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舉個例子:
朱敏參加了一場自我成長的生命書寫工作坊,在那一場工作坊中,講師請大家分個小組稍作分享,主題是自己從小到大最溫馨的回憶和最心痛的記憶,透過這短短的分享機會,講師帶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豐富的,充滿了回憶及經驗,我們的生命都是有故事的人,也以此帶入每個人生命更深的書寫主題。
朱敏在分組中認識了一位參加學員——銘欣。因為書寫創作的過程,需要和小組夥伴分享,朗讀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因此朱敏聽到了銘欣的生命故事。一開始,朱敏是被銘欣的文字風格吸引,覺得銘欣好真摯坦誠,在銘欣的自我敘述裡,她經歷了好重的殘酷打擊,不僅受到原生家庭的排斥和忽視,成長的過程,也遭受許多無情對待,像是被同學霸凌欺負,被最好的同學欺騙,就算長大到了職場,也遇到了職場性騷擾及不公正的對待,被老闆解聘……在銘欣的敘述裡,她坦承自己長期的壓力和痛苦折磨,身心都有多種疾病,憂鬱症及婦科方面的問題,常常讓她在夜裡痛不欲生,不得不對生命吶喊: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這麼不公平?
銘欣的書寫,讓朱敏不由得感到心疼,她無法想像銘欣是怎麼挺過來的?怎麼熬得過這麼多辛苦的遭遇?朱敏暗自替銘欣叫屈,老天真的欠銘欣一個公道,怎麼讓銘欣從小到大經歷那麼多不順遂,尤其是讓她身旁盡是一些無情、勢利、霸道又惡劣的人,都沒安排一些好人、善良的人,能給銘欣一些關懷及溫暖。
為了讓銘欣感受到這世間還有溫暖和友善,下課休息時,朱敏主動的走向銘欣,她對銘欣說,聽了銘欣的生命故事後,覺得好感動又好佩服,她覺得銘欣真的走了好多辛苦坎坷的路,很想給銘欣一個擁抱,藉此給出一份支持和關懷。
銘欣聽了後,眼眶泛淚,張開雙手接受朱敏給她的擁抱。朱敏擁抱住銘欣後,一直拍撫著銘欣的背,像是安慰一個傷心的孩子似的,對著銘欣輕聲的說:「妳好不容易,加油!加油!妳真的很堅強。」而銘欣終於忍不住的哭了出來,對朱敏說:「謝謝妳,謝謝,從來沒有人肯定我,看見我的辛苦。」在這一刻,氣氛溫馨,令人動容,看到這一幕的參加成員,也都覺得好感動。
很快的,三小時的工作坊結束了,正當朱敏收拾好了自己的東西,準備離開會場時,銘欣突然出現在朱敏面前,羞怯的問了朱敏:「可以和你做朋友嗎?我們相互加通訊軟體好嗎?」
朱敏沒有多想,互加通訊軟體帳號是現代社會稀鬆平常的事,到任何場合,即使只是社交幾句,都可能被邀請加入。對朱敏來說,互加通訊軟體帳號就是社交往來傳遞訊息方便的管道而已,於是她很快的就拿出手機,和銘欣互成了通訊聯絡簿的朋友。
回家後的朱敏,又投入原本就忙碌的生活,每天照顧家人、問候長輩、上班工作,僅存一點兒時間,朱敏才會撥出去參加社會活動,像之前參加生命書寫工作坊,就是她想為自己預備退休後的興趣,嘗試性的探索。
朱敏對生活的態度很簡單,沒想要什麼大鳴大放,就是希望自己在平實中體會人生,不枉此生。她的人生也都順順的,沒什麼太大變動起伏,讀書成就雖不是頂尖,但也順利考上公家機關,就這樣穩穩當當的生活著。
可能因為這樣,結束那天工作坊的朱敏,還會突然地想起銘欣,覺得銘欣人生和自己的人生,怎麼有這麼大的不同?她甚至莫名的覺得自己過得這麼平順,好像應該有點愧疚,像銘欣那麼努力過日子的人,卻沒有得到更多老天眷顧,這樣的人生一點兒道理都沒有。
