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想要獻給總是猶豫不決的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近發現,對一個人或一件事情愛或不愛,會強烈的影響到你要不要這些什麼的動機,那些我們以為的很多理由,有些時候都只是推托,你不是不會做、也不是做不好,你只是單純的不想做而已。再多的解釋,都只是為了襯托,你心中那個很不想要去承認自己其實並不愛的藉口。

而很多時候,我們卻需要這樣的一種藉口,來獲得內心上暫時的一種「小小的解脫」。

• 「我不是不喜歡你,我只是還不想要交女朋友而已」
• 「我不是不想結婚,我只是想說我們之後經濟穩定一點再⋯⋯」
• 「我不是不想要做這個工作,只是我很努力很努力了,但依然做不來。」
• 「我不是不想跟你在一起,只是我覺得我配不上你。」

那些你以為的做不來,那些你認為的辦不到,成為了你生命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暫時性解藥,因為有了這些擋箭牌,你終於可以不用面對那個最重要的問題:我不愛這個工作、我不愛這份關係、我不愛你(或者是我還不夠愛你⋯⋯)

從藉口裡畢業

最近在做治療的時候,我發現有一個方法還蠻有幫助的,這個方法把責任放回當事人身上,協助他們找到內心當中真正的渴望。當然會面臨一些壓力,不過這個壓力也迫使他們必須去思考,究竟什麼是我真正的想要?我通常會問他們:

• 你真的愛他嗎
• 你真的有想要做這件事情嗎
• 很喜歡你的工作嗎
• 你真的要一輩子留在這段關係裡嗎

然後我會期待他們在描述這件事情的時候,可以「真正的」回答,而不是繞圈子或打哈哈。比方說,有些回答可能像是這個樣子:

「我也想要愛他,可是⋯⋯」

「想要把這件事情做好,但是⋯⋯」

「讓我能夠喜歡這份工作,不過⋯⋯」

「我覺得我應該要待在這份關係裡面⋯⋯」

前三個句子都是「條件句」,似乎隱藏了一個想法是「如果某件事情發生了、產生一些改變了⋯⋯,那麼我就可以愛他、把這件事情做好、喜歡這份工作」

要破解這個句子比較容易,因為你只需要詢問自己「想像那件事情真的發生了,你真的可以做到後面你說的這些嗎?你就真的可以好好愛他、把事情做好、喜歡這份工作嗎?」

倘若你在問自己這句話的時候,內心開始產生了一些猶豫,那麼練習讓自己停頓在這個猶豫當中幾分鐘,想一想那個定論究竟代表什麼?

而在上面四個句子當中,最後一個句子比較麻煩,因為它不涉及條件,而是涉及「應該」——該成為怎樣的人、愛上怎樣的人、做了怎樣的事情、從事怎樣的工作,你內心的OS:是如果達成了以上種種,我會覺得比較安穩、我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的一分子,我不是被孤立(isolation)的,我是和一般人一樣的。

這個念頭比較不容易鬆動的地方在於,只要想著「我應該」,你就可以變成一個「看起來有目標,但實際上正在前往你不一定很想要的目標」的人。你在做的不一定是你喜歡的事,而是你被迫必須要做的事,你在愛的並不一定是你真正想愛的人,只是你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關係;你正在前往的並不是你想要去的森林,只是你被賦予了某個任務、某種要求、使得你不得不進入這座充滿黑暗、害怕、恐懼、又有龐大負擔的森林⋯⋯。

就去做吧,別想那麼多

某一位前輩在多年前曾經有一句話影響我很多。在我猶豫和徬徨的時候,他就曾告訴我說:「你想做的話就去做吧!放手去做;不想做的話,就停手吧。你又沒有害到別人,不用被自己的擔憂綁架。」他這麼一說,我內心都有一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原來我一直抵抗,不敢去某個地方、不想做某一件事情、不想要愛某一個人,卻一直跟自己說「你應該要去做,你必須完成、你如果沒有做的話,就會有不好的結果」等等,這樣矛盾的內心天人交戰,是會內傷的。

不過,多年以後,我對於當初他的忠告,有了另外一種看法。現在的我認為:「如果你覺得某事情必須去做(儘管你不想做),如果你覺得和某一個人維持現狀會比較好(儘管你現在並不想和他維繫這樣的關係),如果你覺得某一份工作暫時不要離開,是目前可以想到比較好的選擇(儘管你目前已經不喜歡這份工作了),就持續做你現在違背良心,但是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吧。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會「累積痛苦」。

當你的痛苦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改變就會發生,就像許多童話故事或英雄故事裡面的主角,他們往往都是不得不踏上旅程,進入冒險,幾乎很少有一個英雄是自願的說「選我選我」然後開始展開他的歷險的。換句話說,非自願,是自願的開始。

我們經常說絕處逢生,但這句話也意味著「不到絕處是不會逢生的」,所以如果你正在做一件你並不是很想要做但卻又不得不做的事,那麼表示你正在走向絕處,累積痛苦和憤怒,等待「股市最低點」反彈的那一天。

想愛的話就愛吧,不想愛就不要愛。如果覺得自己內心當中有一些應該,就順著這些應該去做吧。這樣的話聽起來好像很廢話,但是這樣的廢話,才有機會讓你進入真正痛苦的深淵,然後在深遠裡面死亡,重新誕生。

海苔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