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子一直提醒你,會不會讓你覺得很煩?」她說。原來她在前一段關係當中,善意的「提醒」變成了對方口中的「壓力」,所以從此之後,每當她想到要提醒人什麼事情,都會特別確認,避免自己成為「嘮叨和麻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上一段關係裡面,她是時時刻刻把全部的自己都放在對方身上的那種人,因為習慣性留意對方的生活,所以經常會把他的生活當成自己的生活來過。舉凡水電費還沒繳、衣服還沒洗、車票還沒訂,都成為她可以用來提醒他的「材料」,只是沒想到這樣無微不至的關心,卻讓對方退縮、覺得她管太多,種下了對方離開的導火線。

一般的文章可能會跟你說,你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多花一點時間經營自己,就不會因為對方而患得患失,但是,在一段關係裡面很難不在意彼此,尤其是對方的生活、對方的表現、對方關注你的時間,似乎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很容易被你放大來檢視。正因為對方是一個重要的人,所以你會不知不覺地把他的行為變成你人生當中的一部分,我們表面上雖然都知道人生不應該活成對方的形狀,但還是不知不覺會把心思放在對方身上。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那麼該怎麼辦呢?

覺察你的每一次管太多

如果你問10個心理師在生命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大概會9個跟你說是「覺察」(awareness),我以前聽到都覺得這個是廢話,總是覺得覺察了,然後呢?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囉唆,那又能夠怎麼樣?還是沒辦法改變啊、每次還是會不小心就管太多,直到後來我終於明白,原來「覺察」是一種累積,有點像是超商集點一樣,當你累積了足夠的覺察,或者是你的覺察深入到不同層次,那麼就有可能產生改變。

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不同程度的覺察:

1.一開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在「對方該做但是沒有做的事情」的時候,會忍不住地想要插手,可是你的嘴巴還是無法受到你的控制,不小心就會講出嘮叨的話,卻忘記了那是對方的自主權,對方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做那件事情。

2.後來你發現,每當自己想要提醒對方一些什麼的時候,其實心中也是緊張的,內心有一種緊張是:如果他這件事情沒有做,會不會受到懲罰?這個念頭可能跟小時候你家人教養你的方式有關,比方說你沒有收東西就會被媽媽打罵,或者是你晚回家沒有報備,晚上就沒有飯可以吃等等。

3.接著你可能會發現,原來你很討厭媽媽這樣子管教你,那個「太囉嗦的管教」其實是你的陰影,你很討厭自己變成這個樣子,抗拒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可是不知不覺,你還是變得跟媽媽越來越像,你很否認自己成為一個囉唆的人,可是隨著時間,你似乎越來越能夠接受自己也存在著這一部分的陰影。

當你累積了這麼多的覺察之後,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你可以思考當那個陰影的你出現的時候,你可以如何接納他、包容他、或者是陪他走一段路。理性的做法就像我朋友問我的一樣,在每一次「囉唆」其他人之後,詢問這樣子會不會讓對方造成困擾;溫柔一點的做法是當自己要過度插手別人的事情時,輕輕跟自己說:「你很棒,關心別人的痛苦、替別人擔心,你擔心他們沒有這麼做會受到處罰,這一路以來因為有這樣的善良,承擔了很多的責難和痛苦,真的是辛苦你了!如今你已經長大了,你有選擇自己做什麼跟不做什麼的權利,同樣的別人也有,把權利留給對方,也把自由還給自己。」

當你每一次有這種「想要做點什麼或說點什麼」的動機時,給自己一點空間和自己說說話,或許就能夠跳脫出過往規則的牢籠,讓彼此都用更舒服一點的方式生活。

海苔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