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難免發生衝突,若能「床頭吵、床尾和」最好,這也是了解彼此的一種溝通方式,但若進入冷戰模式,雙方僵持不下,對夫妻的感情和小孩的成長都會造成殺傷力,不利於家庭關係,因此,如何在吵架後打破僵局,並且和好如初,已成為夫妻共同必修的課題。
朝夕相處的夫妻可能會因為生活習慣、價值觀、教養方式、金錢觀的不同,出現意見相抵而發生爭執的時候,但吵架其實可以視為溝通的一種管道,有些夫妻能將吵架變成增進夫妻情感的方式之一,有些夫妻則進入彼此不理睬的冷戰模式。假如雙方誰也不肯將就誰,冷戰的時間便會越來越長,從幾個小時演變至好幾天,甚至一個月、半年,兩人感情越戰越冷,沒人願意先低頭認輸,都指望對方先俯首認罪、妥協,不願平心靜氣的溝通,即使後來和好,也不一定是經過雙方溝通後的結論,而只是單一禮讓或避開此事不談,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造成兩人都不快樂,久而久之,內心會累積怨懟,發生冷戰的情況可能會更加頻繁。
夫妻冷戰帶來的危機
夫妻關係疏離
家庭氣氛冷漠
夫妻冷戰意味著關係僵硬,僵硬的關係給人冷漠、窒息的壓抑感,更容易造成不良情緒,引發新的矛盾衝突。在婚姻或家庭中,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受到冷漠,也就是即使存在於這份關係中,也仍令人感覺孤獨,若整個家庭氣氛非常疏離,等於沒有愛的流動,也不會有任何向心力與吸引力,孩子也相對不喜歡待在家中,而且會以外面的朋友為主,不以家庭為重。
傷害孩子心靈
夫妻冷戰,如何打破僵局?
經營夫妻關係,吵架也甜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指出,大部分會冷戰的夫妻,不一定與另一半有直接的關聯性,反而是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所導致,有些人的原生家庭經常冷戰,或者已養成不想與人溝通的性格,認為自己「為什麼要解釋那麼多?」;有些家庭的親人間情感較疏離和冷漠,回到家裡就只待在個人的小房間,與家人不一定有對話與互動,在處理、消化情緒時就不願開口說話,也拒絕溝通,但內心卻存有許多想法,長期下來,彼此互相不了解,以致於產生許多的誤會,若習慣於這種冷漠的模式,未來就會延續到處理人際關係上,更成為夫妻關係和諧與否的一大隱憂。
每個人不願講話的背後原因皆不同,像是本身不善於溝通與表達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成長的歷程中,曾經發生過一些狀況,讓他認為「講了也沒用,根本不會有人聽」、「溝通是白費力氣的事情」、「說了可能狀況會更糟糕」等結論。除此,夫妻之間有可能某一方起初試圖溝通,但發現無效後,最後也會演變成冷戰的局面。到底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根源,使冷戰不再傷害彼此的感情?
夫妻冷戰帶來的危機
夫妻冷戰最常見的是沉默、不講話,這種斷絕溝通就是心或情感的撤離,會產生無力感,嚴重者甚至不願回家,連身體都撤離,如此作法非常傷害感情的行為,除了會導致夫妻關係疏遠,還會連帶影響小孩的心情與整個家庭的氣氛。以下為夫妻間冷戰所帶來的危機。
夫妻關係疏離
經常冷戰的夫妻,本身就不善於處理感情或情緒,以致於個性冷漠。兩人雖然生活在同個屋簷下,在缺乏對話與溝通的情況下,雙方越來越不理解且不支持彼此,關係就越來越疏遠,久而久之,形成兩座冰山,沒有情感的交流,可能就會各自往外發展,例如:外遇。
然而,大部分會冷戰的夫妻,也許其中一方原本並不是那麼冷漠,只是受到另一方更加冷漠的對待。舉例來說,在一次冷戰過後,丈夫先開口詢問妻子:「那天妳到底怎麼了?」妻子回答:「跟你講沒用,我不想講了。」像這樣的回應會使另一半受到傷害,造成情緒反彈更大,讓雙方的關係更加惡化,對彼此更生氣。
家庭氣氛冷漠
夫妻冷戰意味著關係僵硬,僵硬的關係給人冷漠、窒息的壓抑感,更容易造成不良情緒,引發新的矛盾衝突。在婚姻或家庭中,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受到冷漠,也就是即使存在於這份關係中,也仍令人感覺孤獨,若整個家庭氣氛非常疏離,等於沒有愛的流動,也不會有任何向心力與吸引力,孩子也相對不喜歡待在家中,而且會以外面的朋友為主,不以家庭為重。
傷害孩子心靈
既然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愛與溫暖,就越不喜歡待在家裡,可能會有離家情形。若孩子渴望得到被愛的感覺,便會發展自己的愛情關係,但這類的孩子並未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如何與人溝通,因此,只會一味的認為別人都要愛他、呵護他。
孩子從小就感受到負面的家庭氣氛,生活在一個恐懼的狀態下,不曉得父母何時又要開始吵架,會導致神經緊繃,對於他人的情緒非常敏感,只要有人不高興,他便很容易接收到負面訊息,加上在自己家庭體會不到歡樂及父母情感流動的部分,所以不知道該如何與人交流;甚至孩子會變得很安靜,因為家庭的氣氛不鼓勵說話、表達,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
有些夫妻在冷戰時,因為彼此不講話,唯一有對話的對象就是孩子,希望透過孩子當傳聲筒,像是「你去跟你爸爸(媽媽)講……」,孩子被迫要當溝通的橋樑,這對他來說是超齡的成長,有時孩子會責怪自己沒有扮演好這個角色,害爸媽越吵越兇,對孩子無疑是相當大的負擔。
有些爸媽在吵架期間還會向孩子說對方的不是,尤其是媽咪較容易出現這種情形,讓孩子從小就接收許多負面訊息,對孩子的心靈傷害很大。
林萃芬心理師表示,孩子是父母共同要愛護的對象,而不是讓他來調劑父母的感情,許多夫妻關係不好,就期盼孩子來當兩人的協調者、潤滑劑,賦予孩子承受這種沉重的議題,以心理成長來說並不健康,應該是父母要做好榜樣給孩子看。孩子是夫妻關係敏銳的觀察者,爸媽意見不合時,他們馬上就會知道,並且把爸媽處理衝突的方式看在眼裡。
人與人相處一定會出現意見相歧的時候,但怎麼做溝通、情緒該如何消化和調節,父母應該有良好的示範,帶領孩子增強能力,傳達給家庭正向的感受,例如:挫折容忍度,教導孩子遇到挫折時該如何面對處理。如果父母冷戰,就是教孩子逃避問題,發生事情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跟人對話,孩子往後也會與父母相同,因此,父母的身教大大影響了孩子未來的處事態度。
夫妻冷戰,如何打破僵局?
