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迎神活動,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陣頭,而陣頭並不是指特定的表演形式,而是廟會活動中參與遊行的各種表演形式隊伍的總稱,作為迎神活動裡熱鬧場面的主體,是廟會中不可或缺的陣容,而依其表演性質,可略分為文陣、武陣、趣味陣頭、宗教陣頭、藝閣、香陣等六種,今天要來介紹其中越來越少見的藝閣文化。
到了唐宋,訂定上元為燈節。不過「點燈放夜」只是一種靜態的展示;唐代開始,民間出現了山車和陸船的動態表演形式,即類似於現在的藝閣。清朝時,山車和陸船逐漸開始發展成為民間迎神廟會的重要遊藝陣頭,因其外表頗似樓閣,故又被稱「藝閣」。
藝閣依照規模可分為「蜈蚣閣」及「妝台閣」兩種,裝台閣是在木座上裝置樓台亭閣,由孩童扮演歷史或戲劇人物,或坐或立於台上,現今藝閣多以裝台閣為主屬於小型的藝閣;蜈蚣閣則是以多個藝閣串聯而成,行進時宛如蜈蚣行走故名。
由真人扮演的藝閣昔日盛行於各大廟會中,但目前已非常少見,或是以人偶裝扮做為替代,就小編所知目前北港迎媽祖仍然維持盛況,每回都有數十台參與,場面十分熱鬧、壯觀,若是對於越來越少見到的真人「藝閣」有興趣,可以趁著北港迎媽祖一探風光。(編輯:鍾怡婷)
八家將
北港
藝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迎神活動可大可小,依各個不同的廟宇、節日而有差別,其中比較常見的陣頭有文陣、武陣,尤其是武陣包含八家將、舞龍舞獅等,宗教性質強烈,會帶有武術或是特技表演,因此容易給不了解的民眾較為嚴肅的印象;而其中越來越少見的「藝閣」則是與之相反,由真人小朋友扮演傳說故事中的角色,堪稱廟會踩街中的最萌陣容,但因裝置費時、所需人手眾多,且出陣形式較為靜態,因此現今已較為少見。
閣源自於漢代的上元節點燈。根據《佛教大辭典》 :「點燈,放夜也。漢明帝時,佛法初東漸,摩騰竺法蘭與道士角力勝之,明帝於上元燃燈,以示佛法大明。後代傚之。」漢明帝時,詔令上元節必須「點燈放夜」,以表示佛法大明,此後由於歷代仿傚,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到了唐宋,訂定上元為燈節。不過「點燈放夜」只是一種靜態的展示;唐代開始,民間出現了山車和陸船的動態表演形式,即類似於現在的藝閣。清朝時,山車和陸船逐漸開始發展成為民間迎神廟會的重要遊藝陣頭,因其外表頗似樓閣,故又被稱「藝閣」。
藝閣起源已久,是早期廟會踩街不可或缺的隊伍,通常由當地的小朋友組成,每部藝閣都有特定的主題、如三國故事、媽祖事蹟中的傳說角色,沿途發送糖果、餅乾等物,象徵將媽祖的福氣分給大家,而隨著經濟強況好轉,小朋友們發送的不只有餅乾糖果,各種蔬果、玩具、文具都會出現。早期由人扛抬,近代則以車輛代步,將每一組不同的人物故事呈現於車上參加踩街的行列。
藝閣依照規模可分為「蜈蚣閣」及「妝台閣」兩種,裝台閣是在木座上裝置樓台亭閣,由孩童扮演歷史或戲劇人物,或坐或立於台上,現今藝閣多以裝台閣為主屬於小型的藝閣;蜈蚣閣則是以多個藝閣串聯而成,行進時宛如蜈蚣行走故名。
由真人扮演的藝閣昔日盛行於各大廟會中,但目前已非常少見,或是以人偶裝扮做為替代,就小編所知目前北港迎媽祖仍然維持盛況,每回都有數十台參與,場面十分熱鬧、壯觀,若是對於越來越少見到的真人「藝閣」有興趣,可以趁著北港迎媽祖一探風光。(編輯:鍾怡婷)
八家將
北港
藝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