人生的不公平和詭異,讓朱敏不禁的嘆了口氣,為像銘欣那樣的人,感到不忍。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還掛念銘欣,讓兩人的緣分沒有斷,朱敏在過了一週後的某天晚上,收到銘欣的問候。銘欣在短訊裡,再一次感謝朱敏,她告訴朱敏:「妳是我人生裡,難得遇到的知心人,雖然才短短的幾個小時交流,我覺得妳走入我的內心深處,彷彿和我一起經歷過那些心碎及難過的時刻,謝謝妳,讓我有那麼一點兒相信這世界還有好人,還有一點兒溫暖。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和妳成為朋友,我想要成為和妳一樣的人,能把溫暖和關懷也給有需要的人。」
朱敏有點受寵若驚,在銘欣的表達裡,她似乎給了銘欣一份很大的支持力量,讓銘欣願意相信這世界還有溫暖及希望,雖然這不是朱敏想得到的結果,但是她想,如果因此安慰銘欣辛苦的人生,讓銘欣不再回想起過去遭受的冷漠及無情對待,或許她以後的人生能活得順遂、平安,也能開始體會到一些生活的幸福感。
於是,朱敏開心的回覆了銘欣:「能當朋友當然好呀!我什麼才華都沒有,是妳不嫌棄!」朱敏心裡甚至覺得,如果因為自己的關懷,能給予銘欣一些溫暖,也算是對上天給予自己一生平順的社會回饋吧!
之後,銘欣不間斷的透過訊息留言,向朱敏抒發自己過往的不幸和痛苦,以及現在的不順遂,那些敘述確實讓朱敏感覺心疼和不捨,所以朱敏也會很熱衷地回覆留言,表達自己的支持和鼓勵。
隨著日子過去,銘欣的留言越來越頻繁,有時是一大早,有時是上班時間,還有夜深人靜應該熟睡的深夜,銘欣留言的提醒聲都會咚咚地響著。朱敏一開始,會擔心銘欣心情不好及低落,需要有人即時聆聽及安慰,總會在第一時間就趕緊回覆銘欣。即使有時候不能好好的完整回應,朱敏也都立即讓銘欣知道,她的留言有被看見、被關注。
但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朱敏發現銘欣的留言幾乎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情緒起伏,有時候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都能讓銘欣情緒波動很大。例如銘欣到郵局辦事,遇到一個不笑的櫃臺人員,銘欣就會發訊息告訴朱敏,她覺得郵局的櫃臺人員瞧不起她,一定是認為她沒有地位,才會對她這麼輕視傲慢。
朱敏因此慢慢覺得疲累,也覺得沉重。她發現了銘欣似乎對自己有很深的自卑感,又加上過往的傷害造成長期對人的不信任,和環境的人接觸時,都是以不信任為前提,小心翼翼的,生怕會被人欺負或是傷害。對銘欣來說,這社會大多數的人都是冷酷及邪惡的,一不小心,就會遭受這世界無情的打擊和惡意欺凌。
朱敏試著在回覆銘欣時告訴她,這社會沒有這麼糟糕和惡劣,可能是銘欣她自己的恐懼使然,才會這麼緊張害怕,或許放輕鬆點,看到的世界會不一樣,這樣比較能看見好事其實也在這世界發生。
每當朱敏回覆要銘欣放輕鬆,不要把這世界想得太糟,或是要銘欣試著理性思考,試著理解客觀事實裡,別人並沒有什麼惡意,不是故意冷落她或輕視她的,銘欣讀到訊息後的回應,就會出現不悅或指責的語氣。她哀怨地暗暗責備朱敏「冷淡」和「事不關己」,才會說出那種輕鬆,不痛不癢的回應。
這簡直讓朱敏不勝其擾,卻又擔心銘欣會因為自己的疏離或不回應而受傷。所以就算朱敏很無奈,也不敢關掉銘欣的留言提醒,每日早晨起床、中午休息,或下班回家打開手機一看,銘欣的留言可以多達數十則,讓朱敏覺得自己的生活都被攪亂,甚至有種自己要被吞噬的感覺。
她感覺到自己像是銘欣生命汪洋中的一塊浮木,原本她只是想傳遞一些溫暖給銘欣而已,卻不知怎麼地,成為銘欣生活裡敘說心情、發洩情緒的一個重要對象?她覺得很困惑,她不是銘欣的愛人或親密伴侶啊!她沒有那個意願,也確定自己沒有同性戀的傾向,但為什麼銘欣好像要把她緊緊抓牢的感覺,彷彿她們兩個是一體的,不論銘欣發生什麼事,朱敏都該知道,也都該第一時間安撫或回應銘欣?