夫妻吵架乃生活常態,無論是為了什麼事而冷戰,這些都不是夫妻關係中最值得關心,最後該如何收尾才是最重要的,究竟該打如何破冷戰的僵局呢?以下3個方法提供您做參考。
1、主動對話首先,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夫妻不論哪一方,都要主動。冷戰持續一段時間後,需要有一個人主動站出來解圍,無論誰對誰錯,事情總得解決,可以向另一方說明自己當時的感受,以及後來思考了些什麼,畢竟兩人要做一輩子的夫妻,總不可能從此都不說話。找對時機與對方搭話,是邁出冷戰的一大關鍵。
2、良性溝通夫妻之間出現問題時,千萬不要一味的沉默,但在情緒激動時,一直互相指責也非明智做法。雙方冷靜一下,才能用平和的心想清楚解決辦法,給彼此思考的時間,以得到較好的溝通。
溝通與了解是經營夫妻關係最為重要的事,許多人常誤以為「溝通」等同「說服」,只想對方聽你說;很會講話並不代表會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必須同理他人的感受、清晰表達內心的訊息,且要讓自己處於平靜的情緒,才能理性的進行溝通。千萬不要指責別人,像是「你那樣不對,應該要這樣。」,這只是單一角度把自己的不滿與需求告訴對方,對雙方的感情並無幫助。
若對方已經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和他溝通就必須小心,切勿再傷害他的感受,因為不善於溝通的一方,通常會害怕溝通,也怕自己在最生氣時,脫口說出傷害他人的言語,於是選擇不說話,習慣將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裡消化情緒、自我療傷與沉澱,因此,無法體會這樣的做法已影響到另一方,因此,應該循序漸進讓不善於溝通的一方去體會他人的感受,了解事後跟他人對話的重要性,而非一直冷漠下去。
3、尋求專業協助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當夫妻冷戰變成常態時,很可能代表他們平常的相處與溝通上要有不同的改變、學習與成長。冷戰中的夫妻,其中一方講話的方式稍不慎,就很容易激怒對方,假如發覺兩人真的難以溝通,建議尋求專業的協助,找出冷漠的根源。如果有心想維繫夫妻關係,就要了解如何溝通對彼此有幫助,而非促使對方更不願溝通,再來抱怨「你都不溝通!」。
有時候某一方真的想靜下心來對話,另一方的說話方式卻給予傷害,像是「你看吧,我就說溝通無效吧!」、「你看吧,我早就知道會有這樣的情況。」這種話語不斷讓對方印證「說出來會得到負向的後果」,此時心理諮商師會先了解雙方的情緒來源、溝通模式、讓彼此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及兩人在意的重點等,將兩人想說的話做一個客觀的澄清,幫他們理解雙方所要傳達的訊息為何,也帶領他們了解當自己說出某些話時,對方的感受與想法是什麼。事實上,了解還必須包括知道對方的情緒、處境等各方面的狀態,也是溝通的首要步驟。在不累積情緒的情況下,讓他們一同找出適合彼此的溝通方式。
經營夫妻關係,吵架也甜蜜
生活中每天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夫妻難免出現矛盾,心裡有話千萬別悶著不說,冷戰對感情是一大折磨,爭吵過後總是要心平靜氣的和解、互相謙讓。若要達到吵架後也不破壞彼此的親密感,仍須仰賴夫妻平時的維繫與經營。
溫暖不間斷
夫妻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溫暖,兩人要有愛的流動,之所以發生冷戰,就是缺乏溫暖,因此,不論是否起爭執,都必須讓對方感受到暖流與熱度,例如:關心、關懷、支持、贊成對方,關心對方所需要,想想自己可以為對方做些什麼,千萬不要一直否決對方所說的每句話,而是打開心胸聆聽對方的話語,多讚美彼此,如此一來,就能在許多矛盾時刻做最好的調整。
聊天談心聊天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可以天南地北的聊,包括工作、生活、心事,以及分享對彼此做某件事的看法,以不傷害對方的方式下,說出自己的感覺或尋求對方的意見,都是在為良好的溝通奠定基礎,也是幫助了解彼此的最佳方式。
打造共同目標找出或培養夫妻的共同興趣,一起完成某件事,例如:養寵物、種花、上烹飪課等,創造兩人除了生活必需之外的相處時光,讓彼此的話題不再只是圍繞著生計打轉,而是多一份開心的事情可以分享。
林萃芬
學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青少年自我挑戰營督導、多家知名企業顧問、新女性雜誌主編
現職: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諮商督導、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實踐大學/東吳大學兼任講
本文出自嬰兒與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