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網友寫下自己的故事,讓我看了唏噓不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是這麼寫的:「我老公是世界五百大企業的高階主管,我們三年前結婚,一直沒有孩子。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來往於世界各地,收發郵件,接待客戶,安排工作。我們三個月能見一次面,有次還是在巴黎的機場,所以,我選擇和老公離婚。因為離婚了,我還有錢;而結婚時,我的狀態和沒老公差不多。」

許多網友紛紛留言,有人說,她老公是如此優秀的青年,沒有不良嗜好、勤奮上進,無非就是工作忙一點,為什麼就不能體諒他暫時的忙碌,再給他一次機會呢?

她回覆,並不是自己不給老公機會,而是經過了三年的時間相處,她明白了,她想要的,他根本給不了。

她接著解釋,其實他們已經有兩間房子,又給雙方家長各買了一間房子,如果只需要滿足日常生活,他們的存款與收入是足夠的。但她老公渴望的東西,是金錢帶來的優越感,以及掌控資源帶來的快樂,他在賺錢的過程中,緩解了自己的焦慮,即使離開目前這家公司,下一家公司也會是和現在同性質的工作內容。也就是說,他永遠給不了她想過的普通生活。

她婚前想像中的家庭生活,至少要有工作緩衝期,一家人至少每天可以坐在一起吃頓晚飯,增進家庭關係,加深相互了解。而現在的這種狀態,一點也不像有「家」的樣子。

很多人都把「家」變成搭伙過日子的地方。我不只一次聽人說過,家無非就是個睡覺的地方,除此以外沒有什麼太深刻的感覺。反正就是晚上回到家睡個覺,第二天再起來上班。

愈來愈多的人,呈現出對家的疲態。他們的家庭生活已經缺失真誠的初心。雖然他們對自己過度保護或是過度放縱欲望,但是封閉自己的內心,不敢接受任何親密關係,常常是因為缺乏全身心投入的能力,以及完全交付出自己的勇氣。

愈是這樣,他們就愈能在那種缺愛的社會關係裡,證明人與人之間是冷漠的、無常的,缺乏信任基礎的。而這種認知,會慢慢變成內心的黑洞和無法解脫的惡性循環。

還有一個網友說,她努力了很多年,終於可以過遠離原生家庭的獨立生活,可是她發現自己還是不快樂,那種孤單和迷茫常常會如影隨形。直到她生孩子前,情緒突然崩潰了,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想,我們都應該去補課,愛的能力和愛的技術並不是社會關係,更不是血緣關係中天生就帶給我們的。

有人說,不理解好萊塢電影裡,為什麼總是把解決一切危機的答案,都牽強的解釋為「愛」。彷彿只要有愛,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我想,那是因為「愛」,是我們每個人最後的去處和心靈獲得救贖的唯一歸途。

不管是電影裡,還是生活中,懂得愛的人,可能看起來傻傻的。因為他們總是能身心全然的投入,能在每一場用心的情感交換中,強化這種愛的真諦。

在每一場人與人「愛的互動」裡,千萬不要對他人的心意不屑一顧。所有愛的儀式,都需要我們用想像去嚮往,需要我們用浪漫和真誠,去理解對方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獨特的珍貴心意。

本文出自《從此不再為難自己》發光體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