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鬼門開又被稱為鬼月,而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台灣民眾多會舉辦中元普渡的儀式,而這個宗教活動為結合佛教、道教思想的儀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道教稱之為「普渡」、「施孤」,而佛教則又「盂蘭盆節」、「教孝月」、「吉祥月」,後續民間發展為防止陰間魂魄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都會在這一天進行祭拜儀式。

盂蘭盆節為佛教每年重要節日之一。(圖/東方日報)
盂蘭盆節為佛教每年重要節日之一。(圖/東方日報)
佛教「盂蘭盆」一詞為梵文音譯,意思為「解倒懸」,因此有「解救死者受到有如倒吊懸掛般的苦痛業報」。西晉時期,來自月氏的僧人竺法護翻譯的《佛說盂蘭盆經》,描述了目連救母的故事。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之弟子目蓮,眼見亡母深陷餓鬼道中,捨不得母親受苦,想要用以缽盛飯給母親吃,誰知道飯一入口即化作炭火,母親無法進食,悲傷的目蓮便去請見佛陀,請佛陀指點,希望能救母親脫離苦海。佛陀便對目蓮說:「你母親犯下的罪惡太重。目前唯有一個辦法,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準備食物、酒水擺在路邊和水邊,供給路過的和尚享用,這樣不僅可以用功德救你母親,也可以救別人的父母親」」目蓮便依照佛陀的指示,自此往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都要遵照阿彌陀佛所交代的辦理。終於,母親也因為目連所做的功德免去挨餓之苦、投胎做人。

因此後人也習慣於農曆七月十五這天,藉由供養十方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報答父母、祖先恩德,為他們累積功德,免去因果之苦重新投胎做人,與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

中元普渡。(圖/記者連宜方攝)
中元普渡。(圖/記者連宜方攝)
而在道教農曆七月十五為「地官赦罪日」是地官生日,稱之為「普渡」、「施孤」,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在這一天有祭祖的習俗,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

普渡的原意就是超渡四方的孤魂野鬼,通常以寺廟為中心來舉行法會,為其誦經普渡亡魂,餓鬼囚徒都可以得到解脫。但後來台灣地區道教信仰與佛教信仰結合,其盂蘭盆節普渡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

雖說在其他地區,佛教盂蘭盆會或道教普渡還是有其明顯差異性,但在台灣已無明確的分別,都是為亡魂減輕罪業,增加冥福,希望他們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動。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元法會也有不同的演進,不僅能夠線上參加普渡法會,還有各種不同的選擇,如《中元有拜有保庇》法會中,就提供了冤親債主、往生毛孩、無緣子女等多種的法會選擇,讓信眾可以針對自己需求,透過法會迴向給想要迴向的對象,不僅是一種對逝去家人的心意,也能夠改善自身的業果。(編輯:鍾怡婷)

中元節
普渡
盂蘭盆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