這太不對勁了,朱敏開始萌生想要和銘欣拉開關係距離,設下一些自己的界線的想法,她實在無法沒有限制的讓銘欣侵入到她的生活,把她的生活每分每秒都填滿、佔滿。朱敏覺得自己快要不能呼吸,她知道這段關係變質了、扭曲了,但她就是說不上來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假性親密關係,沒有真實的認識基礎,失去成人關係建立的界線尊重
像朱敏和銘欣兩人關係的歷程及變化,在如今的現代社會,經常可能發生。參加一個聚會或一個社會活動,就突然之間成了很親近的朋友,一下子彼此之間就沒了個體界線,什麼都說、什麼都揭露,甚至可能沒有見過面的兩個人,因為社交軟體的接觸,一瞬間就變成無話不談的重要對象。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幻想出的親密感,失去人與人交往需要慢慢認識的現實感,而產生過度緊密依附的關係狀態。
如果其中一方,有強烈的情感需求,亟需有人安撫安慰,支撐他脆弱的存在感及極度不穩定的情緒起伏,那麼被選中的對象,就可能會在毫無預料的情況下,一下子就被攻陷城池,失守了自己的關係界線及生活秩序。
我們需要了解,在成人的世界裡,即使是親密伴侶的關係,也無法一直擔任承接或安撫對方情緒穩定的那個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論自己發生任何大小事,都要有一個訴說的對象,都要有一個照顧者回應我、安撫我、承接我,這並不是一個成人的狀態,而是一個幼兒化的心智狀態。因為無法承接住自己的情緒起伏,無法接受自己的獨自經驗,而要有人不中斷的關注,才能感覺到被人陪伴及獲得依靠的安心。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人出現,被視為理想的照顧者或安慰者時,心裡自覺弱小無助,深受世界殘害欺凌的受害情結者,就會不自覺的渴求依附、共生,和這一位認定的理想照顧者、安慰者形成形影不離的共同體,好使自己感到不這麼弱小無助,這麼恐懼。
文/蘇絢慧
本文出自《受害者情結》平安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朱敏在分組中認識了一位參加學員——銘欣。因為書寫創作的過程,需要和小組夥伴分享,朗讀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因此朱敏聽到了銘欣的生命故事。一開始,朱敏是被銘欣的文字風格吸引,覺得銘欣好真摯坦誠,在銘欣的自我敘述裡,她經歷了好重的殘酷打擊,不僅受到原生家庭的排斥和忽視,成長的過程,也遭受許多無情對待,像是被同學霸凌欺負,被最好的同學欺騙,就算長大到了職場,也遇到了職場性騷擾及不公正的對待,被老闆解聘……在銘欣的敘述裡,她坦承自己長期的壓力和痛苦折磨,身心都有多種疾病,憂鬱症及婦科方面的問題,常常讓她在夜裡痛不欲生,不得不對生命吶喊: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這麼不公平?
