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加禮宛地區有一間「馬良廟」,廟中祭祀的神明叫「馬良爺」,許多人因此認為祭祀的是三國時代蜀漢將領馬良,如果你也這樣認為那就誤會大了,因為「馬良廟」祭祀的是噶瑪蘭族的祖靈。
宜蘭縣五結鄉「馬良廟」。(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宜蘭縣五結鄉「馬良廟」。(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五結鄉季新村有七個聚落,其中加禮宛和流流社屬於噶瑪蘭族的聚落。噶瑪蘭族有習慣將往生的先人葬在自家附近,但因為時間久遠以及環境變遷、人口外移等因素,許多安葬後的先人被後代子孫所遺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宜蘭縣五結鄉「馬良廟」神像。(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宜蘭縣五結鄉「馬良廟」神像。(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民國50年代,當地要興建季新村社區活動中心時,在預定地挖出了許多骨骸,當地村民本來打算將骨骸安葬於鄰近的公墓大眾廟,但隨後村民在附近的開山廟(主祀延平郡王)擲筊請示,乩童表示(起駕與否不得而知),這些挖出的骨骸要另外建廟祭祀,且表明廟名為「馬良廟」。

根據推測,所謂的「馬良」應該是噶瑪蘭語的「MaIin」,也就是祖靈、亡靈,表示這是祭祀祖靈與亡靈的廟。然而保庇NOW在蒐集文本資料時找到另一種說法,根據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鄭淑云的碩士論文「《少年噶瑪蘭》研究」第六章第一節中提到,「馬良廟」以前稱為「馬鄰廟」,並引用劉還月、李易蓉合著的《認識平埔族群的第N種方法》,以及張振岳所著之《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等專書的說法,噶瑪蘭族人視埋葬亡者之處為不祥的「馬鄰地」,若非必要絕不靠近,並指出當地居民是因為對「馬鄰」二字心存畏懼才將廟名改為「馬良廟」。但保庇NOW並非平埔族文化研究的專家,為避免論述出現錯誤,在此不多做延伸討論。

然而,現在經過「馬良廟」,會看到廟宇建築上的廟名是「五結季新加禮宛大眾廟」,因為在1996年12月21日,由時任五結鄉長沈德茂為廟中的「馬良爺」金身加冠,代表晉升為大眾爺。亦有不少當地民意代表與噶瑪蘭族人向縣政府提議要加入噶瑪蘭族的風格擴建此廟,並定期讓移居外地的噶瑪蘭族返鄉,以免五結鄉當地的噶瑪蘭族文化隨著族人外移而失傳。

噶瑪蘭族
祖靈
馬良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