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娘媽是十六歲以下兒童的守護神,在農曆七月七日的七娘媽生,家家戶戶都設壇祭拜,祈求孩子平安長大,台灣至今有些家庭與地區仍保留此習慣,例如彰化鹿港就以遵循古法的拜七娘媽聞名。讓我們來看看,拜七娘媽有哪些細節須注意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拜七娘媽的供品,各家細節不同,但麻油雞、油飯、梳妝用品是必備款。(圖/桃園蚵間慈聖宮臉書粉絲專頁)
拜七娘媽的供品,各家細節不同,但麻油雞、油飯、梳妝用品是必備款。(圖/桃園蚵間慈聖宮臉書粉絲專頁)
供品劃重點:雞酒、油飯、糖粿、梳妝用品、鮮花

-拜七娘媽的供桌設在門戶外,通常於黃昏進行。

-最具代表性的三樣供品是麻油雞酒、油飯、糖粿,前二樣都是生兒育女後吃的傳統食品,以此感謝七娘媽照顧孩子的辛勞。

-象徵宜子、多子的蔬果,如有籽的水果三種、甜芋頭。

-胭脂、粉餅,及圓鏡、水盆、梳子、簪花、花露水等物,項目各家習慣不同,但都是要讓七娘媽梳妝打扮。也有人會擺上裁衣用的針線、剪刀和布尺。

-鮮花多選用圓仔花、雞冠花盛盤中,象徵圓滿和多子多孫,或供茉莉花、鳳仙花等香花。

-三牲與作為壽金(金紙)。

-若家中有成年者,特供粽子、麵線,以及燒七娘媽亭。七娘媽亭為一紙糊亭座,顏色相當五彩繽紛。算是居家版本的「做十六歲」。不過,許多台灣家庭每年都供奉七娘媽亭和麵線。

-祭拜完畢後,將鮮花、胭脂、粉餅投擲屋頂上。

-若要從簡,通常以雞酒、油飯和梳妝用品為主。

廟宇在七夕將近時準備許多七娘媽亭供信徒索取。(圖/取自義妙聖仙宮 七娘媽 臉書粉絲專頁)
廟宇在七夕將近時準備許多七娘媽亭供信徒索取。(圖/取自義妙聖仙宮 七娘媽 臉書粉絲專頁)
七娘絭:神明義子的象徵

由於古代醫學較不發達,兒童夭折機率高,許多父母會選在神明生日那天,象徵性地到廟裡將小孩送給神明做「契子」,也就是做祂的義子、義女,以此獲得神明的庇護。七娘媽是兒童的守護神,因此乾兒子、乾女兒特別多。

而這個契約的象徵物品就是「絭」,以紅線串銅錢、鎖牌等物掛在幼童頸上,代表這個孩子在神明庇蔭之下。每年須到廟中「換絭」,直到成年做十六歲時才能「脫絭」。

開隆宮七娘媽。(圖/ WIKI圖庫,麻石君攝)
開隆宮七娘媽。(圖/ WIKI圖庫,麻石君攝)
糖粿:盛裝織女的眼淚,和湯圓不同

有些家庭會用湯圓拜七娘媽,也許是習俗的流傳過程中產生些許改變,若要遵循古法,用的其實是「糖粿」,或稱為軟粿、碗圓仔。

糖粿和湯圓一樣用糯米粉製作,但個頭較大一些,傳統上不會染成紅色,搓圓後壓扁成扁圓形,再用手指捺一個凹。由於牛郎織女一年只相會一次,免不了會哭泣,這個凹是用來盛裝織女的眼淚,真可說是傳統節慶食品中最浪漫的一種了。

除了七娘媽生,七夕這天也是床母和魁星的聖誕,虔敬者亦會另外祭拜這兩位神明,希望孩子能受床母的照顧、又能受魁星守護而聰穎過人,只能說為人父母真是一刻不得閒!(編輯:保庇NOW)

七夕
七娘媽
保佑孩子
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