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斗是台灣常見的道教科儀,主要是讓信眾祈求平安健康。那麼所謂的拜斗到底是什麼,與哪些神明有關,一年又要拜幾次呢?
斗燈。(圖/連宜方攝)
斗燈。(圖/連宜方攝)
拜斗發源自道教,是一項古老的宗教儀式。漢文化圈最早出現的自然崇拜中,最常見的就是星辰崇拜,包括太陽、月亮、星辰,先民對於這些高懸天空、手摸不到的且閃閃發光的星體產生敬畏之心,因而有了最原初的信仰。而隨著時代演進,這些自然界諸神也漸漸的被人格化,拜斗科儀的兩位要角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就是從此而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斗星君。(圖/記者黃彥昇攝)
北斗星君。(圖/記者黃彥昇攝)
所謂的拜斗,就是禮拜這兩位聖號中有「斗」知名的神明,在天象之中,北斗七星與南斗六星剛好都排列成斗杓之形,在星辰人格化後就稱為北斗星君與南斗星君。

南斗星君。(圖/記者黃彥昇攝)
南斗星君。(圖/記者黃彥昇攝)
在道教的古老觀念中,人的一生被視為「從南斗走到北斗」,因此有「南斗註生,北斗註死」的說法,認為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死都由這兩位先天大神掌管,我們每天的善行惡舉都會被記錄下來當成增刪壽命的依據。為了祈求長壽而參拜兩位星君,就是拜斗的最初原形。

在各廟宇大多都有拜斗的科儀,信眾可自行報名參加,而大部分拜斗都是準備一個米斗裝滿米,裡面安放七星劍、尺、剪刀、秤、鏡子、斗燈,最上方再以一把斗傘覆蓋。

對於這些法器的解釋有很多種,但較為被接受的說法是斗與白米象徵參加拜斗的信眾,劍、尺、剪、秤代表四方聖獸一齊守護、燈用以照亮元神、斗傘保護元神。

拜斗科儀會請來道教的道長誦念〈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等經文,依據該廟流傳的形式不同,誦念的經文也會略有變化,但上述的兩本經文基本上是不會有變動的。

那為什麼傳統社會一年要拜斗兩次,而且稱為春秋二祭?其實一年拜斗兩次是一種習慣,亦有不少廟宇一年只舉辦一次拜斗。會選擇春秋兩個季節與古早時期的農業社會有關,古時春天要祈求天地眾神保佑農穫,到了秋天自然就要謝神,而拜斗配合先民的生活習慣,自然也以春秋兩個季節為主,但亦有例外,例如基隆慶安宮就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公普時準備各字姓的斗燈。

簡而言之,拜斗是先民為了祈求平安長壽的科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有了較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出發點非常單純。若您不排斥道教科儀的,可以到住家附近大廟報名「拜斗」,在天氣轉涼的季節,為自己也為家人求個心安。(編輯:黃彥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