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有句俗諺「一塊桌食,一塊桌看」,早期每到建醮、普渡等較正式盛大的祭祀儀式,只要辦桌就也會包含「看桌」,讓神靈吃飽喝足後,還有精緻可人的「看生」可以賞玩。看桌的另一種意義是以素代葷,有些忌諱葷腥的場合,用純素的糯米粉、麵粉做成三牲五禮,既澎湃大氣又符合禮數。
傳統看桌以山珍海味為主,像是用來「看」的食物的概念。看桌在廟宇當作祭品時以聯桌計算,一聯十二桌,每桌九種捏麵作品,又細分為桌頭、桌身、桌尾。最前頭的桌頭通常以龍為首。中間的桌身,分別有象徵「陸」的蔬菜花果、象徵「山」的飛禽走獸、象徵「海」的魚蝦等水族類。桌尾則恭塑觀音、八仙、彌勒佛等神佛像。此外也可看見西遊記、封神榜等民間故事人物,與現代可愛卡通造型,相當豐富多樣。
其中最具地方文化色彩的就是西洋桌,由於基隆的歷史和法國人等西洋人有過相當淵源,本著普濟眾生的精神,用豐富的西式菜餚與看生,提供「西洋好兄弟」最有家鄉味的饗宴。
米雕看生和童玩捏麵人類似,又稱為「江米人」、「麵粉尪仔」、「糯米尪仔」、「米粿雕」,有的說是米,有的說是麵,到底材料是哪一種?答案是兩種都有。
早期的米雕是真的可以看又可以吃,根據北港老師傅施慶義所說,以前是用十斤在來米比一斤糯米,加糖打成糯米團;近年則會加麵粉,糖改成鹽,已經不再食用。雞籠中元祭要角的基隆謝源張師傅則直接改用不可食用的樹脂土,以製作更精緻、方便保存的作品。
不管用什麼材料,經由老師傅巧手捏、搓、壓、剪,都神奇地變成了維妙維肖的水果、動物與人像。看桌是傳統工藝和宗教文化的精采結合,其背後的費時、費工,更傳達出滿滿的虔誠心意。在傳統看桌文化已不若過去興盛的今天,別忘了下次見到可要好好的欣賞。(編輯:保庇NOW)
中元節
普渡
看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桌在過去是各種工藝的展覽場,材料沒有限制,像鹿港「魯班宴」就是木雕看桌。不過一般還是米雕最為常見,老師傅親手製作的,繽紛多彩、巧奪天工的「糯米尪仔」,也就成為大家對看桌的普遍印象。
用眼睛吃的山珍海味
傳統看桌以山珍海味為主,像是用來「看」的食物的概念。看桌在廟宇當作祭品時以聯桌計算,一聯十二桌,每桌九種捏麵作品,又細分為桌頭、桌身、桌尾。最前頭的桌頭通常以龍為首。中間的桌身,分別有象徵「陸」的蔬菜花果、象徵「山」的飛禽走獸、象徵「海」的魚蝦等水族類。桌尾則恭塑觀音、八仙、彌勒佛等神佛像。此外也可看見西遊記、封神榜等民間故事人物,與現代可愛卡通造型,相當豐富多樣。
雞籠中元祭的普渡擺桌方式比較特別,是又稱為「金松宴」的三連桌,為三個延伸數十公尺的長桌,和一般圓桌不同。三連桌分別是葷食桌、素食桌、西洋桌,每桌除了供品也有看生,像葷食桌有五牲雕、飛禽米雕,素食桌有素山獸雕、水果雕。
其中最具地方文化色彩的就是西洋桌,由於基隆的歷史和法國人等西洋人有過相當淵源,本著普濟眾生的精神,用豐富的西式菜餚與看生,提供「西洋好兄弟」最有家鄉味的饗宴。
米雕看生原料揭秘
米雕看生和童玩捏麵人類似,又稱為「江米人」、「麵粉尪仔」、「糯米尪仔」、「米粿雕」,有的說是米,有的說是麵,到底材料是哪一種?答案是兩種都有。
早期的米雕是真的可以看又可以吃,根據北港老師傅施慶義所說,以前是用十斤在來米比一斤糯米,加糖打成糯米團;近年則會加麵粉,糖改成鹽,已經不再食用。雞籠中元祭要角的基隆謝源張師傅則直接改用不可食用的樹脂土,以製作更精緻、方便保存的作品。
不管用什麼材料,經由老師傅巧手捏、搓、壓、剪,都神奇地變成了維妙維肖的水果、動物與人像。看桌是傳統工藝和宗教文化的精采結合,其背後的費時、費工,更傳達出滿滿的虔誠心意。在傳統看桌文化已不若過去興盛的今天,別忘了下次見到可要好好的欣賞。(編輯:保庇NOW)
中元節
普渡
看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