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型決策風格類型以外的人,容易做出情緒化、非理性的選擇。因此,對這樣的傾向有所自覺,讓自己盡可能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做選擇吧。
以下是五個往理性型決策風格邁進的好習慣:
1.審視並評價自己做的選擇:
即便再怎麼小的決定,也要試著審視並評價自己做的選擇,「是否有其他選項?」「我對選擇的結果感到滿意嗎?覺得後悔嗎?」你也可以將這些項目做成檢查清單,用分數或是○×△等記號做評價。
決策風格屬於直覺型、自發型的人,在做選擇時通常不會思考、比較其他選項,因此養成自我審視的習慣相當有效。
2.不要走捷徑:
這裡所說的捷徑,指的是「因為某某某說這很好」「因為這個在電視上的評價很好」這類以他人意見為基準,或是「就一般常識而言,應該選這個吧」「我不是很清楚,但這個看起來不錯」,這種沒根據、只憑感覺做出來的決定。
在做選擇時,請養成問自己「我現在是不是想走捷徑」的習慣。尤其是依賴型、逃避型決策風格的人,比其他類型的人更容易抄捷徑,因此須多留意。
3.把眼光放遠一點:
假設在擠滿人的電車,有上班族覺得煩躁,「推什麼推」「我沒推啊」,跟別人起了衝突,正準備動手毆打對方。
這個時候如果可以上前問他:「你覺得現在毆打了眼前這個人,五年之後會因此而變得更幸福嗎?」他應該馬上就會放下高舉的拳頭了吧。
但假如被一時的情緒沖昏了頭,他很有可能就會選擇「因為很生氣,所以痛毆對方」這個讓人後悔的選項了。
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養成在做決定之前,想像一年後、十年後可能會帶來什麼結果,平時就從長遠的角度來思考自己與周遭環境的習慣,能夠幫助我們培養理性選擇的能力。
4.做選擇時,留意過度自信、太過樂觀的傾向,做點小測試:
人在事事稱心如意,覺得這樣做從沒出過什麼問題時,容易出現過度自信、太過樂觀的傾向,陷入「我能夠做出正確選擇」的錯誤思維。但身為必須做重要決策的人,若侷限於這樣的想法,很容易做出後悔的選擇。
以「吉他伴奏曲不會紅」為由,拒絕披頭四毛遂自薦的唱片公司。
將親自來投稿的作者拒於門外,拒絕出版《哈利波特》的出版社。
一句「沒有人會用電腦啦」,拒絕投資蘋果和微軟的企業和投資人。
過度自信、太過樂觀的傾向,容易扭曲決策、招致失敗。想預防出現這樣的錯誤,可以做點小測試。
我在決定出版書籍的書名時,常常在推特或網路頻道直播,向追蹤者或觀眾做問卷調查,請大家幫忙看書名提案。
即便就我個人的直覺、出版社的經驗來說,判斷「這個書名應該賣得比較好」,但假如問卷調查的結果不是如此時,基本上我會以問卷調查的意見為主。因為過度自信、太過樂觀的傾向,所帶來扭曲決策的風險比較可怕。
你在做選擇時,也試著聽聽周遭的意見,做點小測試吧。
針對自己想選的選項,向年紀和立場不同的人徵詢意見,或是請周遭的人投票,這種經典的調查方法,只要樣本數達到一定的水準,應該可以獲得相當不錯的成效。
現在不用面對面詢問,透過推特、臉書、Line等社群網站或軟體,就可以輕鬆徵求眾人的意見,這些方法也能得到相當有用的意見和數據。
此外,你也可以把自己想選的選項,拿到谷歌等搜尋引擎檢索看看。
尋找相似的過去事例,了解這樣的選項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應該能夠找到做出不後悔選擇的線索。而且這時所做的調查跟分析,也能收進自己的參考資料庫。
5.從過去的失敗經驗中學習:
美國的傳奇投資大師巴菲特,可以說是投資界不斷做出不後悔選擇的最佳代表。查理.蒙格則是巴菲特一直以來都非常信賴的左右手。
蒙格本身也是投資家,累積了巨大財富,他有個持續至今的習慣,那就是寫「查理.蒙格的失敗筆記」。
筆記上寫的東西是蒙格聽聞過的各種失敗經驗,包括投資家、政治家、企業家、運動選手、歷史人物,或是新聞報導上的一般大眾。蒙格將他感到在意的失敗例子寫到筆記上,然後在投資之前,他一定會把筆記翻過一遍,確認自己在做選擇時是否犯了同樣的錯誤,而導致失敗。
針對撰寫失敗筆記的理由,蒙格回答道:「成功的因素多且複雜,到底哪個因素能帶來成功並不明確,但是失敗的因素卻顯而易見。」也就是說,蒙格藉由閱讀失敗筆記,反省別人失敗的原因,預防自己犯下錯誤。
我現在也向蒙格看齊,撰寫失敗筆記,在採取行動之前一定會先把筆記看過一遍。
比方說,受到公司內部保守勢力的反對,索尼(SONY)的智慧型手機研發事業因此受阻,寶麗來(Polaroid,發明並生產世界第一臺拍立得的公司)放棄跨足數位相機市場,業績從此一蹶不振。當我想採取保守策略時,我就會問自己:「這是不是無意義的明哲保身呢?」而且閱讀失敗案例,能提高察覺自己差點選擇容易失敗選項的機率—「這跟筆記上寫的狀況很相似」。只要察覺到了,當然也就可以修改策略。如此反覆訓練下來,便能越來越接近理性型決策風格,遠離讓人後悔的選擇。
順帶一提,我會把有意思的失敗例子存在記事軟體Evernote上。想確認的時候只要使用關鍵字搜尋即可,而且便於瀏覽,我非常推薦。
