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屆奧斯卡入圍名單揭曉,導演葛莉塔潔薇執導的電影《她們》(註:就是《小婦人》電影版),一舉入圍了最佳影片、女主角、改編劇本等6項大獎。
雖然未能如願摘獎,但葛莉塔潔薇在該片細膩展示了青少女對成長的抱負與迷茫,同時又處理了複雜難解的親子關係,一步步讓觀眾見證女主角和母親從矛盾到和解的過程,成為當年眾影展的大熱門。
這讓我想起了《亂世佳人》裏頭的郝思嘉,同樣是在南北戰爭裡頭奮力求生存的女性,話說,《亂世佳人》電影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跟最佳影片呢!
導演葛莉塔潔薇通過「今昔對照」的拍攝手法,呈現那個時代的女性們,如何在紛亂的態勢下,各自尋得安身立命之道、實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或者是,為戰爭遺孤們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這不單單是筆者個人想法,舉凡《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還有各大女性網站,都對《她們》賦予高評價)
額外補充一下,實在是很不想拿「女性」跟「政治正確」相提並論,畢竟性別平權這件事,本就不該被拿來當作政治正確,這應該要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狀態呀!
但就現下時局來看,眾人都在爭取此事,女性自然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
再者,今年奧斯卡有許多女導演遺珠,像是備受李安推崇的《別告訴她》王子逸、《燃燒女子的畫像》的瑟琳席安瑪,《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的瑪麗埃爾海勒,她們都沒有入圍,但這幾部電影的口碑都很好,也讓「奧斯卡是男人的天下」這句話再度浮上檯面翻湧。
不免想借用《紐約客》的記者理查德布羅迪(Richard Brody)的話:「葛莉塔潔薇被遺漏是『可恥的』,我不認為她的電影應該被排除在那入圍的五位名單之外,她很接近,且還比馬汀史柯西斯更該入圍。」
筆者喜歡馬汀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不太贊同《紐約客》記者「捧高踩低」的結論。
目前還沒有看過《1917》,不予置評,但上網查了資料,發現是以戰爭、歷史為主題,若只單看題材的話,入圍狀似合理。
《從前,有個好萊塢》是緬懷好萊塢年華,佐以世界聞名的「莎朗蒂」兇殺案,搭配昆汀獨樹一格的黑色暴力(怎麼很像在介紹菜色),大時代小人物兼具,過關。
我很激賞的一點,是《小丑》顛覆了眾多好萊塢電影裡、容易給男主角顯性和隱性的「英雄主義」,好比《從年,有個好萊塢》《愛爾蘭人》皆涵蓋了英雄主義的成份在。
小丑,是一個在「失敗」與「混亂」中走上神壇的人,他男性力量的養成,是通過失敗而來。我認為,這是導演擬定角色的一大進步。
來我專頁陪我聊娛樂圈大小事:奶媽Naima
我的IG:奶媽Naima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最被媒體們看好的「最佳導演」獎項卻鎩羽而歸,而該獎項今年清一色都是男性導演入圍,使得2020年奧斯卡在還沒開始頒獎前,就已經聞到一股濃重的「Oscar so MALE」煙硝。(譯:奧斯卡太男性)
綜觀奧斯卡92屆的歷史長流,僅有5位女性導演提名最佳導演,其中就有包含葛莉塔潔薇,她在2017年就憑著《淑女鳥》角逐最佳導演。
雖然未能如願摘獎,但葛莉塔潔薇在該片細膩展示了青少女對成長的抱負與迷茫,同時又處理了複雜難解的親子關係,一步步讓觀眾見證女主角和母親從矛盾到和解的過程,成為當年眾影展的大熱門。
《淑女鳥》儘管備受討論,但奧斯卡主辦單位「美國影藝學院」在選片上一向都有明確的「政治正確」導向,評委都會希望獲獎電影都能具備針砭時代、社會或種族相關議題,以展現對世界的關心,才能夠足以代表「年度最佳影片」。於是,葛莉塔潔薇這類「探討青少女成長過程」的題材明顯被列為小眾,自然只能陪跑。
可是筆者不得不說,這一次在電影《她們》中,葛莉塔潔薇用她女性的視角,去解剖了《小婦人》那個年代「南北戰爭」下的小人物生存處境。
這讓我想起了《亂世佳人》裏頭的郝思嘉,同樣是在南北戰爭裡頭奮力求生存的女性,話說,《亂世佳人》電影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跟最佳影片呢!