銘欣的書寫,讓朱敏不由得感到心疼,她無法想像銘欣是怎麼挺過來的?怎麼熬得過這麼多辛苦的遭遇?朱敏暗自替銘欣叫屈,老天真的欠銘欣一個公道,怎麼讓銘欣從小到大經歷那麼多不順遂,尤其是讓她身旁盡是一些無情、勢利、霸道又惡劣的人,都沒安排一些好人、善良的人,能給銘欣一些關懷及溫暖。
為了讓銘欣感受到這世間還有溫暖和友善,下課休息時,朱敏主動的走向銘欣,她對銘欣說,聽了銘欣的生命故事後,覺得好感動又好佩服,她覺得銘欣真的走了好多辛苦坎坷的路,很想給銘欣一個擁抱,藉此給出一份支持和關懷。
銘欣聽了後,眼眶泛淚,張開雙手接受朱敏給她的擁抱。朱敏擁抱住銘欣後,一直拍撫著銘欣的背,像是安慰一個傷心的孩子似的,對著銘欣輕聲的說:「妳好不容易,加油!加油!妳真的很堅強。」而銘欣終於忍不住的哭了出來,對朱敏說:「謝謝妳,謝謝,從來沒有人肯定我,看見我的辛苦。」在這一刻,氣氛溫馨,令人動容,看到這一幕的參加成員,也都覺得好感動。
很快的,三小時的工作坊結束了,正當朱敏收拾好了自己的東西,準備離開會場時,銘欣突然出現在朱敏面前,羞怯的問了朱敏:「可以和你做朋友嗎?我們相互加通訊軟體好嗎?」
朱敏沒有多想,互加通訊軟體帳號是現代社會稀鬆平常的事,到任何場合,即使只是社交幾句,都可能被邀請加入。對朱敏來說,互加通訊軟體帳號就是社交往來傳遞訊息方便的管道而已,於是她很快的就拿出手機,和銘欣互成了通訊聯絡簿的朋友。
回家後的朱敏,又投入原本就忙碌的生活,每天照顧家人、問候長輩、上班工作,僅存一點兒時間,朱敏才會撥出去參加社會活動,像之前參加生命書寫工作坊,就是她想為自己預備退休後的興趣,嘗試性的探索。
朱敏對生活的態度很簡單,沒想要什麼大鳴大放,就是希望自己在平實中體會人生,不枉此生。她的人生也都順順的,沒什麼太大變動起伏,讀書成就雖不是頂尖,但也順利考上公家機關,就這樣穩穩當當的生活著。
可能因為這樣,結束那天工作坊的朱敏,還會突然地想起銘欣,覺得銘欣人生和自己的人生,怎麼有這麼大的不同?她甚至莫名的覺得自己過得這麼平順,好像應該有點愧疚,像銘欣那麼努力過日子的人,卻沒有得到更多老天眷顧,這樣的人生一點兒道理都沒有。
人生的不公平和詭異,讓朱敏不禁的嘆了口氣,為像銘欣那樣的人,感到不忍。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還掛念銘欣,讓兩人的緣分沒有斷,朱敏在過了一週後的某天晚上,收到銘欣的問候。銘欣在短訊裡,再一次感謝朱敏,她告訴朱敏:「妳是我人生裡,難得遇到的知心人,雖然才短短的幾個小時交流,我覺得妳走入我的內心深處,彷彿和我一起經歷過那些心碎及難過的時刻,謝謝妳,讓我有那麼一點兒相信這世界還有好人,還有一點兒溫暖。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和妳成為朋友,我想要成為和妳一樣的人,能把溫暖和關懷也給有需要的人。」
朱敏有點受寵若驚,在銘欣的表達裡,她似乎給了銘欣一份很大的支持力量,讓銘欣願意相信這世界還有溫暖及希望,雖然這不是朱敏想得到的結果,但是她想,如果因此安慰銘欣辛苦的人生,讓銘欣不再回想起過去遭受的冷漠及無情對待,或許她以後的人生能活得順遂、平安,也能開始體會到一些生活的幸福感。
於是,朱敏開心的回覆了銘欣:「能當朋友當然好呀!我什麼才華都沒有,是妳不嫌棄!」朱敏心裡甚至覺得,如果因為自己的關懷,能給予銘欣一些溫暖,也算是對上天給予自己一生平順的社會回饋吧!
