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莫斯科29日綜合外電報導)俄烏緊張讓歐陸再次蒙上戰爭陰影,俄羅斯媒體描繪出開戰後可能的走向-從烏克蘭先向烏東民兵動手,演變成世界末日的核戰。為此美俄會竭力避免走上這步境地。
● 場景鋪陳:烏克蘭無人機攻擊點燃戰火
烏克蘭無人機攻擊親俄民兵所控制頓巴斯(Donbass)地區的目標後,烏東親俄民兵出人意表地動用比往常更大的軍力報復,重創烏克蘭政府軍,激起基輔當局發動大規模軍事攻擊。
俄軍則在展開第一波主要空襲後,以防止人道主義災難為由越過俄烏邊界。社群媒體湧現大量戰甲車穿越城市和村莊的影像。
一名美軍教官在烏東頓內茨克(Donetsk)的傑巴利采韋(Debaltseve)附近死於俄軍砲火,北約與俄國間的「冷戰」快速升溫為熱戰,潛藏世人心中的美俄開戰不幸成真。
「今日俄羅斯」(RT)指出,以上情節是一些渴望美俄兵戎相見的極端鷹派想看到的走勢,但華府與莫斯科都知道,攤牌不會有贏家。
● 美為何把重點擺在對話
拜登本月7日與蒲亭視訊會後,隔天答覆美國媒體詢問時直言,北約組織公約第5條雖載明如北約成員遭攻擊,美國對此有道德和法律義務,但這些義務不適用於對烏克蘭,更講明「不存在出動美軍遏止俄國入侵烏克蘭的選項」。
俄羅斯軍事觀察家、退役上校霍達仁諾克(Mikhail Khodarenok)說:「之所以轉向建設性對話,原因是莫斯科和華盛頓都非常清楚兩國爆發軍事衝突的後果。」
蘇聯解體後,俄國軍力因經濟等問題大不如前。但普瑞馬可夫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IMEMO RAS)研究員斯凡諾維奇(Stefanovich)表示,俄國在常規戰爭並非美國對手,以經濟量體、科技潛力及各自在國際的盟邦規模和結構差異來看,幾乎沒人可與美匹敵。
但斯凡諾維奇認為這不等於俄國束手無策。
他說:「理論上,俄國可以擊沉美軍航艦,或以高精準的長程傳統武器打擊歐洲、中東或亞洲的美軍基地。」斯凡諾維奇認為,在衝突想定裡,華府不大可能會認為前述損失全然不可接受。
● 一旦美俄涉入 定然核戰告終
然而霍達仁諾克認為,若衝突想定裡俄國在常規作戰迅速被打敗,戰事很容易升級為相互展開核子攻擊。
霍達仁諾克說:「情勢發展只有一條路-首先,美國不會跟俄國單挑,肯定是拉歐洲來打群架,美國與北約聯手的軍事優勢,讓核武成為俄國唯一的自衛手段,屆時事態就不是戰爭這麼簡單了。」
「今日俄羅斯」指出,誠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言,無論第3次世界大戰用的是什麼武器,第4次世界大戰用的肯定是石塊與棍棒。美俄很清楚,不會願意讓事態走上這一步。(譯者:陳亦偉)1101230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烏克蘭無人機攻擊親俄民兵所控制頓巴斯(Donbass)地區的目標後,烏東親俄民兵出人意表地動用比往常更大的軍力報復,重創烏克蘭政府軍,激起基輔當局發動大規模軍事攻擊。
俄軍則在展開第一波主要空襲後,以防止人道主義災難為由越過俄烏邊界。社群媒體湧現大量戰甲車穿越城市和村莊的影像。
一名美軍教官在烏東頓內茨克(Donetsk)的傑巴利采韋(Debaltseve)附近死於俄軍砲火,北約與俄國間的「冷戰」快速升溫為熱戰,潛藏世人心中的美俄開戰不幸成真。
「今日俄羅斯」(RT)指出,以上情節是一些渴望美俄兵戎相見的極端鷹派想看到的走勢,但華府與莫斯科都知道,攤牌不會有贏家。
● 美為何把重點擺在對話
拜登本月7日與蒲亭視訊會後,隔天答覆美國媒體詢問時直言,北約組織公約第5條雖載明如北約成員遭攻擊,美國對此有道德和法律義務,但這些義務不適用於對烏克蘭,更講明「不存在出動美軍遏止俄國入侵烏克蘭的選項」。
俄羅斯軍事觀察家、退役上校霍達仁諾克(Mikhail Khodarenok)說:「之所以轉向建設性對話,原因是莫斯科和華盛頓都非常清楚兩國爆發軍事衝突的後果。」
蘇聯解體後,俄國軍力因經濟等問題大不如前。但普瑞馬可夫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IMEMO RAS)研究員斯凡諾維奇(Stefanovich)表示,俄國在常規戰爭並非美國對手,以經濟量體、科技潛力及各自在國際的盟邦規模和結構差異來看,幾乎沒人可與美匹敵。
但斯凡諾維奇認為這不等於俄國束手無策。
他說:「理論上,俄國可以擊沉美軍航艦,或以高精準的長程傳統武器打擊歐洲、中東或亞洲的美軍基地。」斯凡諾維奇認為,在衝突想定裡,華府不大可能會認為前述損失全然不可接受。
● 一旦美俄涉入 定然核戰告終
然而霍達仁諾克認為,若衝突想定裡俄國在常規作戰迅速被打敗,戰事很容易升級為相互展開核子攻擊。
霍達仁諾克說:「情勢發展只有一條路-首先,美國不會跟俄國單挑,肯定是拉歐洲來打群架,美國與北約聯手的軍事優勢,讓核武成為俄國唯一的自衛手段,屆時事態就不是戰爭這麼簡單了。」
「今日俄羅斯」指出,誠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言,無論第3次世界大戰用的是什麼武器,第4次世界大戰用的肯定是石塊與棍棒。美俄很清楚,不會願意讓事態走上這一步。(譯者:陳亦偉)1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