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的四項公投出乎意料的一案都沒有通過。當然,投票未達25%的人數門檻,就算最後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也算無效,這四項公投等於白投。你問我,公投一點用都沒有?仍有近400萬人反對萊豬進口、支持重啟核四、贊成公投綁大選及保護藻礁,表達對政府施政的不滿,這些民意難道蔡英文都聽不進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很誠實地說,結果是悲觀的。

蔡英文在公投後發表談話,表示「公投沒有誰輸誰贏,只有國家未來方向的問題」;然而,公投前,蔡英文的民進黨卻用「國民黨要讓台灣倒」、「抗中保台就要投不同意」、「南部人要團結」、「台灣隊站出來」,甚至用「反對萊豬進口就是投不同意」等政治話術欺騙民眾、誤導民意。

公投既然是對個別政策的討論及思辨,就不應該無限上綱成政黨對決,甚或是區分彼此支持的民眾;可是,回頭看過程,民進黨整個把公投當成是政權保衛戰,動員執政縣市首長及立委,催出基本盤。有中南部立委私下就說,宣講規模就是選舉造勢,誰的場子大誰就有氣勢,2022提名上先贏一半。

只要公投回到藍綠對決,「公民」投票就失去意義,變成「選民」投票,人們不再討論能源、環保、食安,變成政治人物拚場,這也使得不少中間選民及年輕人對公投冷感。這變相讓民進黨得逞,「愈少人關注議題本身愈好」。

到現在民進黨網站上,四項公投主文都是錯置的,「重啟核四」變成「重啟危險核四」、「反萊豬」變成「製造台美貿易障礙」、「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變成「反能源轉型」、「公投綁大選」變成「公投亂大選」,明顯的汙名化公投議題。這就是蔡英文的策略,把公投當成是在野黨反動、反進步的手法。

蔡英文親手葬送了公投所謂公民意識自主的概念,如同趙少康所說,「這次是台灣最後一次公投」。悲哀的是,更多人說投了票民進黨政府也不會執行,所以根本不去投。至此,台灣已經無法擁有理性探討政策的空間與機會了。

對於不少投票前相信還能用公投票數來讓蔡英文政府看看人民的力量的人,如今也都灰心不已。畢竟,立法機構民進黨佔過半數優勢,行政機構也是掌握在綠營手上,考試、監察系統更是綠營人馬進駐、績效不彰,若連最後一道公投防線也失守。民主最後只剩下大選那微弱的一票。

蔡英文事後還敢說,「透過民主機制,不同意見可以互相溝通說服,人民意志也可以凝聚出價值的選擇」。這次公投根本沒看到互相溝通說服,只有把不同意見者抬出場外;也沒看到因為交鋒而凝聚出價值,反倒因為不同立場而發生了衝突。

這場公投下來,只有蔡英文自己贏,在野黨成了亂黨,潘忠政老師、蘇偉碩醫師、核四前廠長王伯輝這些為了台灣土地未來發展努力的人都成了蔡式民主下的受害者,被導向成了政治的某一派,真心為他們感到不值與憤慨。

蔡英文在公投後不是開能源會議、不是討論食安問題,更沒有找公投提案人說明解釋,而是召集黨內派系密商縣市合併,旋即敲定新竹縣市合併,接著把總預算案從立法院各委員會抽出直接逕付二讀,看得出來公結果讓蔡英文大滿,開始更肆無忌憚地恣意妄為,讓大家驚覺原來公投不是民主的春泥,而是獨裁的墊腳石。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回憶錄說過一句:「民主不是高高在上者施捨的禮物,也不是利益集團之間的戰利品分配,而是透過每個人努力所獲得的。結果,不僅是物質條件的變化,人民與社區也會產生尊嚴感,曾經看似疏遠的人們,彼此之間就產生了一種凝聚力」。

台灣的社會沒有因為公投而更加凝聚,不同立場的人也沒有彼此熟悉,更不用說對台灣未來有凝聚力,更多的是感到茫然與疏離。蔡英文正在用她一人獨大的方式詮釋民主、讓大家覺得台灣還是公民社會的假象,殊不知更多的人是對民主制度感到絕望,而選擇漠視。

原來「台灣民主」的定義,就是極權、就是動盪,就是要搞對立,就是要強行通過。民進黨都在教,國民黨到底學會了嗎?


●作者:錢震宇/資深媒體人、開放智庫發起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