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安安
明明知道你愛的,甚至有了他/她,卻依然無法堅決轉身。在這個城市裡,有多少人像蝸牛一樣,住在自己的殼裡,像是美麗的海市蜃樓,卻不願相信,真相就像背上的殼,一擊即碎。
對背叛視而不見,是人類的保護機制
美國俄勒岡大學心理系弗爾德(J. Freyd)和比勒爾(P. Birrell)教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發現人在面對背叛時,通常都是視而不見的。
是什麼讓我們面對背叛,竟如此盲目?
從我們出生面對家人,到上學面對老師、同學,出社會面對上司、同事,結婚後面對伴侶、孩子等等,一生中可能要面對背叛的時刻,實在如恆河沙數。但我們往往對於多數的背叛是視而不見的,甚至事實擺在面前也情願自欺欺人,只要那件事沒有大原則上的侵犯,只要我們跟背叛者還需要合作共存。我們似乎只會對一些嚴重的背叛事件才會有所反應。
為什麼人類千萬年來會形成這樣的默契呢?研究者解釋道,通常我們出生後面對的第一次背叛,是來自照顧者,比如父母的背叛。答應了乖乖吃完飯,就能去海洋公園玩;考試一百分,就能得到一台機器人……如此這般,而父母又並未履行承諾。當我們還是小孩時,頭一次遇到這樣的背叛,是感到憤怒,想要反抗,不願合作的。
但人類有生存的本能,小小的我們要想活下去,就得繼續跟這個背叛者,也就是照顧者合作,即使對方多麼的不講信用。所以我們寧願選擇視而不見,不讓事情浮上台面,影響了我們跟照顧者的關係。
我們為了生存,為了活得更好,而選擇視而不見。久而久之,我們就形成了一個自我保護的機制――在面對背叛時,漸漸麻木;除非刺激夠強大,否則不能喚醒我們對這件事實的感知。
這讓我想起一些政要人物的例子,例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性醜聞。妻子們通常是第一個跳出來告訴全世界:我相信我的丈夫是無辜的,他是清白的,請你們也相信他。若是調查屬實,這時候記者再去採訪太太們,她們通常會說:我願意原諒我的丈夫。她們在公眾面前從頭到尾都保持著寬宏大量,哪怕是忍辱負重去偽裝信任。
我有一位個案,她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丈夫有第三者的存在了。她生氣,不只是因為丈夫有小三,而是因為身邊很多人跟她說出了這個事實。儘管有種種消息證據指向,她仍然跟告知她的人說:我選擇相信他。這件事拖了好幾年後,先生終於親口跟她坦白,然後他們辦了離婚手續。
我問她,為何不願承認這段感情早有第三者了呢?
她低下頭來沉默了一陣後,抬起頭對我說:「安安老師,因為我太愛他了,所以我接受不了他有第三者,寧願選擇相信他,那樣會讓我好過一點。」她就像個無依無靠的孩子,因為要活下去,所以選擇對先生的背叛視而不見。
但這其實不是因為她太愛他、沒有他的愛就活不下去。他們之間已經發展成了一種病態的依賴關係,只是她把它定義為愛。
以葉障目,是因為想維持現狀
弗爾德和比勒爾教授提出了「盲視背叛」(betrayal blindness):在一段當事人非常在意的親密關係中,當對方出軌,當事人無法或不敢面對甚至反抗時,會選擇直接無視對方出軌的行為,假裝沒有發生,想辦法用時間來逃避解決。
你忽視、忘記、對對方的偷吃沒有印象,是因為你知道,如果你「承認」,將要「承擔」更多負面的風險:爭吵、分手,或離婚。你覺得去處理這件事的風險太大,後果太嚴重,所以你寧願先捂上自己的眼睛,裝作一切都沒有發生,什麼都沒有改變。
你淪陷在這段關係中無法自拔,不想做任何可能會撬動這段親密關係的事,所以你視而不見,維持現狀。似乎只要你不提起來,對方也會回心轉意,雙方都彼此安好,可以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
在愛情裡,我們要培養健康的互賴,而非病態的依賴。健康的關係如同字母H,兩邊獨立,中間相連,相愛的兩人離了其中一方,另一方不會因此倒下。而病態的依賴關係則像字母A,兩側相靠,愛情關係裡的其中一側若是離開,另一側也會跟著癱倒。
分析這位個案的情況。首先,她在經濟上不是獨立的個體,必須依賴先生而活,一切的金錢都由先生提供。另一方面,這種經濟上的依靠也慢慢浸染成了心理上的依賴,因為長久不接觸社會和複雜人事,讓她的心理能力下降,事無巨細都喜歡打電話詢問她的先生,即使出去跟朋友吃頓晚餐,自己上街買點東西,她都時時需要先生的意見。
其實一個女人這樣的「形影不離」,會讓男人感到疲憊和不自由,自然就想掙脫。
在這段病態的依賴關係裡,她得知先生出軌的事實,也無法接受,導致自己在混亂裡糾纏了七、八年之久,最後還是以離婚收場。
弗爾德和比勒爾教授指出:當面臨背叛的創傷將人們摧殘到能量耗竭,人們可能會逐漸視而不見,放棄掙扎;這些逐步加深的自我磨蝕,會讓人逐漸麻木,或者說逐漸適應。但是選擇盲視而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也會加速親密關係的萎縮。
透過支持系統內的知情、表達、訴說、陪伴,被背叛者才能不斷獲得穩定的安全感,真正意義上面對已經發生的意外。「勇敢面對」也許聽上去是老生常談,但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被背叛的你,卻浴火重生了
我大學時有一位好朋友,她畢業後選擇跟男友一起去美國生活。她在美國沒有找工作,全依靠男友給她經濟上的支援,這點有些類似我上面談到的那位個案。這樣過了兩年後,她發現男友在外面有了第三者,那時她非常傷心痛苦。我問她:你現在打算怎麼辦呢?
