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庇NOW曾在你的好厝邊-厭勝物一文中介紹什麼是「厭勝物」,厭勝的意思即為「以詛咒或祈禱達到制勝厭惡的對象」,後來被民間信仰轉化為對禁忌的剋制,進而產生的厭勝物即為辟邪物、幸運物。在路沖、村庄出入口和橋梁旁邊等交通要道我們常可以看到「石敢當」的蹤影。古早社會,人們擔心妖魔鬼怪的侵擾,除了求神拜佛祈求保佑和請道士作法之外,以「石敢當」此類厭勝物鎮壓為常見方法。
石敢當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於西漢史游所著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而到了唐宋時期,已有先人將「石敢當」三字刻在石碑上用以驅邪、鎮鬼和抵沖。
全台灣以澎湖群島的石敢當數量最多,根據學者研究統計,澎湖群島的石敢當、石塔總數量有六百六十三座,密集分布於島上的重要交通幹道、海邊與山間;可是,為什麼澎湖群島的石敢當會特別多呢?和離島自然資源匱乏有關,島民生活困苦,將心中的惶恐不安寄託於辟邪物、祈福物。
泰山信仰中的靈石崇拜為藉助石頭來驅鬼壓勝、祈求吉祥安寧,此一功能和石敢當信仰類似;明清以後,隨著泰山信仰盛行、普及,開始出現了「泰山石敢當」的石刻、石碑,台灣也有。不管是哪一種石敢當,用途、功能皆相同,石敢當絕對不只是石頭而已,認識了它背後的意涵後,不免心生一股敬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台灣以澎湖群島的石敢當數量最多,根據學者研究統計,澎湖群島的石敢當、石塔總數量有六百六十三座,密集分布於島上的重要交通幹道、海邊與山間;可是,為什麼澎湖群島的石敢當會特別多呢?和離島自然資源匱乏有關,島民生活困苦,將心中的惶恐不安寄託於辟邪物、祈福物。
泰山信仰中的靈石崇拜為藉助石頭來驅鬼壓勝、祈求吉祥安寧,此一功能和石敢當信仰類似;明清以後,隨著泰山信仰盛行、普及,開始出現了「泰山石敢當」的石刻、石碑,台灣也有。不管是哪一種石敢當,用途、功能皆相同,石敢當絕對不只是石頭而已,認識了它背後的意涵後,不免心生一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