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體貼」,還是「自以為是」?

姊妹淘

 ▲在那樣的場域裡,角色不是「拯救」與「被拯救」,而是純粹的「同在」,自然不會有被負能量干擾的問題。(圖/Shutterstock)
▲在那樣的場域裡,角色不是「拯救」與「被拯救」,而是純粹的「同在」,自然不會有被負能量干擾的問題。(圖/Shutterstock)
日文裡有一個詞彙,叫做「閱讀空氣」。我們罵一個人「不會閱讀空氣」的時候,就是罵這個人不會看場合,做出不合宜的舉動,簡單來說,就是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我算是滿不會「閱讀空氣」的人,小時候常被大人罵「不會看臉色」,卻又不知道自己講錯什麼。長大後有了社會經驗,稍微變得識相點,但還是經常在別人正忙的時候打斷對方,只為了聊自己想聊的閒話;或是在對方心情不好的時候,硬要提起讓人心煩的瑣事,結果當然碰了軟釘子,自己還感到莫名委屈。

即使如此,我成長過程還是學不會「看臉色」,甚至更加抗拒。因為這個詞彙對我來說,隱藏了一種輕微的恐懼與討好,是種在別人眼皮底下討生存的策略。看臉色的人很難講出真心話,會盡可能順著別人脾氣走,沒有自我,我不喜歡。

這個理由的確沒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看臉色」確實是一種喪失自我的代名詞。但實行「七件事練習法」之後,我才在練習的過程中頓悟:「閱讀空氣」可以不必是「看臉色」,而是更細緻的「體貼」。

那天我選擇的是「與人交談」專注練習,恰好有個朋友剛和男友分手,心情非常低落,問我能不能去她家陪伴。見到她的時候,她一臉憔悴,但是又強打起精神,忙進忙出地找餅乾、泡咖啡給我。如果是以前,我這個直線條大概會死腦筋地想:「哎呀都失戀了,不就應該什麼都不做,好好窩在沙發上哭掉兩包面紙嗎?」然後就要朋友別忙了,拉著她坐下來問現在怎麼樣,對方到底為什麼提分手,一方面是關心,另一方面也覺得不這樣做,自己就沒有盡到「陪朋友」的責任。

但是那一天,因為正在練習專注「與人交談」,我才發現這些預設,根本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當我有意識地坐在沙發上,看著朋友忙進忙出的身影,仔細聽她問我:「要喝什麼咖啡?藍山還是薩爾瓦多?」認真看著她準備點心的神情,我才發現根本沒必要打斷她—因為她其實是「開心」的。

開心?當然不是因為分手而開心,而是她連著好幾天沉浸在悲傷裡,消極到連打理自己的力氣也沒有,更因為被男友拋棄,覺得自己不被需要。這時候有個朋友來訪,讓她有理由下床忙進忙出,讓她照顧,稱讚她泡的咖啡好喝,她重新感到自己「被需要」,反而透出一股容光煥發的神采。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自己也能具備「閱讀空氣」的能力,但不是為了討好,也一點都不刻意,而是因為在純粹的專注下,能如實捕捉對方的狀態。也因為這份專注在,我才深刻體會到,以前認定的「好朋友模板」不過是一種自以為是,一頭熱地幫忙,卻不見得是對方想要的。因此那一天,我不但沒急著拉她休息,也沒要她打開心房聊情傷,反而請她幫我泡咖啡泡花茶,央求她給我看新買的手沖壺,到了傍晚,甚至還撒嬌說想念她煮的燉洋蔥湯,晚上挽起袖子跟她一起做菜。

我沒有開導她、沒有陪她罵前男友,還一直磨她幫我忙進忙出,但因為持續專注地交談,留心她的語氣,她想談的時候就順著聊,不想談的部分就放著不深究,沒有「安慰」或是「開導」做為目的,也沒有怎樣才叫「夠朋友」,陪伴反而具有非常高的品質,共同參與的雙方都自在,而且流動的能量溫暖而療癒。

那天離開以前,朋友的精神明顯放鬆了,活力也開始恢復,跟早上見面的時候判若兩人。而以前的我陪伴失戀的人,整天下來會耗掉很多能量,但那天卻完全不疲倦,反而覺得很滋養,明明什麼都沒做,彼此之間卻有一種很柔軟的親近感。

如果你要問怎麼辦到的,我會說,這種能量沒有捷徑,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專注力」。人無法和彼此「同在」的真正原因,是內心有太多的自以為是,而「專注力」能夠把人拉回當下,感知對方的情緒狀態,自然也能夠用合宜的方式善待彼此。

在那樣的場域裡,角色不是「拯救」與「被拯救」,而是純粹的「同在」,自然不會有被負能量干擾的問題。我們在「低頻環境」調養專注力的時候,一面保護了自己,同時也滋養了他人。

文/柚子甜

本文出自《專注,是一種資產》遠流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