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有一種戀愛的方式叫做「討好式戀愛」,不斷地犧牲、壓扁自己的需求,只為了滿足對方的需求、讓對方覺得開心、讓對方喜歡自己、愛自己、注意到自己——不論你跟對方是曖昧、似戀、在一起、瀕臨瓦解、或者是已經分手卻藕斷絲連的後分手關係(Post-Dissolution Relationships),都有可能會有這樣的情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有時無的回饋,就像一種毒品

這種討好的戀愛,有一點像是飲鴆止渴,因為當你犧牲自己的需求、等待、忍耐對方對你的無理對待,偶爾換得對方一些善意溫柔回應的時候,你就不知不覺產生一種制約鏈(conditioning link):因為我做了⋯⋯所以他才會喜歡我、在意我、愛我(Fanget,2017)。

如果對方的關懷和在乎又不是「每次你犧牲付出就有回饋」,那麼你很容易落入「不定時不定比例增強」的圈套,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會對你好,你只好不斷地對他好,然後巴望著他會回饋你的那一天——然後,他偶爾給的甜頭,就成為你不斷奢望的糖果。

等等,為什麼會有人這麼傻呢?

平常得不到,偶爾才會得到,何必要苦苦付出呢?是因為我們的快樂有時候不僅是來自於「回饋」本身,還來自於期待。你一再原諒他劈腿,是因為期待他這是最後一次;你相信他目前這樣曖昧的關係只是暫時的,而甘願在檯面下,是因為相信有一天會柳暗花明;你在分手之後仍然讓他在床上予取予求,是因為你以為這樣有一天,兩個人就有復合的機會。

期待本身就帶來一部分的滿足(久了之後,你可能會自嘲:我命賤吧哈哈哈)。更可怕的是,當期望落空之後,你就會更想要做一點什麼,讓他重新注意到你、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破除討好式戀愛的連結



一旦產生這種連結,就會變進退維谷維骨力了。因為不做你會覺得擔心他會因此而不愛你,做了又會形成上面的連結循環,那該怎麼辦呢?

從認知治療的角度來看,當你有這些擔心的時候,其實你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好了:真的嗎(胡展誥,2017)?

「如果說出我真實的感受,他就會不愛我了,他會覺得我無理取鬧,我還不如不說比較好。」真的嗎?

「我應該要更努力、更體貼、更關心他,他才會願意留在我身邊。」真的嗎?

「他現在可能還不確定自己要什麼,或許隔了一段時間,等到他玩夠了,就會回來了,我只要默默守候就好了。」真的嗎?

你可以回想過去你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是否每次都獲得你想要的結果(Fanget,2017)?或者,你做了這些事,不但沒有獲得你要的,還犧牲掉很多時間、心力、搞得自己很憔悴難過、甚至愛到你自己都不見了?然後等到你受不了爆發的時候,對方又說:你怎麼變了、情緒化了?

破除討好三步驟:停、看、應

其實,你可以不用讓自己走到這一步。在這裡我借用慕姿心理師的情緒勒索解法三步驟(周慕姿,2017),同樣可以來面對這種「討好困境」:

1. 「停」下來

當你想要更努力的做點什麼、討好對方、犧牲奉獻、委曲求全的時候,請你先稍等一下,深呼吸五次,然後問自己:嘿,親愛的,你現在在幹嘛?你又想討好那個人了嗎?



2. 「看看」過去這樣做有沒有用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做這件事情之後,你可以回想一下過去的經驗,這樣做是讓你更快樂,還是更沉溺於其中?真的讓這段關係比較好嗎?還是只是暫時的止痛,長期以來讓對方越來越霸道?

3. 做出當前你可以承受的反「應」

當然,要做出和以往不同的行為,有些時候是很困難的,所以我也不覺得你一定要立刻「停止討好」。還是那句老話,「選擇你可以承受的行為」(達達令,2017),當你發現自己在討好而且每次的結果都不訂好的時候,練習看看「冒一點險」(Satir,2014)——半天不要回覆他的訊息、暫時離開這個家一個星期、或者是坐火車去旅行兩三天。

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現,其實在關係裡面討好是很蠢的事情,因為在乎你的人不需要,不愛你的人不值得。

海苔熊

延伸閱讀

Fanget, F.(2017)。從自我苛求中解放出來(JE ME LIBERE。台灣:采實文化。

Satir, V.(2014)。與人接觸(新版)(Making Contact)。張老師文化:吳就君。

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台灣:寶瓶文化 。

胡展誥(2017)。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台灣:寶瓶文化。

達達令(2017)。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選擇你所能承受的那條路。台北: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