導演葛莉塔潔薇通過「今昔對照」的拍攝手法,呈現那個時代的女性們,如何在紛亂的態勢下,各自尋得安身立命之道、實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或者是,為戰爭遺孤們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我想說的是,若論政治正確,光是戰亂、歷史、時局、女性、小人物…這些組合就足以讓葛莉塔潔薇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畢竟這部電影的格局,顯然比《淑女鳥》更擴張,更遑論:葛莉塔潔薇在這部片的發揮,可說是「臻至完美」。
(這不單單是筆者個人想法,舉凡《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還有各大女性網站,都對《她們》賦予高評價)
額外補充一下,實在是很不想拿「女性」跟「政治正確」相提並論,畢竟性別平權這件事,本就不該被拿來當作政治正確,這應該要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狀態呀!
但就現下時局來看,眾人都在爭取此事,女性自然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
從實際層面論,大時代有了,小人物有了,關注家國、女性的核心都有,奧斯卡卻沒能讓葛莉塔潔薇入圍最佳導演,不意外會造成媒體、名家們議論紛紛了。
再者,今年奧斯卡有許多女導演遺珠,像是備受李安推崇的《別告訴她》王子逸、《燃燒女子的畫像》的瑟琳席安瑪,《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的瑪麗埃爾海勒,她們都沒有入圍,但這幾部電影的口碑都很好,也讓「奧斯卡是男人的天下」這句話再度浮上檯面翻湧。
不免想借用《紐約客》的記者理查德布羅迪(Richard Brody)的話:「葛莉塔潔薇被遺漏是『可恥的』,我不認為她的電影應該被排除在那入圍的五位名單之外,她很接近,且還比馬汀史柯西斯更該入圍。」
筆者喜歡馬汀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不太贊同《紐約客》記者「捧高踩低」的結論。
只是看到這番話,筆者還是爬梳資料,分析這次入圍的5個導演,本屆奧斯卡入圍最佳導演的分別是:昆汀塔倫提諾《從前,有個好萊塢》、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奉俊昊的《寄生上流》,馬汀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以及山姆曼德斯的《1917》。
目前還沒有看過《1917》,不予置評,但上網查了資料,發現是以戰爭、歷史為主題,若只單看題材的話,入圍狀似合理。
《從前,有個好萊塢》是緬懷好萊塢年華,佐以世界聞名的「莎朗蒂」兇殺案,搭配昆汀獨樹一格的黑色暴力(怎麼很像在介紹菜色),大時代小人物兼具,過關。
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筆者覺得此項個案特殊,在於它翻轉了過往我們對於《蝙蝠俠》系列裡頭「小丑」的狹窄印象,賦予這個角色心理層次。
我很激賞的一點,是《小丑》顛覆了眾多好萊塢電影裡、容易給男主角顯性和隱性的「英雄主義」,好比《從年,有個好萊塢》《愛爾蘭人》皆涵蓋了英雄主義的成份在。
小丑,是一個在「失敗」與「混亂」中走上神壇的人,他男性力量的養成,是通過失敗而來。我認為,這是導演擬定角色的一大進步。
《寄生上流》是韓國電影,但對階級制度、貧富差距的抨擊不遺餘力,更別說他拍攝手法精湛,入圍很應該,是亞洲電影的驕傲;《愛爾蘭人》是集馬汀史科西斯過往黑道電影之大成,講述黑道老大垂垂老矣、慢慢吞沒於新潮流之中的懷舊故事。
分析至此,發覺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勁敵著實強大,不過單從他們執導的「電影」本身,就會發現內容仍是以「男性」為主體,而這在「美國影藝學院」那些高達68%男性評委中,肯定是會吃香的,他們必然能從中找到共鳴。
根據《紐約時報》統計,《她們》在剛上映時,入場觀眾佔了70%是女性,該報記者為此給出建言,希望「美國影藝學院」能稍微平衡評委們的男女比例。筆者由衷企盼,能在不遠的未來看到那些好看的、發人深省的女性電影,於奧斯卡的重要獎項之中大放異彩。
來我專頁陪我聊娛樂圈大小事:奶媽Naima
我的IG:奶媽Na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