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床收到一位韓國網友的來信,他說自己平常會用收聽我的Podcast來練習中文
(好感動,原來我的節目可以幫人練中文?)
他提到自己從台灣的大學畢業後去工作(老闆、同事都是韓國人),卻在疫情期間被裁員,明明老闆也稱讚過他很不錯,可是最終卻還是跟他說「他太老實了,希望他可以重新發現新的自己。」
老闆這句話讓他好幾天無法成眠,他反省自己確實在公司裡很像邊緣人,聚會都在角落,也不懂得討老闆開心,平常上完班就想回家,跟韓國文化重視人際交流很不一樣。
收到他的信讓我想起自己以前在某些公司職場文化裡格格不入的事。
以前我曾經待過一個非營利組織,從外人的角度來看,那個組織很棒很有意義,但進去工作之後卻發現裡面的人激進到難以想像,隨時準備批鬥,卻對他們的創辦人極盡崇拜,與其說是創辦人,不如說是教主。
另外也曾經待過拍馬屁超有用的公司,親眼看著主管怎樣把正事亂搞一通結果還步步高升。
離開一個公司只有兩種可能,離職或被離職。不管是哪一種,其實都只是說明你跟那個公司的文化、做事方法不一樣,在未來的路上各自努力好過於綁在一起而已。
跟談戀愛分手是類似的邏輯。
因為「被離職」而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我也看過很多人在A公司當業務做得超差,結果去B公司當了一哥業績超好。(跟公司產品好不好賣、市場風向都有關係)
自己當然可以做一些調整,但不需要自我否定。
每個離職的公司一如分手的戀人,都教會我們「關於自己的一些事」,像是我喜歡什麼、無法接受什麼、想要怎樣的生活、無法接受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最重要的是,在每一個經驗的探索裡,我們都收藏好這些有形、無形的體會,試著讓自己變成新的版本的自己,不是按照他人的批評,而是按照你「更理想版本的自己」去形塑未來的樣貌。
那些不甘心的日子,終將能成為成長和為未來鋪路的養分。
本文授權自御姊愛臉書
御姊愛Podcast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提到自己從台灣的大學畢業後去工作(老闆、同事都是韓國人),卻在疫情期間被裁員,明明老闆也稱讚過他很不錯,可是最終卻還是跟他說「他太老實了,希望他可以重新發現新的自己。」
老闆這句話讓他好幾天無法成眠,他反省自己確實在公司裡很像邊緣人,聚會都在角落,也不懂得討老闆開心,平常上完班就想回家,跟韓國文化重視人際交流很不一樣。
收到他的信讓我想起自己以前在某些公司職場文化裡格格不入的事。
以前我曾經待過一個非營利組織,從外人的角度來看,那個組織很棒很有意義,但進去工作之後卻發現裡面的人激進到難以想像,隨時準備批鬥,卻對他們的創辦人極盡崇拜,與其說是創辦人,不如說是教主。
另外也曾經待過拍馬屁超有用的公司,親眼看著主管怎樣把正事亂搞一通結果還步步高升。
離開一個公司只有兩種可能,離職或被離職。不管是哪一種,其實都只是說明你跟那個公司的文化、做事方法不一樣,在未來的路上各自努力好過於綁在一起而已。
跟談戀愛分手是類似的邏輯。
因為「被離職」而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我也看過很多人在A公司當業務做得超差,結果去B公司當了一哥業績超好。(跟公司產品好不好賣、市場風向都有關係)
自己當然可以做一些調整,但不需要自我否定。
每個離職的公司一如分手的戀人,都教會我們「關於自己的一些事」,像是我喜歡什麼、無法接受什麼、想要怎樣的生活、無法接受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最重要的是,在每一個經驗的探索裡,我們都收藏好這些有形、無形的體會,試著讓自己變成新的版本的自己,不是按照他人的批評,而是按照你「更理想版本的自己」去形塑未來的樣貌。
那些不甘心的日子,終將能成為成長和為未來鋪路的養分。
本文授權自御姊愛臉書
御姊愛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