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的第二個禮拜天是母親節,這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在這一天免不了要與自己的母親好好吃頓飯,或是送一朵康乃馨以表達感恩之情。今年(2019)的母親節在5月12日,這一天碰巧也是農曆4月初8佛誕日。
佛誕日與母親節。(圖/PIXABAY)
佛誕日與母親節。(圖/PIXABAY)
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在1907年開始推動,希望能有一個法定紀念日來紀念全天下默默奉獻的母親們,1914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正式簽署宣言,宣告每年5月的第二個禮拜天是法定的母親節。母親節在台灣雖然不是法定紀念日,因為是星期日,不少商家會推出相關活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佛誕日又稱浴佛節,用以紀念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日,日期為農曆4月8日,在1999年由內政部正式公告為「國定紀念日」,許多佛教團體、相關組織都會舉行紀念活動,也因為日期相近,常與母親節合併慶祝。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母親節成為美國法定紀念日後,因為商人的炒作而商業化,安娜.賈維斯開始抗議活動,希望能將母親節回到單純的紀念日,直到她1948年過世前都未曾停止抗議。

台灣也有不少宗教團體受到批評,許多信徒為了供養金、奉獻、做義工等事,除了影響到原本的生活,也讓家人之間起了摩擦,因宗教而家庭崩毀的事更是時有所聞,這並非單一宗教或單一教派的問題。

面對母親節,很多人寧願買一束價格高昂的康乃馨給媽媽,也不願在家好好陪母親吃一頓飯;對於宗教,很多人願意用大量的金錢或等價物來表現自己的虔誠,卻忘了敬拜神明只要一炷清香與真心誠意,甚至因為家人的反對而與之決裂。

其實這背後可以歸咎到現代社會高度現代化的結果,現代人工作忙碌,每天被時間追著跑,金錢因而成為一種最簡單的衡量機制,我買了多昂貴的禮物給母親象徵著孝心,我花了多少供養金給神明以象徵我的虔誠。簡而言之,在某些人眼裡,任何事情都有個價碼。

但家中的母親與廟堂中的神明,真的會用金錢價碼來衡量我們的孝順和虔誠嗎?神明的想法我無從解讀,畢竟我是個凡人。但對於家庭問題,其實包含母親在內的親人最需要的是陪伴,金錢與物質固然重要但絕非首要條件。

其實在閩南語的諺語中,早就有諺語告訴大家該怎麼做,「在生一粒豆,卡贏死後拜豬頭」,是指父母在世時子女孝順,遠遠勝過父母往生後祭拜時的排場。「先顧腹肚,才顧佛祖」是指凡人應該先以自己的溫飽為主,行有餘力再去煩惱佛祖的供品。

發自內心對母親的感恩,與發自內心的祈求神佛庇佑,其實都是非常簡單的,我想這才是母親節與神佛聖誕的最初意義。若僅以金錢衡量一切,那反而會落得無比空虛。

佛誕日
母親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