文/DaiGo
本文出自《不會做決定,你就一輩子被決定》方智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審視並評價自己做的選擇:
即便再怎麼小的決定,也要試著審視並評價自己做的選擇,「是否有其他選項?」「我對選擇的結果感到滿意嗎?覺得後悔嗎?」你也可以將這些項目做成檢查清單,用分數或是○×△等記號做評價。
決策風格屬於直覺型、自發型的人,在做選擇時通常不會思考、比較其他選項,因此養成自我審視的習慣相當有效。
2.不要走捷徑:
這裡所說的捷徑,指的是「因為某某某說這很好」「因為這個在電視上的評價很好」這類以他人意見為基準,或是「就一般常識而言,應該選這個吧」「我不是很清楚,但這個看起來不錯」,這種沒根據、只憑感覺做出來的決定。
在做選擇時,請養成問自己「我現在是不是想走捷徑」的習慣。尤其是依賴型、逃避型決策風格的人,比其他類型的人更容易抄捷徑,因此須多留意。
3.把眼光放遠一點:
假設在擠滿人的電車,有上班族覺得煩躁,「推什麼推」「我沒推啊」,跟別人起了衝突,正準備動手毆打對方。
這個時候如果可以上前問他:「你覺得現在毆打了眼前這個人,五年之後會因此而變得更幸福嗎?」他應該馬上就會放下高舉的拳頭了吧。
但假如被一時的情緒沖昏了頭,他很有可能就會選擇「因為很生氣,所以痛毆對方」這個讓人後悔的選項了。
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養成在做決定之前,想像一年後、十年後可能會帶來什麼結果,平時就從長遠的角度來思考自己與周遭環境的習慣,能夠幫助我們培養理性選擇的能力。
4.做選擇時,留意過度自信、太過樂觀的傾向,做點小測試:
人在事事稱心如意,覺得這樣做從沒出過什麼問題時,容易出現過度自信、太過樂觀的傾向,陷入「我能夠做出正確選擇」的錯誤思維。但身為必須做重要決策的人,若侷限於這樣的想法,很容易做出後悔的選擇。
以「吉他伴奏曲不會紅」為由,拒絕披頭四毛遂自薦的唱片公司。
將親自來投稿的作者拒於門外,拒絕出版《哈利波特》的出版社。
一句「沒有人會用電腦啦」,拒絕投資蘋果和微軟的企業和投資人。
過度自信、太過樂觀的傾向,容易扭曲決策、招致失敗。想預防出現這樣的錯誤,可以做點小測試。
我在決定出版書籍的書名時,常常在推特或網路頻道直播,向追蹤者或觀眾做問卷調查,請大家幫忙看書名提案。
即便就我個人的直覺、出版社的經驗來說,判斷「這個書名應該賣得比較好」,但假如問卷調查的結果不是如此時,基本上我會以問卷調查的意見為主。因為過度自信、太過樂觀的傾向,所帶來扭曲決策的風險比較可怕。
你在做選擇時,也試著聽聽周遭的意見,做點小測試吧。
針對自己想選的選項,向年紀和立場不同的人徵詢意見,或是請周遭的人投票,這種經典的調查方法,只要樣本數達到一定的水準,應該可以獲得相當不錯的成效。
現在不用面對面詢問,透過推特、臉書、Line等社群網站或軟體,就可以輕鬆徵求眾人的意見,這些方法也能得到相當有用的意見和數據。
此外,你也可以把自己想選的選項,拿到谷歌等搜尋引擎檢索看看。
尋找相似的過去事例,了解這樣的選項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應該能夠找到做出不後悔選擇的線索。而且這時所做的調查跟分析,也能收進自己的參考資料庫。
5.從過去的失敗經驗中學習:
美國的傳奇投資大師巴菲特,可以說是投資界不斷做出不後悔選擇的最佳代表。查理.蒙格則是巴菲特一直以來都非常信賴的左右手。
蒙格本身也是投資家,累積了巨大財富,他有個持續至今的習慣,那就是寫「查理.蒙格的失敗筆記」。
筆記上寫的東西是蒙格聽聞過的各種失敗經驗,包括投資家、政治家、企業家、運動選手、歷史人物,或是新聞報導上的一般大眾。蒙格將他感到在意的失敗例子寫到筆記上,然後在投資之前,他一定會把筆記翻過一遍,確認自己在做選擇時是否犯了同樣的錯誤,而導致失敗。
針對撰寫失敗筆記的理由,蒙格回答道:「成功的因素多且複雜,到底哪個因素能帶來成功並不明確,但是失敗的因素卻顯而易見。」也就是說,蒙格藉由閱讀失敗筆記,反省別人失敗的原因,預防自己犯下錯誤。
我現在也向蒙格看齊,撰寫失敗筆記,在採取行動之前一定會先把筆記看過一遍。
比方說,受到公司內部保守勢力的反對,索尼(SONY)的智慧型手機研發事業因此受阻,寶麗來(Polaroid,發明並生產世界第一臺拍立得的公司)放棄跨足數位相機市場,業績從此一蹶不振。當我想採取保守策略時,我就會問自己:「這是不是無意義的明哲保身呢?」而且閱讀失敗案例,能提高察覺自己差點選擇容易失敗選項的機率—「這跟筆記上寫的狀況很相似」。只要察覺到了,當然也就可以修改策略。如此反覆訓練下來,便能越來越接近理性型決策風格,遠離讓人後悔的選擇。
順帶一提,我會把有意思的失敗例子存在記事軟體Evernote上。想確認的時候只要使用關鍵字搜尋即可,而且便於瀏覽,我非常推薦。
文/DaiGo
本文出自《不會做決定,你就一輩子被決定》方智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