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唯一一個歲歲年年名不同的節日。婦女節—女人節—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短短數年,我們就從勞動婦女一路榮升為神仙和大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把我們捧上天後,人家背後的詞兒是這樣的:

──當了女神了,就得有個女神樣,要寵愛自己哦!

──怎麼寵愛?

──買買買!

再不就是:能為女神買買買的男人才是真愛!

苦心命名的人,既害怕觸動關於性別的敏感神經,又虎視眈眈盯著我們的各種卡,百般斟酌,也是夠難的。

上世紀波茲曼還曾憂心忡忡地撰寫《娛樂至死》:「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資訊,現在是為了讓無用的資訊派上用場而製造問題。」

如今再看,倒像在說「消費至死」:過去,人們為了需要買買買,現在是為了讓囤積的貨品賣出去而製造話題和節日。

據說,女人成了新中產消費的中堅力量,我們左右自己、男人、全家的消費方向,因而成了所有電商拚死爭奪的目標。

於是,本是紀念爭取女性解放的婦女節,如今被我們用買買買來重新定義。

我時常犯陰謀論,妄自猜想,正是對性別重新定義引起的焦慮,在幫助時代榨取我們的血汗錢。如果只是女人們因生活需要買點東西,如何能支撐起當下的消費繁榮。

早前,女人要賢良淑德相夫教子;後來,女人要頂起半邊天;現在,女人既能在家相夫教子,也能出來拚殺職場,擁有嫁不嫁生不生的理論自由,可選了任何一條,都會有一堆人出來對你苦口婆心。

以致每一種選擇裡,都有濃濃的焦慮。

* * *

我的一個朋友,先生事業小成,家境殷實,育有兩子。為了給孩子最妥貼的照顧,生完第一個後,便辭職在家,做了全職媽媽。她一直強調,自己不是傳統的家庭主婦,因為雇有保姆打理日常家務,她的主要職責是育兒。

回歸家庭之前,她的工作成績就很亮眼,做了全職媽媽後,兩個孩子竟也帶得得心應手,我對她感嘆,能幹的女人,真是在哪兒都玩得轉。

去年她喬遷新家,我去做客。她帶我參觀新居,走至主臥,看到床對著的那整面牆,掛了厚厚的白色簾子。她將簾子拉向兩邊,露出一面頂天立地的「鞋牆」,收藏著五顏六色的高跟鞋,大都是名牌貨。

我眼花繚亂又震驚,脫口而出:「你神經病啊,這得有幾百雙……」

朋友笑,近兩百雙,都是辭職回家後這幾年買的,大多數都沒穿過。她整天帶孩子,哪裡有場合踩高跟鞋。

我問她帶孩子很消磨嗎,她說也不是,就是覺得自己回歸家庭這幾年,失去了曾經追求的自我價值,聽說以前哪個下屬又升任高職了,心裡就癢癢。平日交往的雖然大都是跟她一樣的全職媽媽,可她心裡常覺得,自己跟她們不完全是一類人。

我於是明白了那些高跟鞋存在的意義,那是她心頭的遺憾,也是心底的念想。

那些把年幼的孩子丟給老人和保姆,回到職場追求經濟獨立和自我價值的媽媽,有多少人都曾在夜深人靜時,懷疑並焦慮著自己的選擇?

當了媽的女人,人生的選擇常常像一堵矮牆,兩邊的人互相張望,時不時互相羨慕,而你要她跨到另一邊去,她一定是捨不下這邊的,只恨不能站在牆頭上,同時拎起兩頭。

* * *

那麼自由的單身女性朋友呢?

我的一位三十五歲的女性朋友,有顏有才,經濟獨立,各個方面基本活成了大城市單身女的樣本。

可是,她卻要承受每周電話中來自親爹的責罵:「你這麼大了,還挑什麼挑,找不到男人結婚,就說明你有問題!」父母生活在三四線小城,焦慮獨生女要孤獨終老,成了一塊重重的心病。

職場上的挑戰都沒有輕易讓她掉淚,卻在又一通這樣的電話後,哭著打給我:「我覺得我真的會孤獨終老的,有時很絕望。」

而那個回歸家庭的鞋控朋友,也時常要聽父母的嘮叨:「我們精心培養了那麼多年的女兒,最後竟回家給人家帶孩子。」

除了家庭內部的質疑,社交媒體上,迷戀於輸出定見的人士,輕易便會說:「結婚生子後,女人也一定要保有工作!」或者:「當媽卻沒空陪孩子,你再成功也是失敗!」又或者苦口婆心地諄諄教誨:「家庭主婦在社會上沒地位,所以親愛的,不要輕易嘗試它,無論男人還是孩子,都不值得你用放棄工作來換取!」

這些都沒有錯!可是過於絕對了。一副「為你好」的面孔,把自己的選擇,說成是唯一的正確。

可是生活有多複雜,每個人的處境有多錯落迷離,不是真正身處其中的人,又如何能這麼輕易地指手畫腳,隨意判定?

* * *

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定見,催生的不是性別的自由和平等,而是女人積於內

心的深深焦慮,是男人扛於肩頭的重重壓力。

焦慮之下,許多女性做出了盡量折衷的選擇,在家庭和社會要求女性履行原始職能的壓力下,選擇生育;又在社會對女性獨立的價值鼓動下,選擇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回到職場實現自我價值。

選擇沒有對錯之分,重要的不是選擇的結果,而是選擇的初衷。

是因為喜歡孩子,去生孩子,而不是什麼「生孩子會讓你的生命變得完整」之類的論調;是因為熱愛工作而回歸職場,而不是因為「不工作就會失去自我」的恐懼。

最重要的,是不把男女標籤看得太重,而先以一個人來看待。

沒結婚的三十歲以上的女性,不被貼上「剩女」的標籤;不想生育,不被說成「不像個女人」;回歸家庭,不被評定為「放棄自我」。

同樣,男人不願為女人付帳單,不因此被視為「渣男」;男人不想結婚,不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男人撒嬌,哭泣,回歸家庭當個暖男,能不受到非議。

社會在性別上的進步,在於大多數人有自由做出最適合個體的選擇,而外界能給出基本的包容;甚至不需要包容,只需無感。

沒有什麼選擇會讓一個人憑空完整,或憑空失去自我。婚姻、工作、家庭、孩子、自我,都是人生道路上摸到的一張張牌,每一張既是生命的獎賞,也是未完成的功課。重要的不是每一張的牌面大小,而是打牌的人。

那些把任何一張牌的作用極力誇大或貶低的言論,盡量不聽。享受獎賞,盡力完成功課,從中得到智慧。

文/寬寬

本文出自《人生半熟》遠流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