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一代忠魂成神外貌猙獰如鬼

猙獰惡鬼外貌的張巡金身。(圖/翻攝自淡水聖江廟文武尊王臉書專頁)
猙獰惡鬼外貌的張巡金身。(圖/翻攝自淡水聖江廟文武尊王臉書專頁)

黃彥昇

台灣普遍存在著雙忠信仰,也就是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這兩位就是張巡與許遠,也有信眾以「尪公」稱呼祂們。但是在台灣南部,信眾單獨對張巡的稱呼是厲王與武安尊王,金身外貌也大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
猙獰惡鬼外貌的張巡金身。(圖/翻攝自淡水聖江廟文武尊王臉書專頁)
猙獰惡鬼外貌的張巡金身。(圖/翻攝自淡水聖江廟文武尊王臉書專頁)
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是安祿山與史思明發起的安史之亂,造成大唐王朝生靈塗炭,其中睢陽城之戰最為慘烈,當時城中軍民在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人的領導之下,被叛軍圍攻五個月之後仍城破殉國。此後,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都被尊為神明,而這些信仰也隨著明末清初的漢人遷徙來到台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幾位神明大多以張巡為領導,可大致以南北作劃分,南部多稱呼張巡為厲王,武安尊王、文武尊王的稱呼則不分南北。若到網路上搜尋厲王、武安尊王,會看到兩種風格絕然不同的金身,第一種是面有長鬚的中年書生外貌,第二種則是青面獠牙的猙獰惡鬼之狀。

為何會出現青面獠牙的惡鬼外貌,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例如新化武安宮就有流傳武安尊王跟玄天上帝界法寶「玄天面」以對抗虎神的故事。而最常被流傳的一種,則是當初睢陽城被圍攻即將破城之時,張巡就發下誓言說道:「雖為鬼,誓與賊為厲。」就算自己戰死,也會化為厲鬼繼續討伐叛軍。不久後城池被攻破,張巡慷慨就義。死後,則依其誓言化為惡鬼之貌,厲王之神號也是依此而來。而翻開文獻的確能看到這段記載,在〈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原文是「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

這尊神明的聖號很多,也常看到雙忠尊王、文武尊王的稱呼,也許未必是同一個系統衍生出的體系,但無論怎麼稱呼這位神明,虔誠敬奉的心才是最重要的。(編輯:黃彥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