她說:我決定離開他,我決定要搬出去。
我的朋友非常勇敢,養尊處優的她搬離了與前男友共同生活的家,並且在餐館找了一份靠勞力的工作。然後她一邊工作,一邊到周圍的學校進修兒童教育文憑。後來她成為美國小學的正式教師,也交往了一位新的對象,兩人決定結為終身伴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的朋友跟上面談到的個案,兩者起初都在經濟和心理上依賴另一方,當夢幻城堡般的保護殼被擊碎的瞬間,我們可能會錐心地刺痛;但這種痛是令人振聾發聵,或是一蹶不振,卻取決於個人的信念與選擇。我們可以悲傷,但這不妨礙我們在悲傷中找到新的方向,踏入新的旅程。
做一個心理上獨立的人,做一個願意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人。當你願意為自己的幸福快樂買單,不把它們寄託在外,你就擁有了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能力。這份愛,是有力量的,實實在在的。只要你永不辜負對自己的承諾,就沒人能辜負你。
親愛的,只要相信自己,承諾行動,你一定能活出想要的精采人生。
本文出自《來練愛吧》商周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明明知道你愛的,甚至有了他/她,卻依然無法堅決轉身。在這個城市裡,有多少人像蝸牛一樣,住在自己的殼裡,像是美麗的海市蜃樓,卻不願相信,真相就像背上的殼,一擊即碎。
對背叛視而不見,是人類的保護機制
美國俄勒岡大學心理系弗爾德(J. Freyd)和比勒爾(P. Birrell)教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發現人在面對背叛時,通常都是視而不見的。
是什麼讓我們面對背叛,竟如此盲目?
從我們出生面對家人,到上學面對老師、同學,出社會面對上司、同事,結婚後面對伴侶、孩子等等,一生中可能要面對背叛的時刻,實在如恆河沙數。但我們往往對於多數的背叛是視而不見的,甚至事實擺在面前也情願自欺欺人,只要那件事沒有大原則上的侵犯,只要我們跟背叛者還需要合作共存。我們似乎只會對一些嚴重的背叛事件才會有所反應。
為什麼人類千萬年來會形成這樣的默契呢?研究者解釋道,通常我們出生後面對的第一次背叛,是來自照顧者,比如父母的背叛。答應了乖乖吃完飯,就能去海洋公園玩;考試一百分,就能得到一台機器人……如此這般,而父母又並未履行承諾。當我們還是小孩時,頭一次遇到這樣的背叛,是感到憤怒,想要反抗,不願合作的。
但人類有生存的本能,小小的我們要想活下去,就得繼續跟這個背叛者,也就是照顧者合作,即使對方多麼的不講信用。所以我們寧願選擇視而不見,不讓事情浮上台面,影響了我們跟照顧者的關係。
我們為了生存,為了活得更好,而選擇視而不見。久而久之,我們就形成了一個自我保護的機制――在面對背叛時,漸漸麻木;除非刺激夠強大,否則不能喚醒我們對這件事實的感知。
這讓我想起一些政要人物的例子,例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性醜聞。妻子們通常是第一個跳出來告訴全世界:我相信我的丈夫是無辜的,他是清白的,請你們也相信他。若是調查屬實,這時候記者再去採訪太太們,她們通常會說:我願意原諒我的丈夫。她們在公眾面前從頭到尾都保持著寬宏大量,哪怕是忍辱負重去偽裝信任。
我有一位個案,她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丈夫有第三者的存在了。她生氣,不只是因為丈夫有小三,而是因為身邊很多人跟她說出了這個事實。儘管有種種消息證據指向,她仍然跟告知她的人說:我選擇相信他。這件事拖了好幾年後,先生終於親口跟她坦白,然後他們辦了離婚手續。
我問她,為何不願承認這段感情早有第三者了呢?
