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覺得自己胖──除了幻醜症之外,這也是許多人的困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體型其實是一件好事,畢竟,真正的肥胖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無論體型如何,都生活在一種「最好明天還能更瘦」的期待中,那就出了問題。

反過來想想,在一定的範圍內,瘦的確是健康的表現;但是,當我們把瘦當作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健康,甚至富有的象徵,這實際上就賦予了瘦很多它原本沒有的意義。

給一個東西賦予過多意義的做法,本身就是危險的。

社會學領域有個詞叫「除魅」,就是要把不屬於一個東西本身的意義去掉。比如,我穿森林系的服裝,也不一定是人畜無害的草食系女子。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還是覺得做一件事要有一定的意義感──沒錯,如果你知道做一件事非常有意義,那麼做事的時候就會更有動力。

好的意義和壞的意義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就在於,這個意義是誰的意義?什麼情境下的意義?

例如,瘦一開始是健康的象徵,是富有的象徵,這是因為很多西方人在有了錢之後,就開始花錢「買時間」──得到了財務自由後去健身,或者去海灘度假、晒太陽。這種對瘦身的追求,其背後是有一整套「精緻的」生活方式的。

但有些人追求瘦的方式就是節食。把瘦背後的一套生活方式改變了,瘦也就不再意味著健康了。

稍微關注一下媒體,會發現有些女星,為了鏡頭前的光鮮亮麗,不惜用催吐、吸菸等損傷身體的方式,來追求所謂的「好身材」。由於鏡頭的屈光度,本來很瘦的人,上鏡之後看起來也會有點胖,和真正的視覺效果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鏡頭前看起來不胖不瘦的人,實際上一定是偏瘦的。

但是,這種鏡頭下的美,已經完全脫離真實的生活情境了。所以,一味追求上鏡,只能得到毫無意義的「意義」,也就是鏡頭語言傳達出來的意義。但我們追求的,卻是現實生活中給人的感受,比如,健康帶來的紅潤的臉色和光滑的皮膚。

不僅女星如此,即便是很多普通女生也對「胖」這件事情深惡痛絕,以避免遇到喜歡的衣服卻穿不上的尷尬。例如,森林系服飾,要身材十分纖細的姑娘穿著才好看;短皮衣要又瘦又高的女生才能穿;想穿中筒靴,你就必須有一雙鉛筆腿。為了把自己的身軀塞進好看的衣服,女生們不得不努力努力再努力,在美食面前忍住蠢蠢欲動的心情。

但我想告訴你,沒關係,那些微胖的人,也有可能分到這個時代的寵愛。

二○一七年,日本NHK電視臺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喜歡微胖女孩的人的比例已經由二○一五年的四○%上升到了二○一六年的七十三%。
微胖,不僅是男性眼中的偏愛,它還意味著在生活情境中,有這種身材的人很可能是個開朗隨和的人。一篇題為《不同BMI水準的大學女生個性心理特徵研究》的論文顯示,微胖的女生更好相處。對此,有網友調侃說,減肥是要對自己狠得下心,對自己都狠得下心來的人,對別人又能好得到哪兒去?

所以,女孩子真的用不著盲目跟風,把自己弄得太瘦。有時候,你瘦不下來,就是因為你潛意識裡也明白,你沒必要那麼瘦。

我的一位朋友──國家認證的職業生涯規畫師,曾經在自己的書裡講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

少毅老師在做職業諮詢的時候,有個企業女主管向他抱怨,說自己減肥怎麼都減不下來。因為這個學員長期做諮詢,少毅對她也比較了解,就說:「你不是自控力很強嗎?」女主管說:「這方面就是沒什麼自控力啊,到了下午就想來一套下午茶,怎麼瘦得下去呢?」

那麼,為什麼一個平時自我管理能力很強的人,面對體型就沒了自控力呢?少毅老師說,其實就是因為這個人很注重職業生涯的發展,而體型的胖瘦,在她重視的領域裡得不到回饋。無論胖瘦都一樣,她就失去了減肥的動力。如果她成了抖音主播,她一定很快就會瘦下來,因為她的胖瘦和顏值,每天都能得到回饋。

其實,少毅老師的說法,也符合我們的這套邏輯。如果這位女主管成了抖音主播,那麼她的體型就在直播這個情境中有了意義,甚至會對她的職業發展產生很深的影響,她減肥的時候就會動力滿滿;而如果她不做需要上鏡頭的工作,脫離了需要減肥的情境,把瘦僅僅當作自我要求的外在約束,她當然就瘦不下來了。

換句話說,實際上,這位女主管當然瘦不下來,因為她所謂的瘦,對她而言不是那麼必須。我們也一樣,其實很多人都沒有那麼強烈的理由必須要做一件事情。

所以,建議大部分人在減肥之前,可以先想想,自己追求的這種瘦,是不是真的有意義。或許,從心所欲而又不過分踰矩的你,反而能活出自己健康、自然又可愛的樣子。

本文出自《幸好不漂亮》圓神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