較有機會可以認識不同的對象。倘若找尋一個適合的對象是你目前人生當中最重要的目標,那麼你幾乎每一天的生命裡面都得做一件跟這個相關的事情。
●時間表(Time-specific):你希望在多長時間之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對象?一般來說,一個人從剛認識到慢慢產生好感、密切的互動大概需要兩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所以你可以幫自己估算「拓展認識不同的對象」的時間,以及「深入了解一個對象」的時間,依此類推,為你的戀情設計一個「時間表」。
你可能會說談個戀愛都要這麼斤斤計較不是很辛苦嗎?的確,愛情這種東西好像經過某一種計劃就有一點不太浪漫,但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過去你生命當中的一些重大決定,不是也經過深思熟慮、悉心計劃而來的嗎?如果找一個對象、結婚,對你來說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又何嘗不需要好好計劃呢?如果你把人生的決定都丟給浪漫,那麼你的結局大概也會「很浪漫」——就像許多藝文電影一樣,撲朔迷離或者是不了了之。
在你的感情裡遇到喜歡的自己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文章告訴我們要「愛自己」,定義千百萬種,姑且不去評價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自己,但我的想法是,所謂的「愛自己」就是對得起自己的時間。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做自己最舒服的事情,這件事情並不一定要是「最有效率的」,但至少要是在你隔了幾年以後回首,你會覺得「不枉此生」的。
當你很努力積極的去找尋一段適合你的感情、具體並且實際的列出計劃、嘗試實踐,這條路線看起來雖然有點愚蠢,但也因為你的真,會吸引到能夠讓你打動的那些人,然後隨著時間,你會慢慢喜歡這個努力的自己,而身邊的人也有機會看到這個揮汗如雨的你。
世事難料,轉角或許會遇到愛,但在那之前,可以為自己的關係、為彼此的感情多做一點規劃,或許屬於你的那一顆星星不一定會這麼快出現,但你在這段旅程裡面,有可能會長成更美麗的自己。
海苔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