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殿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創立於南明永曆年間,因而有「台灣最早王爺廟」之稱。普濟殿主祀池府王爺,但這一尊池王的系統與台灣常見的池夢彪大不相同,同時也有「威靈王」的稱號,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普濟殿的位置在舊台南府城外,在古早時期,錯過進城時間而進不了府城的人大多會投宿在普濟寺,等待隔日一早開城門後再進府城,所以也具有會館的性質。之後普濟寺改名為普濟殿,主神也改成池府王爺,因池王靈驗而香火鼎盛。改名的原因有一說是寧靖王朱術桂常去普濟寺遊憩,因朱術桂為王爺之尊,普濟寺因而改稱為符合其王爺身分的普濟殿;又一說為朱術桂賜名普濟殿;在台灣流傳甚廣的「嘉慶君遊台灣」中,則由身為太子的嘉慶君改名。
有趣的是,普濟殿的池府王爺並非五府千歲中的二王池夢彪,而是俗名陳文魁,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村人,在池邊見瘟疫神降毒於池塘,恐鄉里飲用,乃自殉以救鄉人,被奉為神祇。故事到這裡都與池夢彪的經歷相似,但是在一些文獻中,能找到更精細的記載。
在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何嘉展的碩士論文《府城五條港地方傳說》研究中有這些記載:陳文魁是宋仁宗時代之人,曾隨楊文廣平定閩南十八洞,之後退休回鄉,某日夜晚看到瘟神下毒在水井中,為了警告村民不可誤食井水而以身試毒,沒想到全身發黑中毒而亡。
該論文中又記載到,寧靖王朱術桂因常遊憩於普濟殿,時常感應到池府千歲的靈感,因而封其為威靈王。而普濟殿池王因為試毒而亡,所以神像造型都是嘴巴微微張開的模樣,由此分靈出去的池王都保持嘴巴微開的外觀。
無論你所認識的池府王爺是哪一位,祂們守護信眾的慈悲心都是一樣的,彼此之間也沒有高低之分,因為這背後支持的,是信眾們數百年來的信仰。(編輯:黃彥昇)
資料參考:
維基百科-普濟殿
何嘉展(2014),《府城五條港地方傳說》,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何嘉展的碩士論文《府城五條港地方傳說》研究中有這些記載:陳文魁是宋仁宗時代之人,曾隨楊文廣平定閩南十八洞,之後退休回鄉,某日夜晚看到瘟神下毒在水井中,為了警告村民不可誤食井水而以身試毒,沒想到全身發黑中毒而亡。
該論文中又記載到,寧靖王朱術桂因常遊憩於普濟殿,時常感應到池府千歲的靈感,因而封其為威靈王。而普濟殿池王因為試毒而亡,所以神像造型都是嘴巴微微張開的模樣,由此分靈出去的池王都保持嘴巴微開的外觀。
無論你所認識的池府王爺是哪一位,祂們守護信眾的慈悲心都是一樣的,彼此之間也沒有高低之分,因為這背後支持的,是信眾們數百年來的信仰。(編輯:黃彥昇)
資料參考:
維基百科-普濟殿
何嘉展(2014),《府城五條港地方傳說》,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