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彩在台灣民宅的神明廳內相當常見,又稱為「觀音媽聯」、「佛祖彩」、「觀音漆」、「神明漆」等名。觀音彩最早出現在台灣應該是清末至日治時代初期,當時還只是黑白的觀世音菩薩畫像;日治時期,因為台灣跟中國沿海的交流受到限制,觀音彩的畫風、特色越來越具有台灣本土風格,再加上外來文化的衝擊,表現方式越來越多元。也是在日治時期,觀音彩加入了更多神明,從「家宅三聖」觀音、灶神、土地公,發展到「家堂五神」觀音、媽祖、關公、灶神、土地公,觀音彩於是成了我們現在最熟悉的三段式構圖風格。
常見的觀音彩構圖有兩層也有三層的,以上圖的「家堂四聖」為例,上層繪有觀世音菩薩,旁祀善財、龍女,中層繪有天上聖母,下層基底為土地公和灶神,共三層。此外,尚有「家堂五神」加上玄天上帝的「家堂六神」版本。
日治時代末期,日本政府在台灣大力推動「皇民化運動」,禁止台灣人供拜漢神和祖先,可是橫跨印度教、佛教、道教的觀世音菩薩則不在此限,當時,甚至有「眾神升天」的做法,日本警察會到各戶、各廟宇要求只能供奉一尊神明金身,其餘皆須集中焚燬。為避免神像和祖先被焚燬,台灣人靈機一動,將神像、祖先牌位藏在觀音彩後方,這樣就不會被日本警察搜到了,這也成了觀音彩和台灣人獨有的歷史回憶。(編輯:連宜方)
資料參考:
林金郎,《神靈臺灣》(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09月)
全國宗教資訊網-佛祖彩與觀音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治時代末期,日本政府在台灣大力推動「皇民化運動」,禁止台灣人供拜漢神和祖先,可是橫跨印度教、佛教、道教的觀世音菩薩則不在此限,當時,甚至有「眾神升天」的做法,日本警察會到各戶、各廟宇要求只能供奉一尊神明金身,其餘皆須集中焚燬。為避免神像和祖先被焚燬,台灣人靈機一動,將神像、祖先牌位藏在觀音彩後方,這樣就不會被日本警察搜到了,這也成了觀音彩和台灣人獨有的歷史回憶。(編輯:連宜方)
資料參考:
林金郎,《神靈臺灣》(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09月)
全國宗教資訊網-佛祖彩與觀音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