之後,銘欣不間斷的透過訊息留言,向朱敏抒發自己過往的不幸和痛苦,以及現在的不順遂,那些敘述確實讓朱敏感覺心疼和不捨,所以朱敏也會很熱衷地回覆留言,表達自己的支持和鼓勵。
隨著日子過去,銘欣的留言越來越頻繁,有時是一大早,有時是上班時間,還有夜深人靜應該熟睡的深夜,銘欣留言的提醒聲都會咚咚地響著。朱敏一開始,會擔心銘欣心情不好及低落,需要有人即時聆聽及安慰,總會在第一時間就趕緊回覆銘欣。即使有時候不能好好的完整回應,朱敏也都立即讓銘欣知道,她的留言有被看見、被關注。
但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朱敏發現銘欣的留言幾乎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情緒起伏,有時候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都能讓銘欣情緒波動很大。例如銘欣到郵局辦事,遇到一個不笑的櫃臺人員,銘欣就會發訊息告訴朱敏,她覺得郵局的櫃臺人員瞧不起她,一定是認為她沒有地位,才會對她這麼輕視傲慢。
朱敏因此慢慢覺得疲累,也覺得沉重。她發現了銘欣似乎對自己有很深的自卑感,又加上過往的傷害造成長期對人的不信任,和環境的人接觸時,都是以不信任為前提,小心翼翼的,生怕會被人欺負或是傷害。對銘欣來說,這社會大多數的人都是冷酷及邪惡的,一不小心,就會遭受這世界無情的打擊和惡意欺凌。
朱敏試著在回覆銘欣時告訴她,這社會沒有這麼糟糕和惡劣,可能是銘欣她自己的恐懼使然,才會這麼緊張害怕,或許放輕鬆點,看到的世界會不一樣,這樣比較能看見好事其實也在這世界發生。
每當朱敏回覆要銘欣放輕鬆,不要把這世界想得太糟,或是要銘欣試著理性思考,試著理解客觀事實裡,別人並沒有什麼惡意,不是故意冷落她或輕視她的,銘欣讀到訊息後的回應,就會出現不悅或指責的語氣。她哀怨地暗暗責備朱敏「冷淡」和「事不關己」,才會說出那種輕鬆,不痛不癢的回應。
這簡直讓朱敏不勝其擾,卻又擔心銘欣會因為自己的疏離或不回應而受傷。所以就算朱敏很無奈,也不敢關掉銘欣的留言提醒,每日早晨起床、中午休息,或下班回家打開手機一看,銘欣的留言可以多達數十則,讓朱敏覺得自己的生活都被攪亂,甚至有種自己要被吞噬的感覺。
她感覺到自己像是銘欣生命汪洋中的一塊浮木,原本她只是想傳遞一些溫暖給銘欣而已,卻不知怎麼地,成為銘欣生活裡敘說心情、發洩情緒的一個重要對象?她覺得很困惑,她不是銘欣的愛人或親密伴侶啊!她沒有那個意願,也確定自己沒有同性戀的傾向,但為什麼銘欣好像要把她緊緊抓牢的感覺,彷彿她們兩個是一體的,不論銘欣發生什麼事,朱敏都該知道,也都該第一時間安撫或回應銘欣?
這太不對勁了,朱敏開始萌生想要和銘欣拉開關係距離,設下一些自己的界線的想法,她實在無法沒有限制的讓銘欣侵入到她的生活,把她的生活每分每秒都填滿、佔滿。朱敏覺得自己快要不能呼吸,她知道這段關係變質了、扭曲了,但她就是說不上來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假性親密關係,沒有真實的認識基礎,失去成人關係建立的界線尊重
像朱敏和銘欣兩人關係的歷程及變化,在如今的現代社會,經常可能發生。參加一個聚會或一個社會活動,就突然之間成了很親近的朋友,一下子彼此之間就沒了個體界線,什麼都說、什麼都揭露,甚至可能沒有見過面的兩個人,因為社交軟體的接觸,一瞬間就變成無話不談的重要對象。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幻想出的親密感,失去人與人交往需要慢慢認識的現實感,而產生過度緊密依附的關係狀態。
如果其中一方,有強烈的情感需求,亟需有人安撫安慰,支撐他脆弱的存在感及極度不穩定的情緒起伏,那麼被選中的對象,就可能會在毫無預料的情況下,一下子就被攻陷城池,失守了自己的關係界線及生活秩序。
我們需要了解,在成人的世界裡,即使是親密伴侶的關係,也無法一直擔任承接或安撫對方情緒穩定的那個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論自己發生任何大小事,都要有一個訴說的對象,都要有一個照顧者回應我、安撫我、承接我,這並不是一個成人的狀態,而是一個幼兒化的心智狀態。因為無法承接住自己的情緒起伏,無法接受自己的獨自經驗,而要有人不中斷的關注,才能感覺到被人陪伴及獲得依靠的安心。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人出現,被視為理想的照顧者或安慰者時,心裡自覺弱小無助,深受世界殘害欺凌的受害情結者,就會不自覺的渴求依附、共生,和這一位認定的理想照顧者、安慰者形成形影不離的共同體,好使自己感到不這麼弱小無助,這麼恐懼。
文/蘇絢慧
本文出自《受害者情結》平安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