她低下頭來沉默了一陣後,抬起頭對我說:「安安老師,因為我太愛他了,所以我接受不了他有第三者,寧願選擇相信他,那樣會讓我好過一點。」她就像個無依無靠的孩子,因為要活下去,所以選擇對先生的背叛視而不見。
但這其實不是因為她太愛他、沒有他的愛就活不下去。他們之間已經發展成了一種病態的依賴關係,只是她把它定義為愛。
以葉障目,是因為想維持現狀
弗爾德和比勒爾教授提出了「盲視背叛」(betrayal blindness):在一段當事人非常在意的親密關係中,當對方出軌,當事人無法或不敢面對甚至反抗時,會選擇直接無視對方出軌的行為,假裝沒有發生,想辦法用時間來逃避解決。
你忽視、忘記、對對方的偷吃沒有印象,是因為你知道,如果你「承認」,將要「承擔」更多負面的風險:爭吵、分手,或離婚。你覺得去處理這件事的風險太大,後果太嚴重,所以你寧願先捂上自己的眼睛,裝作一切都沒有發生,什麼都沒有改變。
你淪陷在這段關係中無法自拔,不想做任何可能會撬動這段親密關係的事,所以你視而不見,維持現狀。似乎只要你不提起來,對方也會回心轉意,雙方都彼此安好,可以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
在愛情裡,我們要培養健康的互賴,而非病態的依賴。健康的關係如同字母H,兩邊獨立,中間相連,相愛的兩人離了其中一方,另一方不會因此倒下。而病態的依賴關係則像字母A,兩側相靠,愛情關係裡的其中一側若是離開,另一側也會跟著癱倒。
分析這位個案的情況。首先,她在經濟上不是獨立的個體,必須依賴先生而活,一切的金錢都由先生提供。另一方面,這種經濟上的依靠也慢慢浸染成了心理上的依賴,因為長久不接觸社會和複雜人事,讓她的心理能力下降,事無巨細都喜歡打電話詢問她的先生,即使出去跟朋友吃頓晚餐,自己上街買點東西,她都時時需要先生的意見。
其實一個女人這樣的「形影不離」,會讓男人感到疲憊和不自由,自然就想掙脫。
在這段病態的依賴關係裡,她得知先生出軌的事實,也無法接受,導致自己在混亂裡糾纏了七、八年之久,最後還是以離婚收場。
弗爾德和比勒爾教授指出:當面臨背叛的創傷將人們摧殘到能量耗竭,人們可能會逐漸視而不見,放棄掙扎;這些逐步加深的自我磨蝕,會讓人逐漸麻木,或者說逐漸適應。但是選擇盲視而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也會加速親密關係的萎縮。
透過支持系統內的知情、表達、訴說、陪伴,被背叛者才能不斷獲得穩定的安全感,真正意義上面對已經發生的意外。「勇敢面對」也許聽上去是老生常談,但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被背叛的你,卻浴火重生了
我大學時有一位好朋友,她畢業後選擇跟男友一起去美國生活。她在美國沒有找工作,全依靠男友給她經濟上的支援,這點有些類似我上面談到的那位個案。這樣過了兩年後,她發現男友在外面有了第三者,那時她非常傷心痛苦。我問她:你現在打算怎麼辦呢?
她說:我決定離開他,我決定要搬出去。
我的朋友非常勇敢,養尊處優的她搬離了與前男友共同生活的家,並且在餐館找了一份靠勞力的工作。然後她一邊工作,一邊到周圍的學校進修兒童教育文憑。後來她成為美國小學的正式教師,也交往了一位新的對象,兩人決定結為終身伴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的朋友跟上面談到的個案,兩者起初都在經濟和心理上依賴另一方,當夢幻城堡般的保護殼被擊碎的瞬間,我們可能會錐心地刺痛;但這種痛是令人振聾發聵,或是一蹶不振,卻取決於個人的信念與選擇。我們可以悲傷,但這不妨礙我們在悲傷中找到新的方向,踏入新的旅程。
做一個心理上獨立的人,做一個願意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人。當你願意為自己的幸福快樂買單,不把它們寄託在外,你就擁有了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能力。這份愛,是有力量的,實實在在的。只要你永不辜負對自己的承諾,就沒人能辜負你。
親愛的,只要相信自己,承諾行動,你一定能活出想要的精采人生。
本文出自《來練愛吧》商周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